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交融是本世纪哲学与文化发展的主调。在中西哲学融通中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将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重要契机,而中西哲学的互补将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一环。在现代化实践基础上,中西哲学的融合将使中国哲学向更具时代性的实践功能的方向迈进。融合是中国哲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途径,也是世纪之交哲学发展的趋向。在中西哲学的关系上,“求同”不是主要的,明异而求通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3.
回溯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百余年时间里历经初建期、发展期、低谷期和繁荣期。这之中,由吴俊升、张君劢、姜琦等学者就“我国教育哲学该如何发展”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哲学论战”,可谓开启了教育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先河。此后,我国教育哲学在中西文化融合内化基础上致力于外在超越,在不断探索中走上了自觉建构的历程。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哲学亟须寻求自我新生。至于如何实现,必然是要在寻根溯源基础上赓续前行,在横向各派哲学之广域对话与纵向各时代哲学之传承融合交错中实现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文化的重要来源和主要构成要素。哲学与文化的最终指向是生命与幸福,这种指向的表征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是社会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运动。文化作为人类卓立于自然界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其传承灵魂是不同时期的哲学,这是文化的哲学;哲学作为思想的动态化系统呈现,其实践表征必然是民族性的文化,这是哲学的文化。文化与哲学的切融点是生命与幸福。  相似文献   

5.
哲学只有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工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功能。《大众哲学》引起的强烈反响,充分显示了哲学的精神魅力,它以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表述形式,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使之成为人民大众能够掌握的思想武器。它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探讨哲学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发端,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在这一发端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是缺席的。当时学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来,形成了不少极富个性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书写模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初次结合。在从1949年到1978年近三十年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独享”,这一时期的介入有利有弊。进入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出现了新转向,恢复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生机。这一生机的回复,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远离,而是两者的相互辉映。  相似文献   

8.
关注民生,深入中国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性状探究当代中国生存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主题与使命。《当代中国生存问题的哲学研究》[1]是天水师范学院吴卫东继《生存之思——当代社会生存问题的哲学研究》圆之后,又一部以生存哲学为主题的学术专著。该书是吴卫东教授主持,王文东副教授、高学文教授、李建成教授合作参与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  相似文献   

9.
傅统先是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其知识体系庞杂、教育理论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傅统先教育哲学理论进行比较性研究,将傅统先所著的《教育哲学讲话》《教育哲学》两本著作与9本中国教育哲学代表性著作以及4本英文教育哲学代表性著作进行对比,以期探究傅统先对中国近代教育哲学学科发展的贡献,以及在中西方教育哲学学科谱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哲学·理性与生态——读《生态理性哲学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理性哲学置身生存境域,对人的世界性存在予以心灵化探询。其哲学意蕴首先呈现于在对理性的历史考辨,其理论创新则体现于对生态理性的原生性论证,由此构成一种初具规模的新哲学探索。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或是两种文化的整合,都不应停留于空泛的简单化结论,而应首先对各个相关概念,包括“分析性”、“综合性”、“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等,做出清楚的界定并有很好的了解;进而,所谓的“辩证综合”也不应成为科学哲学、乃至一般哲学研究的一个“万能模式”,而应明确地区分出“互补”、“渗透”与“整合”这样三个不同的层次,并在这些方向上做出更为自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脊梁.然而,今天武术这个传统文化脊梁已经"病入膏肓"危机重重,走进了一个问题的时代.文章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的理论,在首先论述武术20世纪以来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全面剖析20世纪以来武术传统流失的社会文化学动因,进而提出:今天的武术存在着实是传统的成份越来越少,越来越缺少民族文化的厚重根基,相反的是外来文化的因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占据"武术"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武术传统的当代回归及振兴,做出了文化学意义上的阐述.文章认为:武术的传统回归,是武术振兴的前提保障.只有武术发展中多一些传统的要素,武术的现代化、世界化进程才会加快.最后指出,武术发展应该走自己的路,从传统的流变中寻找规律;走自己的路,坚持文化个性的存在和张扬;坚持"退而后进"的发展方针,也许武术的发展才会走出一条宽敞、通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老舍、张恨水、金庸等作家作品的解析,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武侠退隐”现象进行了研究;作家对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有了不同的认识与反思;这一现象可以区分为文化反思、政治驱动以及历史解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入点,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早期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杜尚的创作打破了传统艺术观念的诸种规定,启发美学家们对艺术的本质与定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因而具有重要的艺术史价值。然而,杜尚艺术史地位确立的过程,同时也是先锋艺术自身性质蜕变的过程,先锋派在巨大的成功中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的文化论战是关切中国问题的知识分子的一次思想交锋。此次论战不仅促使了国人思想的解放,为民族文化发展开辟新道路提供了思想准备,而且深深影响到武术领域。它驱使了国人的体育全球化意识由懵懂到神明,完成了竞技武术的成型;诱使人们以积极态度应对民族文化现代性,缔造了武术多种形式"琴瑟和鸣"大好形势;诱发了人们的寻根意识,加强了对传统武术的文化认同;掀起了武术教育改革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比分析汉英文化差异在自然环境及价值观念词语上的反映。汉英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断变化的。英语学习者需要深入了解汉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提高文化理解力,促进汉英文化的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前期的"国术改良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武术生存的社会基础逐渐消蚀,传统武术也开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最集中地体现在清末民初的国术改良运动中.讨论了民间和官方两方面的努力,认为经过这场运动,植根于传统农耕生活的传统武术已经逐渐转化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新的体育方式,但同时也造成了武术运动的分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哲学中充盈着对真实人的深沉关切。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话语对象始终是人;其次,在对人的本性评判、认知能力、意志情感等内在方面,中国传统哲学总体上给予积极的肯定;再次,在分析人与一定程度上外在于个人的自然、家庭及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哲学处处彰显和高扬了人的责任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靖康之乱”以后 ,北宋政权集团以及北方流民南迁长江流域在今长江中下游流域部分地区造成了一定的语言影响 ,这从这些地区的文白异读可以清楚地看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