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杨伟 《文教资料》2011,(24):101-102
导演李玉在其电影作品中,表现了对女性群体的深度关注,用深度和智慧呈现出独特的气质。本文对其作品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千忠戮》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部重要的剧作,但它为何人所作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现在一般倾向于将其归为李玉所作。然而《千忠戮》的美学倾向与李玉的剧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追求稳定中心的皇权意识有所不同,《千忠戮》的天子圣明观念明显淡化;与抽象处理矛盾冲突的古典方式有所不同,《千忠戮》开始突破忠奸两种观念的对立,人物性格具有了多重性和复杂性;与最终达到平衡状态或大团圆有所不同,《千忠戮》的结局出现了明显淡化团圆的趋向。将《千忠戮》从李玉的作品中分离出来,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作品归属问题,实际上,它关系着我们对包括戏曲演变在内的整个明清文艺思潮的审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生代导演李玉的电影注重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再现和描摹;既有残酷青春、迷失心灵的呈示,更借助女性生存境遇的描摹,演绎恒久生命漂流的主题,并发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在拍摄“主流艺术电影”的观念指导下,李玉电影在叙事上经历了从事件电影到情绪电影的改变,在影像风格上完成了从凝重单纯到悸动热烈再到安静压抑的变化,强烈的艺术气息贯穿了全部的创作。李玉电影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中国电影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意象是电影美感和思想的独特体现。影片意境造型的电影语言,是建立在意象美学的基础之上,通过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使影片中的画面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主体与客体、情与景意与象交融统一而形成的一种境界,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6.
侯艺兵 《留学生》2010,(11):32-33
66岁的李玉院士,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职务后,有了更多的精力从事他的食用菌研究。  相似文献   

7.
庞德的意象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范畴,在中国传统美学和论里,它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的化底蕴。而来自西方的现代派学中亦有一个意象主义诗歌派别,也提倡“意象”。这不得不让我们认真思考二的关系,以便在审视自己和了解世界的同时,对意象获得更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9.
对于李玉本人的作品而言,《万物生长》之前的影片,无论主题内容还是风格特色上,都与这部影片有很大的不同。在影片《万物生长》里导演所体现出的新的创作特色,符合当前消费市场环境下青春片的创作特征。本文从电影类型、视听风格、角色塑造等方面,来剖析该片中导演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0.
蒂姆.伯顿的电影风格独特,诡异、怪诞。该文运用原型理论解读蒂姆.伯顿的电影,在人物原型方面,他的作品折射出人的自我认识和反省的过程以及心中对立统一的双重性格;在童话原型方面,其作品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通过童话影射成人世界;在意象原型方面,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哥特式风格,但阴森黑暗的背后隐藏着人性的温婉。蒂姆.伯顿的个人经历也体现在其影像世界中。  相似文献   

11.
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辩证的审美观,这一审美思想主要体现为实用与审美结合、自然与创新统一、高雅与通俗共赏、创造与欣赏并重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在李渔生活审美实践中有充分体现。其辨证审美观也告诉我们生活审美是可能的,以及如何进行生活审美,这对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实践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渔短篇小说的叙事,表现出既符合于当时的常规,又将这些常规进行创新的叙事特征。从"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叙事空间"等方面分析这些特征,认为李渔的短篇小说预示着古代小说的某些叙事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南唐后主李煜流传至今的词作不过三十余首,而其中涉及到“梦”的竟达到了一半左右,这在极其喜欢写梦的中国古代文人中也是非常罕见的现象。本文试从李煜词的梦意象入手,探讨他的梦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4.
李渔的小说因思想艺术方面的缺陷而饱受后人诟病,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其在小说领域内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所带来的创新,虽没有系统的理论总结,但李渔用他的创作向我们展示了他所坚持的理念,其在小说方面的创新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渔在文艺观、人生态度所具备的异于常理的特质体现在小说创作中则形成了其标新立异的反传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奇特之人,独一无二的身份和随情适性、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造就了李渔独特的旅游文学作品,其作品涉及山水、园林及各地物产,反映出李渔的旅游及"卧游"生活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6.
作为明清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渔的创作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李渔认为文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李渔强调文学虚构,对于虚构的作用、重要性与方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李渔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提出作家创作时应该"设身处地",并探讨了"心""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渔的戏曲理论中,结构布局是很重要的一面。他指出在格局上应十分重视几个部分:家门、冲场、出脚色、小收煞、大收煞,此理论也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8.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这两座丰碑的树立首功当推韩愈。旧来对韩愈论李、杜的讨论,囿于《旧唐书.杜甫传》提出的所谓“李杜优劣论”,仅定位于韩愈于李、杜不分先后优劣。通过对这一曲解的辨证,可以纠正前人对韩愈论李、杜名篇《调张籍》内容的误解及编年错误,揭示韩愈论李、杜意在提倡学习李、杜诗充分反映社会现实,以变革大历以来回避现实而少意气的优游和平诗风的要旨,以及韩愈奠定后世以李、杜诗为典范的诗学传统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9.
苏颋入蜀考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他先后两次入蜀。首次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春入蜀,于本年秋冬之际返回长安。第二次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夏入蜀,于次年秋冬之际返回长安。两次入蜀路线大致相同,皆由长安向西到宝鸡,再南向汉中入广元进入蜀中。  相似文献   

20.
李渔戏曲叙事理论的诞生,受到明代以来叙事文学及其理论的滋育,也受到李渔自身小说戏曲兼擅的艺术思维、观众本位的创作取向、求新尚异慧而多才的文化性格的直接影响。李渔以叙事为中心的戏曲理论的形成,既是戏曲理论研究本身的发展和创新,也是近古戏曲文化发展的合乎逻辑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