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平凹散文《一颗小桃树》中引人注意的是小桃树的意象,它是生命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慢慢品味“小桃树”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品质。小桃树生生不息的韧性,耐心等待的品性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小桃树能引领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一棵小桃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自读课文,教学解读较为丰富。然而,解读中普遍存在却未受关注的问题,是对最后一段的情感施以简单概括,忽视情感中的异质因素。细读文本可知,最后一段其实蕴藏着“希望的不确定性”,体现着散文丰富与真实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3.
学习单的设计能够有效呈现阅读策略对课堂教学的引导,构建以明确的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内隐式深度学习为主的阅读教学范式.散文教学中,课前预习单可以从了解作者、阅读初感、阅读疑问三个方面构建支架,帮助学生开展有效预习;课中思考讨论单可以从梳理情感脉络、品味文章语言、探究表达主旨、分析创作风格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课后反思拓展单的设计,则要着眼于对作家语言特点和创作风格的拓展探究,并体现回顾和总结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把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引导学生在单元主题观照下理解《一棵小桃树》“这一篇”的哲理及哲理的达成,“筑梦—追梦—圆梦”是通常的逻辑,然而“圆梦”之后却未必圆满。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课堂教学,《一棵小桃树》及其教学应基于常规思维又有所超越,才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启智增慧。  相似文献   

5.
《一棵小桃树》教学,大多借“知人论世”“互文材料”等外部资源建构“情志”的教学实践,这偏离了要将教学聚焦到“物”“志”关联思维的单元重点。以文本结尾“梦”的情感直陈关键句为切入口,梳理“梦”的相关句段,清晰透视《一棵小桃树》“叙写经历”刻画“形象”的文本特质。围绕“出生—成长—蜕变”梳理探究“小桃树”和“我”的相似形象,在向“内”生长的信息结构化处理中,还原出阅读《一棵小桃树》获取“志”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6.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其以过去、现在相互转换的视角,围绕他心爱的小桃树而起,同时又交融着自己的人生,这便注定这篇文本在由"真情流露"带来的温暖感、亲切感之外,又具有着深厚的哲学意味和艺术性。具体表现在"梦"与"实"的错位、"美"与"丑"的错位、"今"与"昔"的错位此"三错位",以及"我的小桃树"与"我"的命运的重合此"一重合"之上。  相似文献   

7.
《一棵小桃树》现被收录到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作者贾平凹借助小桃树托物言志,在"小桃树"成长的生命历程中,融入自我成长历程,抒写对于生命独特的感受。品析"小桃树"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意蕴,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席慕容和舒婷作为当代女诗人中的佼佼者,其代表作《一棵开花的树》、《神女峰》传达出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一棵开花的树》表现的是一种被动、依附式的爱情,而《神女峰》则展现了诗人对传统节烈观的批判,对永恒无望的等待的否定.  相似文献   

9.
片区赛事又起,这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我参与了同组老师磨课的全过程,比赛当日又听了7位老师精心烹饪的现场大餐,颇有感触。潜心而思,教学自读课文究竟有没有一些秘诀呢?借助于这次磨课以及自己备课上课的一点体会,我不敢说找到了标准答案,但也的确整理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是部编本初一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所以"情"与"志"就成为学生在文章中深入感受的重点,作者在《一颗小桃树》中用大量笔墨描绘了一棵可怜却又千百次顽强挣扎的小桃树,而那风雨中小桃树仍然保留的那朵欲绽的花苞也象征了作者在现实中历经苦难却仍然怀有关于幸福的梦想。作者用了很多的叠词来描写这棵寄托作者人生经历和梦想的小桃树,从叠词的角度分析小桃树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小桃树这个象征之物上寄托的"情"与"志"。  相似文献   

11.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欲立先破 ,沿用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大纲》被《语文课程标准》所取代 ,表明我国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已开始越过“瓶颈” ,向改革的纵深方向发展。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 ,树立新的语文教育理念 ,是不断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 ,实验成功的必要前提。一、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 ,着力提高语文素养1 实施感性教育 ,开发感性素质语文教育是实施感性教育的有效载体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感性素质开发和…  相似文献   

12.
《一棵野豆秧》是一篇耐人咀嚼的文章,作品展现了野豆秧那令人敬畏的生命力,作者在热情讴歌这一高原精灵的同时,也告戒人们热爱自然、关爱生命。更启发人们去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命教育的政策纲要以及语文学科的特性均证明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条有效路径。研究表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包括生命成长教育、生存能力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五类生命教育资源;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故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欣赏教学法、游戏活动法和心得报告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让学生因意会、理解、体验而有所领悟。笔者以人教版第八册《生命生命》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让感悟成就阅读教学的精彩。  相似文献   

15.
冰心先生的《谈生命》是一篇富有哲理寓意的“生命体验”式散文。这篇情感真挚深邃、文笔清新柔美的散文,因发表于小而冷僻的铁路管理刊物《京沪周刊》而遭致长期湮没。而现在,它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走进师生的世界时,怎样解读它才能聚焦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呢?基于这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课片断]那是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市场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只桃子。饨说:“吃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看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校儿爬上床上。我却怎么也不能安睡,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相似文献   

17.
坠梦 《成长》2007,(2):4-6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菩提树,那么,亲爱的父亲早就为我种下了一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罗敏 《阅读与鉴赏》2007,(7):140-140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相似文献   

19.
20.
曾读到出版《铃儿响叮当》的武汉学生戴漓力的一篇文章《写作,为了好玩》,颇有感触。在她看来,阅读是一种乐趣,写作是一种享受。反思一下现实的教学,多少学生由于“胸中无笔墨,枯肠难搜索”而将写作视为语文的头号负担。有人曾形象地把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比成空中一条被风干的丝瓜,课内的芝麻被弄成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也没抓,这也就难怪学生习作时往往遭遇着捉襟见肘的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