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有人说影视明星是"一夜成名",体育明星是"一战成名",宇航员却是"一飞成名"。没错,只要驾驶宇宙飞船到太空中邀游一番,返回地球就会名声大振。比如: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以及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前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中国首位飞上太空的"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都被永载史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某种经济体制的失效,根源于其背后的经济理论是错误的,是某种具有神话性质的理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一种具有神话性质的理论,这种理论通到新制度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的严重挑战.而1978年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以及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变,实际上被解了传统的计划神话.人类的经济行为正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回归。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称"格洛纳斯(GLONASS)",始建于前苏联时代。 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军方确认需要一个卫星导航系统用于规划中的新一代弹道导弹的精确导引。1968至1976年,前苏联经过多部门联合攻坚,终于颁布法令建立"格洛纳斯"系统。从时间上看,俄罗斯全球定位系统的研究基本上与美国同步展开。"格洛纳斯"与美国GPS  相似文献   

4.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前苏联"成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友邦"。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中苏关系获得良好发展,其重要表现,就是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实行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及由此而来的前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援助,大批前苏联专家到中国工作,帮助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新疆成为这一时期前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前苏联专家活动的重点地区,人数较多,主要集中在地质矿产、水利建设、农牧业生产、疾病防治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为恢复发展新疆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术界为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方面的论著,这些论著不乏真知灼见,澄清或更正了一些已经流行的模糊认识或谬传。本文就近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些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年来,实行过三种经济体制: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实施时间距今比较远,实施的时间比较短,特别是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长期把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教师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最熟悉的名字。这位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不仅仅是前苏联的“教育泰斗”,更是中国教育思想界的大家。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戈尔巴乔夫主导的“社会人道化”思想指导下,开始进行教育改革,于1989年6月16日批准了《学前教育构想草案》。但在这之后不久,一场“八月事件”即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迅速走上私有化的道路。市场经济的全面过渡与推行、经济体制的全...  相似文献   

8.
高峰 《少年月刊》2011,(23):53-54
2011年8月10日,中国首艘航母平台(改装前苏联航母"瓦良格"号)进行出海航行试验,2011年8月14日早10时许,航母从海试海域回到大连。至此,我国航母平台首次出海航行试验顺利结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航母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美国原发型资本主义道路、后发型"亚洲四小龙"道路等三种富有代表性的现代化道路均存在优势与不足,其现代化的经验对我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中国道路"是在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发展经验基础上,立足自身国情,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改革并不断实践创新而逐步形成的。从后发型现代化视域探析,市场经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科学发展是"中国道路"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新中国经济法学的学术史而言,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需要认真总结的一段历史。当时前苏联经济法理论的起兴与嬗变,并未直接促就中国经济法学的产生。改革开放后,前苏联经济法理论成为中国经济法学“纵横统一论”形成的重要理论资源,对中国经济法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简要分析前苏联经济法理论的起兴与嬗变基础上,从史学角度,重点检讨和论证了建国后中国经济法学形成前的法学学术及其症结。  相似文献   

11.
When looking at the reasons for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so that we can make out what its educational system has done in the process of helping China achieve its success. Since 1949, whe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gained control of mainland China, they needed a new kind of educational model to replace the old one, which was basically based on Western models. Naturally, the Soviet model of education beca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New China”.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how New China transplanted the Soviet model of education into the Chinese environment and what kind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plantation. Before 1958, China basically adopted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created by the former U.S.S.R. However, since 1958, China began to criticize and deny the systems created by the Soviet Union, along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former U.S.S.R.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main facts and characteristics that existed before 1958, and then analyze and summarize what the Soviet model of education has brought about to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China. The writer believes that from this background, we can not only make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cent rapid development achieved by China and the educational tradition that had taken shape in the process of following Soviet footsteps, but also understand the causes for China to push forward with large-scale reform of education since the late 1990’s. This paper relies mainly on much historical data originated mainly from China, especially from a book named “The Important Educational Documents of P. R. China”, which included in it much restricted or secret documents that hadn’t been made open to the public before due to the special identity of its editor-in-chief, i.e., Mr. He Dong-Chang, a former Minister of Education of China, who actually dominated the education of China more than 10 years, from 1982 to 1992.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iAP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search,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Oct 25~6, 2001.  相似文献   

12.
从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改革道路。原苏联和东欧国家选择了根据主流经济学理论设计的激进式改革,中国选择了一条自我探索的渐进式改革之路。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并行,以政府为主导实现强制性与诱致性改革的统一,从局部人手改革最终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换是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成功经验。应以此来解决中国在未来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周扬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涉足学批评到70年代末复出后的理论述,可以见出他走过了一条由主要根据20—30年代苏联学理论来检视中国坛到最终摆脱其狭隘框架、直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道路。这条线索约略显示出中国学界接受马克思主义论在中国传播的一幅侧影。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全面抗战的早期阶段(1937-1941),苏联援华物资为中国军民抵抗日军的疯狂军事进攻、坚持持久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联接苏联的唯一一条国际陆路交通要道,西北公路在运送苏联援华物资、沟通中苏联系方面,有着其他国际交通运输线所不具备的政治、地理优势。西北公路将大量的苏联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转运到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是一条至关重要的国际交通运输动脉,其历史价值应得到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陪审制度是司法民主的产物,我国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实行陪审制度,但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别。我国内地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根植于前苏联,而前苏联的陪审制度又是效仿大陆法系。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陪审团制度是随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建立而诞生的,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根源于英国却又不尽相同的陪审团制度。从价值目标上看,我国内地人民陪审员制度与香港陪审团制度都追求司法公平、公正,但在性质、功能、人员的选择、运作程序、陪审意见效力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比较二者,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两种陪审制度,而且对“一国两制”下两种制度的互相借鉴,以及完善我国内地的陪审制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日中立条约》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作为二战期间苏日关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使苏日双方得以避免两线作战。但从苏日双方签约的动机、谈判的中心议题乃至条约的内容看,都是围绕着中国问题而展开的。《苏日中立条约》是日苏双方牺牲中国利益、干涉中国主权而达成的交易,而且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的主打格局呈现实主义特色,无论是文学的初世时节,抑或当下的文学盛世,现实主义的主流意识始终居其要位。那么,作为主流意识的现实主义文学之成因的互文格局,是在中国古典传统现实主义,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三大理论渊源的流变与整合中,构建了其完整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整体性理论体系,从而有别于他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8.
在 2 0世纪 90年代出现的民族主义浪潮中 ,原苏联和南斯拉夫国家解体、民族分离。面对民族分离主义逆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显示出中国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中苏两国探索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落后不发达国家选择的跨越式发展的文化新模式。这种模式不可能直接从西方和自己本土文化中找到资源,而只能诉求于来自西方又超越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苏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确立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20年代,为新生的苏维埃制定了一系列的文艺政策,甚至不惜采用强制性的措施进行应对。中国在50年代初,基于政治功利性和现实国情,在文艺方针和文化领导权这一问题上也与苏联有共同的追求。当然,这种单向的“一边倒”,使当时的中国文学在汲取苏联文学优秀养分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遭遇到了它所含有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陆法系对近代中国法律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1949年之后新中国法律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移植苏联的法律理念和法律模式。苏联法律保留俄罗斯帝国以来一直传承的大陆法系的特征,因此,新中国对大陆法系的继受主要表现为通过模仿苏联法律而实现。苏联社会主义的性质对大陆法系的改造亦被中国全盘继受,大陆法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法律体系之一,其传播过程体现出与各国法文化的融合。苏联对新中国法律的影响也体现中国法制成长的历程.从照搬到吸纳,法律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为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