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蔡世连 《山东教育》2001,(17):19-20
五四新文化运动只是给人们思想上造成极大的冲击,并没有触动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更没有真正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随着五四的退潮,救亡再次成为历史活动的中心。但是,由于历史要求进行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变革,所以,即使在救亡时代,启蒙仍是历史的一个重要使命。教育担负着启蒙和救亡的双重使命,对于教育界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如何协调启蒙和救亡的关系、如何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成了一个最为迫切的问题,寻路也因此成了救亡时代教育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2.
对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人来说,研究“五四”发端的新文学的任何~方面,都木能忘却新文学是如何诞生的,因而就绕不开启蒙的话题,绕不开救亡的话题。以往众多论著对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或言之不明,或偏颇误解,从而不能很好地解释造成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原因及由此而来的思想发展和历史后果。本文再谈这个老话题,试图对此作些初步的考察。先谈救亡和启蒙的关系。至今较为流行的是李泽厚为代表的“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说。更具体地说,二者的关系不外两种:一是启蒙与救亡相互促进二是救亡压倒启蒙。这种表述至少昭示了我们这么一个…  相似文献   

3.
五四的主题     
什么是五四的主题,什么是五四的精神实质?有人提出是“救亡、启蒙”。在“救亡”与“启蒙”二者的关系上,有人提出“救亡压倒启蒙”,还有人提出“救亡、启蒙谁也不能压倒谁,两者都很重要”。我认为,用救亡和启蒙两个词来概括五四的主题显然不够准确,不够科学。科学的提法应是五四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运动和思想文化运动。这才是五四的主题。当然,反帝反封建并非始于五四,从鸦片战争起,我国人民就一直在反帝,也在某种意义上反封建,但五四运动比起过去来说要彻底得多,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要深刻得多。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帝…  相似文献   

4.
略论近代中国的“启蒙”与“救亡”张丽萍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一直是两个突出的主题.它们二者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到底是救亡引发了启蒙,还是救亡压倒了启蒙?我以为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的。1840零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把...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是社会应当面对的主题,然而,救亡与启蒙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历史地看,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化,救亡催生了启蒙,但接下来,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推动,启蒙暂时超越了救亡,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又使得救亡再次压倒了启蒙,在一定意义上讲,它们的双重变奏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作者是李泽厚,李泽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书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是因为有关"救亡"与"启蒙"的文章很多,其中,认为反对"救亡压倒启蒙"观点居多。本文试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角度为切入点,将先参阅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中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其他文章,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鲁迅>、<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一瞥>这三篇文章,借以论述李泽厚本人关于五四主要人物把重点放在启蒙和文化上的原因、启蒙如何先从属于救亡和后又如何完全为救亡所压倒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然后整合其他专著和论文的观点.以便探讨五四时期文化启蒙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从1840年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始终涌动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启蒙运动,然而思想启蒙的终极目的——人权觉醒、人格独立和理性自主终未达到。究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救亡引发启蒙,启蒙推动救亡,二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二是封建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近代社会现实使近代中国启蒙运动面临着强大的阻力;三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性和自身素质也影响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心武的《班主任》在新时期伤痕学的创作中一直引人注目,但对该本显示出的思想深度常停留在对“四人帮”愚民思想的危害性及“救救孩子”的化启蒙、救亡意义的高举。实则本的内涵张力很强。  相似文献   

9.
民族救亡是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只有廓清这个问题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运动向政治斗争运动转变、从知识分子运动向群众运动转变、从追求个人解放向追求民族解放转变的问题。但是这种救亡不是旧式的救亡,它是要通过打倒中国旧文化、创建新文化来改造中国,实现民族救亡的目的。救亡与启蒙是互为条件的,我们应该肯定先辈的革命斗争。今天我们应该发扬五四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严复早、中期思想是围绕爱国救亡来构建理论体系,他主张文化启蒙,政治上既不是革命派,也非改良派。严复大力提倡西学,并以此为批判中学的工具,但他并未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主张中西并举,文化融通。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教育的启蒙任务还是教育的救亡任务,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兴学校"以"育人才",但所育之"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则有着不同的理解。救亡范式下的教育变革把人理解为器物之材,仅仅关注人作为手段的工具性价值,把人培育成为民族救亡之"材"料。随着启蒙精神的深化,教育变革开始关注到人本身作为一种自足性的目的而存在。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也逐渐从培养"器物技艺"层面上的救亡"造材"转换到"思想文化"层面上的觉醒"立人"。教育要以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为己任,要"使人成人",而不能"使其成为器"。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社会混乱与专制统治的影响,近代中国教育的启蒙立人之理想一次又一次停留于观念层面。  相似文献   

