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举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略说吴万刚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封建官府通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的优劣来选拔人才、分别担任官职的一种制度。田朝“扬帝始建进士科”(《通典》),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这一制度的创建,在选拔官吏方面,无疑是个巨大进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2.
1996年高考语文有一道题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__和__。”要答好题,考生平时必须了解我国古代科举有关知识。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前后一千多年,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科举略说(二)唐代以后各朝的科举,主要是继承唐代的进士科。宋代科举基本上仍分常科与制科。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为解试,礼部试也称为省试。殿试制度,是宋太祖时正式建立的。殿试是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宫廷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考生在殿试及...  相似文献   

4.
本文反驳了否定“科举学位说” 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科名与西方学位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中国近代曾采用科举学位体系,清末的科举学位体系已具备了现代学位的所有特征,当时不仅西方人和中国人将科举名位看成是一种学位,而且连在中国引进西方学位制度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日本也将科名认定为学位。科名的学位性质毋庸置疑,“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  相似文献   

5.
本文反驳了否定"科举学位说"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科名与西方学位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中国近代曾采用科举学位体系,清末的科举学位体系已具备了现代学位的所有特征,当时不仅西方人和中国人将科举名位看成是一种学位,而且连在中国引进西方学位制度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日本也将科名认定为学位.科名的学位性质毋庸置疑,"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  相似文献   

6.
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制度,从而打破了魏晋以来取士制度中的门阀垄断,世庶界限相对淡化了.但同时隋朝也规定了"工商之家,不得仕进"的禁令,对工商之家还是采取歧视性政策.而"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四民本末的界限仍然是严格的.唐代科举制度虽为寒士打开了仕进的大门,但这扇大门对工商之家来说是仍然紧闭着的.根据范传正披露的情况,李白无法提供足以证明他非工商之家的谱牒户籍等材料,以备户部集阅,而户部也不可能存有李白家族的原始档案材料是确凿无疑的.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恰恰使李白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儒家经学的羁绊,从而走进充分发展个性自由的广阔空间.说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是倒因为果的.  相似文献   

7.
《教育》2007,(4)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了,“大学无用论”和“大学致贫论”深入贫困地区农民心中了——中国《新闻周刊》这组影响巨大的调查性报道,最近仿佛又有个“深度版”,那就是“考研降温”:刚刚结束的2007年研究生招考,与往年相比,全国考生人数仅增加7000人,明显低于往年的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8.
方立新 《教育》2007,(2S):19-19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了,“大学无用论”和“大学致贫论”深入贫困地区农民心中了——中国《新闻周刊》这组影响巨大的调查性报道,最近仿佛又有个“深度版”,那就是“考研降温”:刚刚结束的2007年研究生招考,与往年相比,全国考生人数仅增加7000人,明显低于往年的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9.
科举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自隋至清,科举历1300年之久,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地方文化,就不能不考察科举状况。文章通过对无锡科举的简要介绍和初步分析,以期加深对无锡历史乃至江南区域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10.
科举     
《中学生阅读》2007,(3):37-37
1、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科举政治是指以考试选拔为官员主要录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举时代多数中高层官员由进士出身,而科举牢笼天下英才,不仅能消弭反叛力量,所选拔者尤多报效国家的志士.科举与古代地缘政治、吏治、朋党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科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大部分政治精英从科举选拔出来,科举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科举政治研究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促使科举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个核心制度,在其存在的一千多年里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其影响深远并且复杂,其兴废亦自有其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建立科举学、加强科举研究很有必要,而鉴于科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情境,应慎言为科举平反。  相似文献   

13.
科举宴会     
开科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杨广一直沿袭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在科举时代,考生们考中了以后,会举办宴会来庆贺,不过,宴会举行的时间、与宴者、仪式可是有成规的。此宴之后,考中者就可以去做官了。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大半生累于科考,科考失意使他对科场黑暗现象充满深切的怨愤,而个人理想与价值期待又使之终生对科举功名有着难以割舍的迷恋,这种情结反映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对科举的批判就体现为鲜明的个体主观色彩,体现出既爱又恨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5.
科举余韵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奉上谕,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理由是“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于是,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寿终正寝。到今天,已超过一百年了.  相似文献   

16.
认识科举     
<正>2004年,天津市教育考试院乔丽娟院长对我说,打算建一座科举博物馆。我说,建博物馆比较难,管理也费劲,如果为了宣传,出画册比较简单,也可以起博物馆的作用。她同意我的看法。于是,在天津,由她主持,请刘海峰、李世愉、李占伦,还有我,讨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科举实物的线索,拍照。不久,在自考分会常务理事会上,我报告  相似文献   

17.
历史地看待兴科举和废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兴科举1300年,废科举已逾百年,然而,兴科举的利弊得失,废科举的功过是非,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些年似乎又成热点。掌握和运用历史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或许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基于这种认识,提出“历史地看待兴科举和废科举”,即从科举考试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和改革废除的全局的历史演变加以考量和评价,才能获得有益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材的许多篇目,涉及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有关内容,其中有些知识是中学生比较陌生的,现将明清科举制度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封建科举考试的预试即童试,其实并不是科举考试。童试每年一次,在府、州、县进行,应试者为童生,即一般读书人。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之外,主要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正式的封建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乡试。三年一次,时间一般在秋天,·又称秋闱(wéi,宫的侧门,科举时代称考场)。在省城举行,应试者为秀才、国子监生由朝廷派员监临,考中者为举人,前五名称五经魁,第一名…  相似文献   

19.
徐然 《科技文萃》2005,(11):134-137
9月2日,科举制度废除整整100年.今天的人们,到底该怎样认识和解读科举,记者特意走访了长期从事科举研究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李国荣研究员.  相似文献   

20.
五代科举机械地模仿唐代,年年开考,每次录取的人都很少;几十年的考试过程中,既无特别轰动的丑闻与血淋淋的科场案,亦无所谓"盛事";连所点状元一般在待遇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制度上只有两点小的改革尝试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