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人本主义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而且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走向。其具体表现:刑罚从随心所欲到五刑制度的确立:宽仁慎刑,爱惜人命:德主刑辅,注重教化;慎重刑狱,以防草菅人命。以上几个层面具体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人本主义慎刑观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法律文化,"慎刑"思想是我国法律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周时期提出的"明德慎罚",成为"慎刑思想"在我国的缘起,经过历代的发展和完善,再创设相关的制度,加以完善和理论化,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慎刑"思想的指导下,历代多有盛世的时期,古代"慎刑"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慎刑思想的一般概况进行介绍,梳理出慎刑思想的历史演化,核心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对我国现今的死刑复核和疑罪从无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康熙主张“以德化民,以刑弼教”,“宽则得众,信则民任”,反对无论任何犯罪一律重刑处断的绝对方法。在立法上,他注意体恤民命,针对律例繁简不一的情况,对清朝建立以来所用的例文进行了系统编定。他还随时针对法律与现实中犯罪不适应的情况,因时制宜地予以修订。在刑事司法活动中,他不仅亲自参与审案,把人命案件当作大事,坚持疑罪从轻和少杀慎杀,及时清理积案。他还注重挑选能力强和办事谨慎的人担任司法官员,对于不肖司法官员能及时予以惩处。在刑罚的执行上,他注重对过于苛责的刑罚执行时间和地点及时进行调整,以期给人犯自新的机会,防止人犯因为过于恶劣的刑罚执行环境而死于刑罚的执行中。  相似文献   

4.
简要回顾刑罚人道主义的由来和分析其价值蕴涵的基础上,通过详细阐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从应然意义上看,刑罚人道主义是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成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二是从实然意义上看,刑罚人道主义的精神也确实贯穿于我国《刑法》总则、分则的规定当中。最后得出:在理念法意义上,刑罚人道主义不仅仅是一项量刑原则或者行刑原则,而且是指导我国刑事立法、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死刑存废本身不能表明一国的刑罚人道与否,笼统的讨论死刑存废是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仅仅是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话,一个国家有权也应该根据国情选择保留或者废除死刑。当然,由于死刑的严厉性,如果规定和适用不当,更容易引起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情形,因此各国对于死刑的规定和适用都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死刑废止论与死刑存置论各执一词,死刑存废之争,如果不从人道主义的精神与原则出发,许多问题是难有结论的,甚至将走向歧途。只有人道的宽容精神才能化解对于犯罪和犯罪人的仇恨心理。  相似文献   

7.
刑罚人道主义,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针对西方封建中世纪的罪刑擅断而提出的,这一原则的确立,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阐述刑罚人道主义的含义及价值蕴涵,旨在提出刑罚人道主义的内在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8.
刑罚人道主义作为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针对西方封建社会的残酷刑罚、罪刑擅断而提出的,笔者阐述了刑罚人道主义的内涵及其在立法中的体现。新刑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刑罚人道主义原则,但在刑事立法中却有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法律文化,"慎刑"思想是我国法律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周时期提出,经过历代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慎刑"思想的指导下,历代多有盛世的时期,古代"慎刑"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史上,历代的慎刑思想由来已久,特别那种爱惜民命、珍惜生命、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同当下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暗合之处。从古代中国慎刑来看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发扬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的法文化遗产,必将为我国现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上理论上的极大支持。  相似文献   

11.
刑罚人道主义是刑事古典学派的学术思想,是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的学者,大多数从理论上来说明刑罚人道主义的价值蕴涵,而没有真正从实处论述如何实现刑罚人道主义。本文从内外双方条件出发,认为:以善良的法为基础,营造善良的社会才是一个根本途径,希望对该原则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刑罚轻缓化已经成为刑罚结构改革的总体趋势。通过对刑罚轻缓化的经济学分析,可以发现"高概率的惩罚与轻刑化"的组合是预防和控制犯罪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方式,而轻刑化即刑罚轻缓化。在刑罚轻缓化背景之下,罚金刑更符合刑罚轻缓化之意旨,应提升到主刑的地位。未来我国的刑罚结构改革也应以罚金刑为主导,而以自由刑为辅。  相似文献   

13.
针对学界及司法实务界存在的将某些不法行为设立犯罪纳入刑罚的呼声及可能导致的“泛刑”倾向,笔者以吸毒、卖淫嫖娼这两种犯罪学上的“无被害人犯罪”为例证,在考察国外相应立法及刑事政策基础上,结合刑罚的负价值对其予以否定,并由此引发出“刑法应谦抑”的命题,主张通过充分调动诸如伦理道德、侵权行为法、行政处罚法等替代措施来规制这些具有相当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作为最后手段的刑罚仅在“不得已”之时为用。  相似文献   

14.
死刑存废本身不能表明一国的刑罚人道与否,笼统的讨论死刑存废是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仅仅是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话,一个国家有权也应该根据国情选择保留或废除死刑。当然,由于死刑的严厉性,如果规定和适用不当,更容易引起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情形.因此各国对于死刑的规定和适用都应慎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主流刑法思想是慎刑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主要受人本主义与民本思想、仁政说和人性论的影响,并在立法和司法中体现出来。对这一理念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司法文化及其历史价值的理解,而且对建立当代法治社会和政治文明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对刑罚的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罚金刑的功能是:惩罚,对犯罪人的惩戒和谴责;剥夺,对犯罪人的金钱的刑事剥夺;威慑,对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的慑止;鉴别,帮助认识罪与非罪的界限,提高法制观念;安抚,满足要求惩罚犯罪的强烈愿望,平息犯罪造成的激愤情绪,慰藉精神创伤;鼓励,强化和促进守法者守法和鼓励跟犯罪做斗争;感化,消除犯罪人的敌对情绪,使其成为有利于社会的人;补偿,补偿犯罪造成的损失与损害,恢复或重申维持社会存在的基本秩序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7.
处于危机重重的晚清政府,为寻求残喘,希冀以法制改革为突破口,在法律移植的进程中,对中国法制的形式作出了选择。表现在刑事法律上,晚清在刑事法律"文本"上建构一个近现代化的法律体系,本文只探究《大清新刑律》的立法成就,同时以刑罚人道主义为视角,认为体现该精神的一些规定超脱了社会现实,但仍具有进步性,并提出在应注重自身问题研究。把自身具有人类共性的一些优良元素保存下来,这样的法制现代化更具实益。  相似文献   

18.
罚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在我国法院的审判实践中,罚金刑的适用存在一系列问题,拟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审判实践提出规范罚金刑适用的几个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不少犯罪都可以适用罚金刑这种附加刑,罚合刑在我国的刑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罚金刑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刑种,其扩大适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本文试就罚金刑适用的原则、适用范围、适用数额以及罚金刑随时追缴制度等罚金刑的司法适用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罚金刑是财产刑的一种,对于罚金刑应否适用缓刑在刑法学界一直存在不同声音。在大力提倡刑罚谦抑性的今天,将缓刑适用范围扩大至罚金刑有其积极意义和必要性。然而更加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罚金缓刑设立的目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能使它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