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张宁 《新闻界》2020,(4):94-94
我国对于外国新闻史的研究,历来习惯于重点关注置于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传统的英、美等国,对于西班牙这个曾经在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的新闻传播史,相关研究却非常缺乏。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何晓静所著的《西班牙新闻传播史》(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11月)一书,将西班牙历史与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紧紧勾连,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班牙新闻业发展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闻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批评式研究、传播学派的研究。本文所比较的两本书《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以下简称《美国新闻史》)和《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以下简称《探索新闻》)分别运用了解释性研究和传播学派的研究。本文选择两本书关于公共关系兴起阶段的研  相似文献   

3.
方晨 《国际新闻界》2020,(4):134-155
以詹姆斯·凯瑞的讨论为源头,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闻史观变革运动推动了美国新闻史研究走出辉格式的、线性的、进步的传统范式。大卫·诺德延续了凯瑞的新闻文化史路径,将其进一步聚焦到以阅读史为代表的新闻机制史的范畴中。他的《新闻的共同体》重新定义了"新闻"与"新闻史"的内涵,从"生产的共同体"和"接收的共同体"两个维度阐发了北美新闻传统中的共同体精神。他的新闻史研究试图将文学批评、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兼顾人文主义和社会科学的新的关于传播的历史。由于他的新闻史观是地方性的,国内研究借鉴时要注意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曾维康 《今传媒》2010,(4):10-13
近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李彬教授应笔者之约,就其《中国新闻社会史》一书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说,该书的写作"其实是无心插柳"。2001年,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小说理论相比,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西方经典叙事学从文本外部转向内部,致力于叙事作品的结构形式研究。鉴于这种片面关注叙事作品形式而忽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关联的倾向,80年代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将注意力转向了意识形态研究。但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识到轻视作品艺术规律和特征的做法也会使文学研究受到极大伤害,于是,人们开始再度重视叙事结构和形式的研究,并认为叙事作品的形式审美研究与历史语境的研究不应当互相排斥,而应当互相补充。这就是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促成了叙事学在西方的复兴。在后经典叙事学研究中,有的学者关注一般结构形式,有的学者关注具体作品分析,但构成后经典叙事学主体的则是“理论十批评”,即借鉴、改造和新建叙事结构模式.将之用于叙事批评,而在这种批评中人们也有意识地将结构形式研究与意识形态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黄丽华 《出版广角》2018,(12):94-96
左翼文学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另一种声音: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选题新颖、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是近年来英国文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为中国读者全面认识和评估英国左翼文学提供了重要学术指导和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静 《新闻记者》2007,(5):81-83
2005年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旦教授的专著《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虽然不事声张,但这本印量不  相似文献   

8.
以去年发生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OccupyWallStreetMovement)相关新闻报道,以及产生的社会评价,检视美国报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指出新闻报道作为现代社会沟通的重要环节,既有新闻业制度化操作模式并不能有效因应突发社会事件的要求,另一方面,新兴的公民新闻学或公共新闻理论,也有其运作上的困境。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如果从媒介生态观点检视,芝加哥学派催生者帕克(RobertE.Park)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如新闻是促进沟通的关键,新闻鼻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能力,新闻工作有其精神意义,都是历久而弥新的概念,也是现今新闻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清代大儒章学诚有句名言:"六经皆史也。"可见任何一个理论,都离不开历史研究。近年来,媒介批评成为新闻学界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不过,对于媒介批评史的研究很少有人涉猎。胡正强教授《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在检讨现代媒介批评历史的过程中,建构了现代媒介批评研究的理论框架,做到了史论结合。就学术思路来看,作者从相对宏观的媒介批评史研究进入具体精深的个案剖析,  相似文献   

10.
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新华社2010年9月9日播发的《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一稿,荣获通讯一等奖.这是一篇用历史眼光、传神笔法、全球视野,透彻分析抗击自然灾害带给人们启迪的新闻精品.有人评价这篇通讯"填补了国内诸多媒体对自然灾害深入思考报道的空白,是一篇全面展现、阐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稿件播发后,包括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在内的80多家报刊在重要版面突出刊发,广播电台大量播报,起到了正面引导舆论的良好效果.媒体普遍认为这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民族忧患意识、深刻觉悟的经典之作,时间将凸显这一作品超越时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叶俊 《青年记者》2020,(9):83-84
中国特色新闻学与西方“客观主义”新闻学有何本质上的不同,是政治上的、道德上的还是科学上的?这个问题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也是我们树立理论自信的一部分.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人类能否生产出一种超越二者对立的更具兼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范式?对这问题的回答是提升中国新闻学国际话语权、对世界学术作出理论贡献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2.
65年前,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在其名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以很高的历史视角和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市场的兴起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以及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阵痛。现代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结构变化之间的双向关系。那  相似文献   

13.
李辉 《国际新闻界》2019,(4):154-173
结合舒德森的其他重要著作,本文从写作动因、书写方法、论述主旨与所蕴含的新闻规范性主张四个方面,深入评述了《知情权的兴起》。舒德森通过知情权的兴起及其制度化的历史,论证"监督的公民身份"的合意性;通过结构-功能主义路向考察文化史,他将透明化文化阐述为政治系统自身权力均衡的产物,据此否定当下盛行的参与式民主。舒德森认为,民主的概念应随变动的实践而变。当今的民主实践逐渐走向"监督式民主",要求充当权力审查机制之一的专业主义新闻,而非促进公民对话与政治参与的新闻。本文批判了舒德森的论证方式与新闻规范性主张,认为其"监督式民主"仍需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共领域才能有效实施;同时认为,对舒德森的理论话语"祛魅"是有效利用其话语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