12.
五四的主题     
什么是五四的主题,什么是五四的精神实质?有人提出是“救亡、启蒙”。在“救亡”与“启蒙”二者的关系上,有人提出“救亡压倒启蒙”,还有人提出“救亡、启蒙谁也不能压倒谁,两者都很重要”。我认为,用救亡和启蒙两个词来概括五四的主题显然不够准确,不够科学。科学的提法应是五四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  相似文献   

13.
李泽厚同志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第一篇《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以下简称“启蒙与救亡》)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救亡压倒启蒙”说。他要论证这一观点,就必须从根本上曲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否则,这一全面颠倒中国现代历史的论点是无从说起的。那么,李泽厚是怎样曲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呢?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通过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连续性解读,展现启蒙的现代性维度--一种批判的态度,“五四”文化启蒙正是西方文化启蒙与中国启蒙传统相融合的产物,表征着“五四”精神。但现代中国的启蒙由于救亡 图存的现实社会需要又表现出自身的缺憾。而启蒙的现代性不仅为我们理性地认识“五四”,更为我国超越“五四”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在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热”中,关于“启蒙”和“救亡”,也算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前期,启蒙居主导地位,“五四”后期,救亡上升为主导,于是“救亡挤掉了启蒙”,从而使“五四”开创的启蒙运动出现了“断裂”,“五四”以来的文化和文学,自然也就成为白茫茫的一片历史空白。这倒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救亡没有挤掉启蒙  相似文献   

16.
救亡是近代中国的主旋律,严复为救亡而启蒙的活动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中举起思想启蒙的旗帜,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及其思想体系,赋予救亡运动以明确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内涵,这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是有重要意义的。严复的思想启蒙活动及蕴含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它对于我们今天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戊戌维新作为一次爱国救亡、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席卷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思想、观念的层面上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一面启蒙之窗。作为具有中国现代意义的“启蒙思潮”,其来源极其广泛。经世致用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及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等多种社会思潮集结性的涌现对维新变法思潮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启蒙、救亡与革命时代的终结-再论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以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出现了一些不同看法,也引起了一些尖锐的分歧,李泽厚提出的否定辛亥革命的论点是以“救亡压倒启蒙”为学术依据的,这一公式存在着学理上的缺陷,但不应全盘抹杀它的学术价值。辛亥革命是一场具有空前意义的伟大革命,同时辛革命又是一场结束了封建帝制,然而民主制度的计划痛苦流产的不成熟的革命,因此,从思想反思的角度上说,“救亡压倒启蒙”的公式并不违反历史学的基本规范,对辛亥革命的进行反思,同样需要重新检讨清末革命派对保皇派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新村主义是五四时期流行的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它以一种启蒙思潮开始到最后被马克思主义所取代的过程,反映了五四时期由启蒙到救亡的转换。由于中国历史的特点,启蒙和救亡的双重主题的关系在整个中国现代史上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新村主义的演变历程来看这两个矛盾主题的纠缠。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实际就是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民族独立、政治民主、经济近代化和思想启蒙等内容。中国的近代化方式是中国历史选择的结果。近代志士仁人不断地以农民战争、变法维新以及民主革命等手段来救亡图存;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规模或大或小的启蒙宣传和启蒙运动,以求得全面的近代化。可以说,救亡和启蒙相辅相成且互相促进,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日趋活跃,但有些学者却以一种非历史的、片面比附西方近代化的方式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