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媒介兴起的背景下,短视频平台中"性别反串"亚文化逐渐形成"性别扮演"与"跨性别"两类反串类型。基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分析两类性别反串文本的文化表征,认为其表征背后是二元性别论下的奇观表演、反操演的性别追寻和"双性同体"的性别觉醒展演。同时,性别反串短视频建构了新的性别文化意义,呈现出亚文化"主流化"趋势,并与主流文化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2.
短视频的时代似乎从未过去,甚至还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其中,男性反串作为短视频中的一种独特存在,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它的出现也与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相契合。结合鲍德里亚消费文化的经典理论,认为这一形象建构的动因与消费社会中的个性化消费特征有关。另外,通过对身体、话语、场景三个层次的分析,归纳了短视频中的男性反串形象是如何在大众心中建构的。最后,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对短视频中男性反串现象的建构进行了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3.
李子柒短视频的走红,是一种现象级的文化传播革新.通过镜头语言描绘了科技"快"时代中淳朴的田园生活,这是"快生活"和"慢生活"之间的一场较量.从无人知晓,到如今国内外的视频博主争相效仿的局面,李子柒式现象影响力涉及广泛.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基于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渠道创新,打破了近几年来的关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大多遵循的固化思维,而其短视频作品中所体现的技术表达和文本策略就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是值得时代媒体借鉴的一种传播路径新逻辑.通过对"李子柒现象"的研究,探究新时代中网络大背景下文化传播路径新的突破点,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全世界.  相似文献   

4.
短视频激活了农民和乡村的"可见性",促成了农民的"出场"。乡村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背景"被嵌入叙事结构中,农民在经济生产、文化传播、日常生活中的自主表达、能动创造和自觉振兴的意愿得到展演。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短视频呈现出一派热闹且多元的景象。同时,随着商业资本和城市文化的入侵,农民的身份被表演,创作被褫夺,主体被遮蔽,农民主体性的实现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也面临诸多问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5.
郭维易 《今传媒》2016,(3):74-75
在完成了对女性的精神解放、消除了肉体奴役的同时,所谓的"女性"也就成了文化中的一种子虚乌有,这也使得她们作为一个性别的群体亦是悄然失落于文化的视域当中了.对于这样的现象,戴锦华将其命名为当代女性面临着的"花木兰式的境遇",当她们终于获得了分享话语权利的时候,却失去了她们的性别话语身份;在她们真实的参与历史的同时,她们的女性主体身份却也不得不消失在一个非性别化的假面之后.  相似文献   

6.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①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社会性别”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在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运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媒介和社会性别的关系自然是无法避免的研究课题。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为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电视荧屏上的“暖男”形象便是当前研究媒介和性别建构的现象之一,虽然涉及的是男性形象,但是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心理和女性主义在西方和东方的不同处境。  相似文献   

7.
王学成  杨浩晨 《当代传播》2021,(6):87-89,96
本文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对当前短视频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短视频传播已经建构了新的狂欢广场,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和狂欢化色彩的媒介奇观.在具有"梗文化"、审丑文化特征的短视频狂欢中,全新的加冕范式随之产生.短视频创作者、丑角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经由短视频作品加冕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然而,这一系列新的加冕现象也折射出短视频狂欢奇观与巴赫金理想中狂欢世界的背离.  相似文献   

8.
作为2014年年度热词之一,"暖男"数度引发舆论热潮。这不仅体现出公众的兴趣所在,更反映了我国的社会现实。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女性主义文化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媒介建构的暖男形象,认为"暖男"这一媒介现象,体现出女性社会地位、话语权的提升,男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部分男性对女性的需求与期待不适应,以及我国文化模式有向女性主义文化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韩风 《东南传播》2012,(7):134-135
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是社会对两性以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的定位与规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核心层面是社会对于性别及其相应行为的规范与界定,内在渗透的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权力关系。文化作为陶杯孕育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也在根本层面上培育和加固了人们的性别认知,本文所要关注的即是社会文化关于女性角色与身份的解释和规定对于女性性别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淼  黄佩 《编辑之友》2021,(9):47-53
短视频电商在近几年井喷式发展,虽已获得官方认可和政策支持,但行业发展上升期仍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虚假宣传、流量造假、市场权力过度集中等.短视频电商所处的媒介环境是集视听媒介、社交网络和精准传播为一体的短视频社交平台,这种新型网络空间在传播形态上与以往各类媒介均有不同.短视频电商在经历爆红与严管之后,将进入优胜劣汰的新阶段,而短视频社交平台之内的商业竞争也日渐激烈.在此背景下,应以理论指导下的经验分析作为基础,一方面解析作为一种热点现象的短视频电商何以爆发,另一方面反思作为一种新媒介环境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如何形塑线上实践活动.基于媒介可供性分析,文章认为短视频电商不仅是一种新媒介现象,更是线上线下不断交融的媒介情境中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归一化的社会实践,而短视频平台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情境,使这种社会实践的特殊性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1.
传统广告中,受"性别二元结构"影响,男性话语对女性形象的"他者化"建构现象普遍存在。当代文化环境开放,女性自主意识提高,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广告营销新阵地,其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颠覆传统广告女性刻板印象的"反他者化"特质:女性形貌特征逐渐多元化;女性的社会价值认同得到深化;自主女性意识成为广告符号表达的主流。当代微电影中独立女性形象普遍存在,女性话语权力逐步崛起。  相似文献   

