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英汉语中"鱼"的概念隐喻,如"鱼"与水的文化隐喻、"鱼"的体态特征的文化隐喻、"鱼"的社会功能的文化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英语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英语民族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其个体自由性;而汉语却体现出陆地文明的显著特征,汉民族的思维模式趋向整体化。  相似文献   

2.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耂"从"子",先有"耂"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攴",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3.
熊露露 《现代语文》2007,(9):113-113,122
<说文·水部>共有468字,重文22,新附字23,是<说文解字>收字最多的部,其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无疑也是十分丰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说文·水部>的文化观照,探讨"水部"诸字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近日,在《汉字文化》2006年第1期上读到《"朱门酒肉臭"的"臭"字应如何解释》一文,文章认为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不是"腐烂发臭"的意思,应是"香味".  相似文献   

5.
孙永选 《现代语文》2006,(2):123-123
"徒"是一个常用字,但是常常有人把它拆分成左右结构,其实是弄错了这个字的字形结构.<说文解字>释其义为"步行也",字形结构分析为"从辵,土声",是个形声字.在字形演变的过程中,隶书和楷书都把义符"辵"上部的三个撇拉长,成了"彳",把下半部分"止"写在了"土"的下面,把声符"土"挤在了右上角.巧合的是,右边凑成了"走"字.这样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徒"是"彳"和"走"组成的左右结构的字,而且与其意义"步行"还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6.
赵静 《现代语文》2006,(9):102-103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而词汇是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最为敏感、内涵最为丰富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部分.严格地说,不同民族语言的词义系统是无法类比的;词汇的意义,尤其是词汇的深层意义,只有在该文化本身的体系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本文从中国的"龙"和英语中"dragon"、俄语中"Дракон"等词在翻译的可译和不可译现象谈起,主要着眼于汉语文化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从词汇和文化的关系角度,谈谈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7.
"F+VP"疑问句式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发展到现代,这种句式呈地域化分布的现象更为明显。对"F+VP"句式分布于云南的特点的研究,得知云南方言"格"问句与吴语、江淮官话区的"F+VP"问句应该是同源的。从源头来看,吴语、江淮区的"F+VP"问句更多是历史的遗留,而云南方言中的"格"问句则是大量江淮区移民带来的语法现象,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于今天的江淮、吴语区。云南方言与吴方言之间有明确的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高速发展、本土文化价值凸现的时代背景下,"吴文化"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地域文化的特征,品味地域文化中蕴涵的精神和气质,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受吴地文化深刻影响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吴文化"课程以"吴文化魅力"为主线构造内容体系,充实完整历史线索和横向多元的吴文化知识,发挥地方课程资源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吴文化精神,形成较宽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思维能力,使之对学生思想、心态和行为产生建设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做数学"."做数学"就是要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习方式来有效地回避那种"灌输式"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10.
人文:一个与"人和人性"有关的文化概念--古今"人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是我国目前最为流行的文化术语之一,但一些重要辞书对其含义的解释明显不当.仔细检讨"人文"一词的古今流变,它在当今决不是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指"与人有关的,能显示人的本性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在当代中国的流行,与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社会出现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争密切相关,我们只有从这"两种文化"的国际背景看问题,才能较准确地理解有关"人文"的一切名词术语.  相似文献   

11.
"射"和"矮"是两个有趣的字:"射"字拆开成了"寸"和"身","一寸之身"不是"矮"吗?"矮"字拆开成了"矢"和"委"."矢"即箭;"委"可作"拋弃"解,容易使人联想到"扔出去".把箭扔出去,不就类似"射"吗?据此,有人怀疑:造字之初,"射"、"矮"的字义,当是这两个字对调后的意义,即"矮"的意义是射,"射"的意义是矮.  相似文献   

12.
"女"族字及"女"族词语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女”族字及女族词语入手,研究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婚姻家庭观、伦理道德观和对现今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应紧扣"文眼",以它为纲把握全篇.  相似文献   

14.
说"天"     
语言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考察某个文字形式与意义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往往可以窥视出其所系文化观念形态体系的内核,本文搜集整理了大量古文献中“天”字的用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天”字意义的演化过程,以及它为核心的一系列词语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5.
黄燕燕 《现代语文》2008,(3):105-106
颜色是人眼对于光波作用的一种视觉反映,由于认知主体不同的心理、文化背景等冈素,记录颜色的颜色词在各民族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要掌握汉语词汇中的颜色词就得先理清它在汉民族语言文化中的发展轨迹,下面以颜色词"红"字为例,具体说明一下它在汉语巾承载的"颜"外之意.  相似文献   

16.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将中国传统制度文化推陈出新的结晶.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实行过"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本质是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照顾某些地区因历史原因造成的特殊情况,共同建设国家.  相似文献   

17.
"文眼"就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在诗歌中,"文眼"就是"诗眼"."诗眼"是诗歌的主旨所在,是诗中最精采的词句.正如清朝的刘熙载在《艺概》里所说的."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相似文献   

18.
胡彩敏 《现代语文》2007,(10):38-40
语法学界对介词"从"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当多,并且成果丰硕.鉴于介词"从"以及"从"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与"从"相关的介词框架在汉语语法中更是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更好地研究与介词"从"相关的问题,本文着重对介词"从"以及"从"字结构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细致地梳理.  相似文献   

19.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从本质上说,吴文化就是“水的文化”,其重要特征有四:一是柔美,二是雅致,三是圆融,四是有序。金庸武侠小说中内含着吴韵,具有吴文化上述四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韩志湘 《现代语文》2006,(12):111-111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深入,网络文化开始走向了多样化、个性化,并逐渐影响到现实生活,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人群也随着网络文化的延伸发展划分了多个特色群体,由开始的称呼"网民"、"网虫"、"大虾"、"菜鸟"等,进而衍生出更怪诞的一群新词.其中"~客"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