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12年 9月 ,孙中山视察太原时与阎锡山合影191 2年 (民国元年 ) 8月初 ,孙中山先生应袁世凯之约赴北京商谈兴筑全国铁路计划。是时中山建国方路尚未完成 ,但其主张全国须兴筑 2 0万里之铁路 ,国家始能富强。袁当时表示力赞其说 ,但并无诚意 ,仅委中山以全国铁路督办名义 ,请其全权筹划 ,除给少数开办费外 ,并未予以协助。至发生二次革命斯议遂全部停顿。是年 8月中旬 ,山西人民获息中山先生在京 ,非常希望先生来晋视察 ,乃由山西都督阎锡山暨国民党山西支部、山西国民公会等各界函电邀恳 ,并派代表恳切陈词 ,中山乃允于离京后来晋一行。阎…  相似文献   

2.
适逢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75周年,一张民国时期印制精美、十分珍贵的《孙中山计画铁路图》被南京的孙中山纪念馆征集进馆。这张地图宽33cm,高25.5cm,比例尺为二千四百万分之一。图中附有4张小图,分别为:改良上海计画图、北方大港计画图、东方大港计画图、整治广州河汊计画图。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已经发黄,色彩变得暗淡,但图纸上纵横密布、连接成网的铁路线,依然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3.
4.
朱晖 《新闻世界》2008,(6):11-11
孙中山领导推翻清朝政权的革命中,哥哥孙眉功不可没。为了弟弟的宏图伟业,孙眉不仅倾其家产予以资助,还发挥自己广阔的人脉,奔走呼号,寻求更多人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2009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3周年,透过济南市档案馆馆藏的这两幅斑驳的老照片,打开那些尘封的往事,我们借以纪念并追忆一代伟人孙中山在济南的传奇故事,感受平凡之中的伟人风范。1912年9月26日下午2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拍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恭忠 《历史档案》2006,(1):119-124
在现代中国历史上,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以下简称葬事筹备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组织。它只存在了4年时间,因而以往学者对此向未注目。后人亦知之甚少。但在现代中国政治和文化史上,它却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从1925年孙中山逝世到1929年最后安葬,这4年间,葬事筹备处一直是主管孙中山丧葬事宜、负责修建中山陵的主要机构。其中,以1927年4月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为界。葬事筹备处的组织结构,及其与国民党中央的关系,又呈现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葬事筹备处这段短暂的历史,贯穿着国民党人在动荡和混乱中营建统一的精神权威的努力;其组织结构和职权的变迁,则从微观角度具体见证了国民党体制内权力从涣散到整合,直至形成新的权力结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经在日本有过一段婚姻,并留下一个女儿和两个外孙,但孙中山的这段"日本情"以及日本后代的情况并不为大众熟知。日前,由中国历史专家组成的"20世纪中国革命与日本"访日代表团,见到了孙中山的日本外孙宫川东一,他向中国专家们讲述了那段尘封了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金融建设思想中,不仅体现出政府的主导特质,是特定时期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思想产物,同时也可以反映国家经济思想内的超前意识,对当前中国经济仍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孙中山诞辰"整十"纪念日都会举行多样化的纪念活动,具有规格高、规模大、规程细、影响广的特点,从纪念的形式上来看具有爱国主义的传承性,从纪念的内容上来看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从纪念的目的上来看具有面向世界的统战性,从纪念的影响上来看具有民族认同的向心性.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孙中山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是国共两党共同认可的政治人物,成为具有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的象征符号,是国统区和根据地历史教科书书写的重要内容。由于国共两党阶级属性和政治理念的分歧,国统区和根据地的历史教科书所构建的孙中山形象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叙述孙中山革命活动,存在“民族救星”与“主要领导者”的表述差异;阐释三民主义,存在全国民众的“精神导师”与民族抗战“旗帜”的书写差异;评价孙中山行为事迹,存在“榜样楷模”与“伟大”人物的表述差异。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孙中山形象的不同呈现渗透着强烈的政治意图,反映出教育和权力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1.
邵莹 《兰台世界》2007,(4S):63-63
静江兄鉴:接示得悉电医有效,甚为喜慰,前闻该医说,兄所服之止痛药,恐日成毒,切宜戒除,以免深中,虽偶有病,稍为忍之,较胜于服药百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张凡 《兰台世界》2007,(5S):68-69
民主革命的先行——孙中山先生,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一生,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他不仅以光辉的革命业绩名垂史册,还以其卓越的理论建树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道德建设的理论与观念,特别是其关于官员道德方面的许多颇有见地的思想,对于当代政府官员道德建设,官民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从孙中山的政治身份、政治理念与活动的框架内重新解读孙中山的新闻思想,认为孙中山新闻思想是由英美自由主义、觉醒的民族主义与其政治理念三者杂糅的一种旨在向社会灌输"三民主义"的政治传播理论。并对孙中山新闻思想的缺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林莉 《湖北档案》2011,(2):37-39
1924年10月22日晚,北京城在沉睡。距北京312公里的山海关外,曹锟直系军队和东北张作霖的奉军猛烈交火,第二次直奉战争正在进行。战场离首都很遥远,没有人预料到北京城里,正  相似文献   

15.
革命先驱孙中山在20世纪初最先提出"振兴中华"复兴民族大业之语,旋即成为引领中国前进的航标。在追寻"中国梦"的同时,孙中山通过革命斗争,提出"三民主义"伟大构想,成为近代引领中华民族复兴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济南小城镇档案工作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光水 《中国档案》2002,(11):23-24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伟大贡献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其成就之一是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指出:"这个宣言系此次大会之精神生命."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采纳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纲领,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8.
《海南档案》2005,(3):33-33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后,“总理”这一名称一直为孙中山所独有。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奉安大典”轶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忆那段历史、那些往事,深深地缅怀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相似文献   

20.
东南大学材料系教授刘友鹏的父亲刘孝望于1929年亲历奉安大典,曾多次对他谈起孙中山先生及奉安大典这段历史。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在风景幽雅的中山陵青年中心,伴着轻快的音乐、淡淡的茶香,75岁高龄的刘友鹏教授缓缓道来,为我们揭开记忆中他父亲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的情形及此一经历对他父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