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词选论     
明代词选的编纂与《草堂诗余》《花间集》关系密切,以此为线索观照明代词选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到明代词选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明前期的"草"色凋零、明中期的一"草"独秀、明后期的"草""花"逞艳、明末的"草""花"突围。词学家用编纂、刊刻词选的方法参与明代各个时期词学观念的论争;词选的编纂、刊刻与不同时期词学热点的生发呈现出热烈的互动关系,研读明代各个时期的词选,即可把握明代词学理论的发展规律与论争热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山水画,大体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宋、元为代表的写实山水画;另一种是以明、清为代表的写意山水画.宋、元山水画,往往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实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可谓是"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明、清的山水画,多注重笔墨表现的"不似之似",以意写形,夸张抽象,可谓是"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两种山水画各有特点,宋、元山水画以意境胜,而明、清山水画多以笔墨胜.在宋、元的写实山水画中,不同时代又各自有不同的风貌和特点."南宋四家"之一的夏圭和比他略早的马远,可以说是代表了南宋山水画典型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结合特定历史时空的文化、文学及词学背景,可将明代词选的发展变化,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从洪武元年(1368)到正德十六年(1521)共153年为第一期,这是明代选词活动的沉寂期或酝酿期;从嘉靖元年(1522)到隆庆六年(1572)约50年为第二期,这是《草堂诗馀》的各种改编、续编本流行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明代选词活动的探索期;从万历元年(1573)到崇祯十七年(1644)共约70年时间,人们泛称为晚明时期,这是明代选词活动的发展期与收获期.一方面可以说是词学发展水平决定了词选的水平,同时也可以说词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词的发展,故明代词选的选编刊行情况与明代词学的发展大致同步.晚明词选能够超越偏见而指向通博,打通宋词与明词的阻隔,合古、今为一体;打通词选与词谱的畛域,合谱、选为一体;打通正宗与别调的界限,合婉约、豪放为一体.因而,它代表着明代词选的水平,并对清代词选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对宋明理学之形成有重要影响。在现代学术范式形成之前的整个宋、元、明、清时代,有关周敦颐的研究著作、注疏义解数量丰富,观点各异。按时段和思想义理的不同划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南宋时期,二为元明时期,三为明末清初时期。这三个阶段对周敦颐的研究各有侧重不同,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缘于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学术风气。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辽金元时代的私家藏书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分析了辽金元时代的私家藏书不如明宋两朝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词菁》,明末陆云龙编选。选唐、宋、金、元、明词二百七十二首,分两卷。词选附有编者的词评,体现了编者词体分正、变、尚“丽”、重豪放的词学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认识明末词学思想的绝好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范浚《香溪集》,宋、元、明、清均有刊刻。南宋本为初刊本,后世刻本大多源于此本,惜今不存。元刻本由宋残本拼合而成,基本保留了宋本原貌。明成化唐韶刻本在元刻本基础上递修而成,万历本沿袭成化本刊刻。清乾隆七年范文焕刻本为另一系统。《四库全书》本、《金华丛书》本源于成化本,阙佚、讹误较多。民国《四部丛刊》本翻刻范文焕本,存世较多,较为精善。  相似文献   

8.
陇南八峰崖石窟的创始年代尚存争议,但经综合分析可以认为,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唐、宋、元、明、清各代继续开凿或重修、重塑、重绘。窟龛、建筑、造像皆因地制宜,地方特色明显。各窟皆为平面纵或横长方形窟,窟顶多不规则。现存14窟,窟内大小造像175身(其中宋、元、明、清142身),第8窟中的“华严三圣”系宋代原塑,明、清重要壁画约18平方米,明、清、民国碑7通(含缀合碑)。  相似文献   

9.
明代词选数量众多,与明代中后期刻书业的发达密切相关.明代书坊商业化运作模式在促进词选传播的同时也带来因袭等弊病;<草堂诗余>在明中后期被不断改编,其编选体例出现创新、选源选域逐渐扩大、审美趣味也趋向多元,这些新变反映出明人词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演进;明代词选出现大量的评点内容,"主情"与"尚丽"成为流行的批评观念.  相似文献   

10.
李颀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重要诗人,宋、元时期,其诗集通行的是一卷本。但宋、元旧椠,仅见记载,今皆不传。明、清两代,一卷本、三卷本皆有刊刻。一卷本源自宋刻本,朱警刻本是最能反映李颀诗集原貌的本子。三卷本源自宋录本,自明正德刘成德三卷本,经过明无名氏铜活字本、黄氏浮玉山房本、统签本和清季稿本的不断补充,成就了《全唐诗》三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