12.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已全面融入农村生活,并与乡土文化表现出密切的关系。乡村生活和乡土环境在短视频中被“围观”和“展示”,短视频成为乡土文化呈现的重要平台,在短视频所建构的虚拟社群关系网络中,短视频生产与乡土文化生产相互建构,地方性知识在互构实践中实现了扩散与重构,乡土认同嵌入媒介逻辑,以短视频的方式推动乡土文化建构和认同,助力数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经过近两年的野蛮生长与发展,以"抖音"为代表的头部短视频社交平台在坐享行业洗牌后成果的同时,逐渐开始探索新的用户经营与商业模式。然而,伴随着短视频社交日渐成为人们指尖的手机霸屏事实、扭捏姿态摆拍成为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的滑稽奇观时,作为网络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景观一隅,其背后缠绕的文化与权力关系、对性别与阶级的隐形书写、关于主体性媒介化重构的话语意志,便成为文化研究尝试切入和使命性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短视频在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娱乐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人们迅速获取信息的常用途径。在短视频领域中,抖音短视频的发展最为迅猛,稳居短视频领域第一。与此同时,在国家倡导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建立清朗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抖音"平台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扩展了传播方式,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的现状、特点、影响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探寻"抖音+传统文化"模式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化睿云 《编辑学刊》2023,(1):111-115
随着短视频市场的崛起和短视频用户激增,以短视频方式创作、分享、沟通成为了大众最常规的操作手法之一。背景音乐作为短视频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短视频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关短视频背景音乐传播机制探究也逐步深入。然而短视频背景音乐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侵权现象频发,加上音画匹配度低、音乐质量不佳以及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到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短视频背景音乐的传播与使用进行分析,为短视频传播提质增效的同时也为修正音乐文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抖音短视频上线以来,逐渐成为当下社交媒体的新宠。它以碎片化的表演方式,给人们带来感官愉悦和精神快适,深得受众的喜爱与追捧。抖音短视频的隐性内核,以戈夫曼拟剧理论这一分析视角,分别从抖音短视频角色表演表现的"理想形象"的形态中印象管理、自我呈现、社会互动三个角度进行诠释。力求深刻阐释抖音短视频为何日渐风靡,继而审视人们如何通过抖音短视频建构"理想形象"。  相似文献   

17.
《新视觉》栏目参与联合打造的城市公共文化活动——"艺起美好"城市文化季于2017年第三季度成功举办,由《新视觉》团队创作的短视频在艺文活动推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越来越多人习惯于短视频观看的当下,短视频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良好平台,助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本文以"艺起美好"城市文化季的短视频创作为例,并以二维码链接技术,通过纸媒视频化内容作为论文辅助材料,分析与探讨传统媒体在用短视频记录城市文化时的可行性做法。  相似文献   

18.
短视频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目前在日常生活中分布十分广泛,也受到大众的喜爱。较于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说,"直播"、"vlog"、"微电影"等短视频凭借自身的优势吸引和满足用户。而电视民生节目作为传统媒体中能够生产短视频的重要栏目,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收视率和点击量直线下滑。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短视频的发展优点以及在短视频风口下的传统电视民生栏目该怎样运行。  相似文献   

19.
李牧 《文化遗产》2017,(5):84-94
性别成为民俗学重要理论视角的历史,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政治化过程。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第二阶段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北美民俗学呈现出较为强劲的性别化倾向。这一倾向在女性主义第三阶段特别是"酷儿"理论的推动下,逐渐启发民俗学者摆脱男女性别对立的窠臼,转而关注性别取向的表演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女性性别意识的彰显以及性别政治的多元倾向,使得男性也开始"发现"和强化自身的性别体验。然而,与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强化性别意识不同,男性民俗研究者开始试图将性别问题进行去性别转化。学界对于职业民俗的关注即代表了这一"去性别化"的理论和实践倾向。  相似文献   

20.
体育新闻报道长久存在性别失衡的现象,这样普遍的文化现象传递出男优女劣的意识形态,维系了男性在运动领域内的霸权地位。本文采用量化的内容分析与质化的论述分析两种研究路径,对2008年~2011年台球项目的国内体育新闻报道的性别意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从内容分析还是论述分析,最终都可归结到女性运动论述中的"美貌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