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倩 《现代语文》2006,(6):88-89
现代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他擅长用神话模式和宗教典故把作品构筑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其重要著作《押沙龙!押沙龙!》(A b s a l o n,Absalon!),《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就直接或间接取名于《圣经》的故事;《我的弥留之际》(As I LayLying)中的葬礼行列又能使人联想到《旧约·出埃及记》中摩西那漫长而神圣的灵魂跋涉;名作《喧哗与骚动》(TneSound and the Fury)中引证了大量《圣经》典故,作家有意无意地对圣经文学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希翼借此来探究人类发展及命运的永恒内容。一人物…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54):26-27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它对英美文学产生的重要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得到印证,使《圣经》故事发挥其隐含的参照作用。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深受《圣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圣经》中的人物对英语习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和掌握与《圣经》有关的英语习语,有助于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掌握它们的实际含义,并在英语学习中得以准确应用。  相似文献   

3.
萧伯纳是英国著名戏剧家,由于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他的作品无处不体现出对圣经典故的引用。他不仅直接引用圣经原文,而且大量用圣经故事,以深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达到讽刺目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而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圣经》作为基督教文化的经典著作,对西方语言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英语中的许多典故都来自于《圣经》中的人物或故事。文章从十个方面把源于《圣经》的英语典故进行了分类和比较,旨在更好地揭示出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宠儿》中充满了圣经典故,通过分析莫里森引用的圣经语典,演绎的圣经观念,借用的圣经意象"伊甸园",和在隐喻层面上使用的圣经人典,可以推论出莫里森对圣经典故的引用是反讽式的或者说是颠覆式的;《宠儿》颠覆了以男人为中心的圣经传统,提供了圣经典故的另类版本;莫里森对圣经典故独特的拨用,增强的作品的感染力,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层面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7.
<正> 《圣经》,是基督教的一部经典,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财富。 《圣经》的英语译本,特别是钦定本英译《圣经》,一向是西方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英美人民的精神粮食。它在英语方面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在英美文学上也是灵感的来源。几百年来,在英美等国家,多少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采用《圣经》的故事和传说为题材,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多少故事传说和只言片语,进入了英美的日常语言,成为广泛使用的典故和成语。  相似文献   

8.
司徒平 《考试周刊》2011,(52):47-48
《圣经》是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起源和经典,是典故的宝库和西方习语的最大来源。英语中有大量的典故、习语源自《圣经》。本文将介绍《圣经》人物典故和相关习语,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扩大知识面,认识西方文化的根源,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中对《圣经》典故的援用,认为,莎剧深受《圣经》所体现的基督教文明的影响,对《圣经》典故的巧妙援用,对于增强莎剧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个性化,使作品具有深邃的文化底蕴都起到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典例析     
用典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古代汉语中尤为常见。古人写诗作文,常常引用前代典籍中的人物、故事,或撷取前人诗文中的词句,化为己用,这些被引用的对象,就叫做典故。典故使用很恰当,能大大加强语言的表达力,使一篇文章大放华来。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代作品时,不可忽视典故的含义和用法。典故的使用方式很多,最常见的用法,是正用,即直接引用,也就是把古书中记载的事,直接明了地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初中语文第三册选的《冯婉贞》一文,冯婉贞对  相似文献   

12.
根植于特定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寓言和箴言等产生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圣经》典故与中华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国内译者在翻译《圣经》典故时经常碰到理解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探讨《圣经》典故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圣经》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是一部宗教意味十足的小说。本文试图对小说中有关《圣经》的人物、意象、典故及故事中的总体宗教象征进行梳理与论证,最后得以支撑起白鲸是神魔合一的论点。  相似文献   

14.
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加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类型。1.化用前人语句。化用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  相似文献   

15.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他在创作《红字》的过程中深受《圣经》的影响。霍桑通过大量引用《圣经》典故,丰富了人物、情节和主题,并赋予《红字》更多的内涵。本文从小说女主人公白兰的遭遇入手,分析《红字》中的《圣经》典故和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狄更斯在小说中常常化用圣经意象来描绘事物、描写环境和烘托气氛,这对于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具有重要作用。圣经意象与现实生活的互相映照,一方面使神话现实化,一方面使现实神话化,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内涵。分析狄更斯小说意象的圣经原型有利于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对审美意蕴的体会,也能更深地领悟圣经对西方作家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英美文学深爱《圣经》的影响,莎士比亚及海明威的作品有着很深的《圣经》情结。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对英美作家作品的影响,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尔王》有着浓厚的圣经文化特征。首先,它对圣经故事《约伯记》进行了明显的借鉴,两部作品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另外,《李尔王》一剧在塑造李尔和考狄利娅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多方位地利用了圣经典故,使其形象更加饱满鲜活。  相似文献   

19.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美国犹太作家辛格,从小深受犹太文化的熏陶,一直坚持用意第绪语写作,其作品大多植根于犹太传统。因此在辛格的作品中,总会有意无意地体现其对于《圣经》的思考,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分析小说《童爱》中的主要人物,从而探寻辛格对于犹太传统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国内学者多认为乔叟是一位人文主义思想者,其作品具有反宗教的性质.本文尝试从艺术、思想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坎特伯雷故事》与《圣经》的关系,以阐述《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圣经》典故、原型及思想,说明乔叟作品中的宗教色彩及其对基督教因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