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我国,公司隐名投资既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又是一个缺乏法律明文规范的领域.对于如何认定公司股东资格,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提出了诸如“实质说”、“形式说”和“区别说”等观点.司法实践中也作出了相关规定.本文试图对上述观点和规定进行分析评议,对隐名投资人股东资格的认定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隐名股东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在我国相关法律中很少提及,《公司法解释三》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首次从法律层面认可了隐名投资这一投资形式,明确了隐名投资人在隐名投资中的法律地位,填补了我国立法层面上的空白。但是在涉及到善意第三人时,法律选择了优先保护第三人的合法利益,体现了对于隐名投资人合法权益保护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隐名股东,是指根据和名义股东的约定,向公司实际出资,但是并不显露于具有公示效力的文件中的人。实务中,隐名股东涉及股东资格认定标准不一、隐名出资的归属不清、股东转让的效力存在争议、投资收益的分配和投资风险和责任的承担不明等法律问题。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公司法》和司法解释对隐名股东所涉法律关系进行规制,但远不能满足实务需求。明确隐名股东的含义及法律地位、规范相关纠纷的裁决依据、规制系列出资行为、加强对第三人的保护以及对司法解释和法律进行体系化整理等,是对隐名股东进行法律规制上的完善之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现行立法规定及司法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认定股东资格应当以确定该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起点,同时分析各种法律文件的证明效力,最终确定隐名股东资格的认定应当是以股东名册为主的内外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境外投资者普遍采取隐名投资的投资方式,其目的主要在于规避我国法律和政策、简化手续和节约时间、利用本土优势等。然而,境外投资者作为隐名股东为其投资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并引发各种问题。因此,应当尽可能地避免隐名投资。对隐名投资者,应当进行全面的调查,最大限度地化解和降低法律风险,减少因隐名股东引发的纠纷。  相似文献   

6.
公司隐名投资者的法律地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名投资者是否具有股东资格?由于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公司法都没对如何认定股东身份进行界定,导致理论上见仁见智,在司法实践中处理也不一致,所以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也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问题。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征求意见稿,分析了隐名产生的原因、认定股东资格的原则、条件、及隐名投资者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名股东,尤其是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发展,隐名股东更成为了我们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由于我国的法律对于隐名股东的问题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致使一些人为了规避法律而成为隐名股东,而有的人却因为改制的原因非自愿的成为了隐名股东,后者往往是弱者,但利益即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成为企业改制的牺牲品。本文针对这种现象探讨了隐名股东资格的确认及其确认标准,并提出了自己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立法中没有规定隐名合伙制度,但现实市场经济中类似于"隐名合伙"的现象却普遍存在,"隐名投资"便是一大例证。由此而生的纠纷也给市场经济、司法工作带来了种种挑战。在法律层面上构建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隐名合伙制度,以缓解"隐名投资"得不到有效规制和保护的窘境,实属应当。当然任何制度的构建均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不是否定该制度的理由,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坚持制度规制的前提下更好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否则便是因噎废食。本文借隐名合伙的三大特征论述了该制度的概貌。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投资领域异常活跃,经济领域中出现了大量的隐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了隐名股东。由于我国现行公司法未对隐名股东资格认定作出明确规定,致使在司法审判实践中法院对这类纠纷的处理结果比较混乱,使得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责任难以划分。隐名股东的资格认定标准及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应从隐名股东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规制隐名股东进行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0.
宫龙 《华章》2007,(9):63-63
现在我国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程序,其他立法解释程序规定仍不完善,但这不足成为怀疑立法解释具有与立法相同法律效力的原因,更不可因此质疑立法解释存在的必要性.因为法律解释本身的从属性及有限性仍可保证其法律效力的正当性.其实既然已经认识到了缺乏程序规定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应致力于立法解释的程序规定完善,以保证立法解释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法律效力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投资争议和贸易争议解决方法的评判和选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的投资争议和贸易争议解决方法,有政治的手段,又有法律手段;有国内解决方法,又有国际解决方法。长期以来,在国际投资争议中,发达国家往往倾向于国际解决,发展中国家往往倾向于国内解决。在国际贸易争议中,发达国家往往倾向于国内解决,发展中国家往往倾向于国际解决。如何去选择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争端解决机制,创造一个稳定的、可预见的国际投资的有效环境,历来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相似文献   

12.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一个具有司法性质的争端解决机制,为WTO框架下的多边协议的贯彻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由于WTO已经将投资问题纳入其调节范畴,WTO法律框架下的一系列协议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投资相关联,且产生与这些协议的争议都须适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因此,WTO争端解决机制事实上为投资争议的多边解决提供了新的机遇,它可以弥补一系列传统投资争议解决方法的不足,推动投资争议解决的“非政治化”,确保投资争议解决的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13.
环新疆经济圈视角下土库曼斯坦国际投资法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环新疆经济圈”这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从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企业的法律地位与法律待遇、投资形式与投资方式的确定、外资投向及特定行业、税收及其他优惠措施、征用国有化及其补偿原则、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保障、解决投资争议的法定程序这几个方面,对土库曼斯坦的国际投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为投资主体对土投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规定了隐名出资合同有效情形下股权的归属,但未规定隐名出资合同效力待定、无效情形下股权的归属方式。隐名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在隐名出资合同中约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权益归属和股东身份归属,其中,投资权益原则上可由当事人自由约定,而股东身份归属则不可。区别投资权益和股东身份是判定隐名出资合同无效情形下股权归属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面对越来越多的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国内企业如何应对,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本文结合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立法和相关涉外知识产权案例,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如何规避、如何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菲律宾是东盟重要的成员国之一,经济和法律制度比较发达。菲律宾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比较成熟与完善,规定了解决劳工争议的强制机制,但其基本精神是鼓励争议的自愿解决,同时菲律宾劳动争议处理法律未明确区分个人争议和集体争议,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投资争端中,ICSID管辖权对于发展中国家维护其国家利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为防止ICSID管辖权的任意扩张,东道国可在国际投资协定中综合采用广义和狭义的“投资”定义,以便限制ICSID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中小学法制教育政策的制定出台极为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法制教育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存在一些实践问题,也还存在许多理论层面的争议。因此,中小学法制教育应在法律、教育教学模式、家庭责任上及操作规范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