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媚 《学语文》2021,(2):76-77
萧红的写作,与生命同行。她的人生始于北国的呼兰小城,在她的生命将近终点的时候,她写下了《呼兰河传》这部巅峰之作,小说在五、六、七章分别写了三个悲苦的人物: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小团圆媳妇的故事被放在首位,这足以见得它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小团圆媳妇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悲苦的,但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呼兰河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于1929年写作的《萧萧》表现了他在乡下与城市、自然与文明之间矛盾的文化心态,作品对朴素美好人性的颂扬不遗余力,小说用简洁明了的自然语言呈现出诗意的悲剧,并从男性细腻的视角来表现女性的美与善。萧红的《呼兰河传》则以一种沉郁之气来诉说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悲剧命运,同时表达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反抗意识。萧红用伤感的字眼控诉着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戕害,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是她孤寂心灵和经历的折射,更是时代面貌的写照。  相似文献   

3.
女性之死是《红楼梦》悲剧中最为惨烈、不可或缺的部分,作品通过对众多女性之死的描写,展示和转换情节,渲染悲剧氛围,表现生存环境的恶劣,暴露权势者的本性,反映无助女性的抗争等,体现出作家鲜明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传》里小团圆媳妇的悲剧让人揪心不已,而这场悲剧其实只是女人的独角戏,老胡家的女人们亲手塑造了小团圆媳妇和她们自己的悲惨下场。看似手不沾血的男人也并非真的完全置身事外,他们打造了温文尔雅的"塑像",以此作为规驯女人的工具;女人之所以心甘情愿屈服于男人的规驯,并残忍对待不屈服的同类,实为中国传统的因袭观念使然。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80):181-182
?小团圆媳妇之死?通过具体的场面描写来分析"看客"和"婆婆"心理特征,并且通过这些心理揭示出城中人们残忍、愚昧、麻木的思想状态和生存状态.萧红眼中,经历坎坷与不幸不是女性最大的悲哀,而是女性对这些坎坷与不幸的认可和屈从,她们不但是封建伦理道德的牺牲者,还不自觉地成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捍卫者.本课程重点就在于揭露女性在封建伦理道德面前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用自己最深知的材料去书写自己身边的人与事,这种写作手法更能揭示出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张爱玲的很多作品已经成为经典,在这些作品中《小团圆》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与她自己生活最贴近的。《小团圆》是张爱玲用小说的形式完成对自我的一次漫长性书写。《小团圆》作为张爱玲个人生活的自叙传,是一个女作家家族溃散、情场失意之后感悟人性的"小悲剧",所以在阅读《小团圆》时带来强烈的苍凉凄婉之感,而这又与小说的自传的叙事方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7.
方方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许多作品,性别意识越来越强,她开始关注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并表现了深刻独到的见解与领悟。作品中描写了当代社会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的悲剧。虽然这些女性没有选择逆来顺受,没有选择隐忍承受,而是奋力反抗、自救,可结果却无一例外地以失败而告终,甚至使自己陷入了更加不幸的深渊而无法自拔,从而使悲剧更加地成为悲剧。  相似文献   

8.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一部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本文从分析剧作最主要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展现这部剧所揭示的普通人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张爱玲最后总结之作的《小团圆》,小说中的女性生活范围扩大到海外。小说中的女性仍然表现出对金钱的重视,而对传宗接代问题却有所淡化,女性的堕胎成为常态。也许由于小说中的家道开始日趋衰落,《小团圆》也表现了男性对金钱的重视。在性观念上,女性的性关系之复杂及大胆程度已经可以和男性比肩;即便关系暴露,男性和女性仍能够和谐相处。此外,小说还出现了女性同性恋的描述。这意味着在张爱玲最后的创作中,女性已经逐步走出阴森森的家庭伦理和严酷的封建礼教,正在形成与男性更为平等的两性关系地位。  相似文献   

10.
《小团圆》是张爱玲晚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曾经因为自传体引起一时轰动。《小团圆》拖延了很久才与读者见面,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这部经典作品的价值。作品中处处流露着现代小说的因素,这使得《小团圆》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而弥新。打破大团圆的结局,尤其是在一个喜欢皆大欢喜的国家,使作品更加真挚动人,好评如潮。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过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不同,多以团圆作结.其团圆的结局呈现出两个特点:“虚幻的真实”和“自然的真实”.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主要文化因素有:传统的乐观主义的民族心理,循环往复的哲学观念,中和之美的美学观念,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佛家的三世轮回观念,道家的成仙得道观念等.  相似文献   

12.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对民族苦难命运的深切关注,刻画了家乡土地上“沉默的国民灵魂”。作者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深刻挖掘了造成小团圆媳妇、王大姑娘悲剧的历史文化根源;同时塑造了民族脊梁大的人物──磨倌冯嘴子形象,在他身上寄托了萧红对民族未来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静静的顿河》充分体现了肖洛霍夫作品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与葛利高里命运相连的几个女性命运,以其性别特征,围绕着爱和死的永恒主题,构成整部作品悲剧美最为精彩的内容。可以说整部作品,从卷首的开篇到巨著的结尾,都是女性个体命运的悲剧紧紧地包围着主人公葛利高里,使整部作品达到了至悲至美的极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戏曲小说中存在着虚假的“团圆主义”即“大团圆”的结局,使作品形成了一种单一陈旧的模式。“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之后,现代作家们对之进行了批判,在创作实践上,很多作品都描绘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场面。但到了40年代的解放区,创作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光明的结局,都是以喜剧收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在解放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结束了悲剧的时代,迎来了喜剧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阎连科早期的作品更多看到的是农民身上的消极面,但在延续理性批判主题的同时,他也能站在现实人性的立场上对农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现实乡村社会生存的苦难表现出无奈的认同,并对底层民众在绝境中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进行礼赞,从而使其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阎连科作品的悲剧意识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古希腊悲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奥赛罗》和《伤逝》分别是莎士比亚和鲁迅的悲剧作品。虽然两部作品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出于风格迥异的作家之手,但在女主人公的命运及悲剧根源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本文采用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这两部作品,试图证明男权中心文化的毒害是两位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女性地位的提高需要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施济美擅长用细腻哀婉的笔触描写女性的爱情悲剧,她以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腻和真挚描绘女性的情感世界,表现了她对女性爱情悲剧的独特思考。她的作品在华彩乐章的形式下,包裹着淡淡的忧郁气质,在浓厚的抒情话语中散发出深挚的情感,表现出与其他海派作家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文玉是澳大刺亚当代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小说《呼唤》中的一个小人物。文玉经历家庭悲剧、生存悲剧,最终走向了生命悲剧。对于像文玉这类处于异域底层的女性来说,悲剧缘由既有大环境的殖民压制,又有具体的个体压迫,诸如男性占有、同类女性歧视,加上文玉自身被内化,这些因素铸就了她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与此同时,浪漫主义在作品中的体现往往带有理想色彩,生不能团圆,死后团圆,最终还是曲折地让理想得以实现。尽管这种实现并不影响悲剧作品本身的整体性质,但却让人们在这种暖色调的表象中容易忽略隐含在作品中的"大悲",使之前的悲与缓和的结局形成了中和,故往往造成悲剧感不够强烈的感觉,这就间接影响了悲剧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0.
《青衣》和《黑天鹅》都是以女性为题材来反映主人公艺术人生的作品,二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作品折射出了中西方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彰显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女性悲剧的相似性及独特性。本文拟从生存的悲剧和艺术的悲剧两方面来探讨女性悲剧的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