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与移情     
本文从美学方面对移情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形成与发展作了充分阐述.并通过对与移情相关理论的比较分析,对移情在审美活动中的现象和作用,以及移情在艺术创作、审美欣赏中的运用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不是以理性态度来感知对象,而是与个性化的生命存在相联系。用自由的、理想化的和协调的性格和禀赋来感知它.通过把自己投射到世界万物之中去,使生命的活力激荡在对象里,来体验自然万物的生命,使主体与对象相互理解,人与自然真诚沟通,达到合谐共存的境地.从而体会自我生命活力的丰富、充盈,玩味作品形式,就是玩味自身生命活力,从而获得美学意义和实现对自我生命存在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十九世纪的西方移情说,强调的是在审美欣赏活动中,审美主体将感情移入客体,作对象化观照,从而使审美欣赏成为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从移情的基本含义来看,我国古代也有移情理论,但与西方相比,在研究倾向、研究对象以及内容上都有着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阅读体验教学中,移情指教学主体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共时、多向的协调运动,具体表现为文本对象激发师生的生命体验、学生对文本对象的丰富和提升,是文本、学生、教师之间心灵的契合。体验教学中的移情艺术,表现为师生对文本的语词、人物、情节、气韵、意境等的领悟和把握。[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审美认识过程中,美学移情与哲学抽象有着天然的思维契合。美学移情处于审美欣赏的实质位置,是审美主体向对象“灌注了生命”。美学移情有着强烈的主观感性体验特征,但却内涵着深刻的哲学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哲学抽象是美学移情的思维基础,美学移情是哲学抽象的客观显现。  相似文献   

5.
张湘锋 《考试周刊》2008,(25):191-192
移情作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现象,对于理解和进行审美活动有好处,正因为主观感情的加入,使得美学在自由体验中形成的对新生的东西的阐释呈现出丰富的、各种各样的形态.而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审美过程中移情作用的表现,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感情向审美对象方向转移,从而使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心目中就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而这一点恰恰证明了移情审美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6.
审美中的比较和审美主体在审美中的进入,既是审美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艺术体现。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审美比较,达到准确、细致、深入地感受、认识和理解审美对象的美。审美中主体的进入,是思想、感情、气质、趣味、理想等进入客体。经过再创造、移情、共鸣等心理环节,解构、整合、把握审美对象,深刻感受对象的美,产生丰富、强烈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审美批评就是以审美为圭臬的文学批评.在审美批评中,艺术隐喻不是一种文学修辞,而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隐喻作为批评的渡河之筏,不但实现了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的契合,而且使批评主体在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的传达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批评对象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水准.艺术隐喻是实现审美批评文本文学意味的心理桥梁,也是实现人性共鸣的中介.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阅读体验教学中.移情指教学主体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共时、多向的协调运动.具体表现为文本对象激发师生的生命体验、学生对文本对象的丰富和提升,是文本、学生、教师之间心灵的契合。体验教学中的移情艺术表现为师生对文本的语词、人物、情节、气韵、意境等的领悟和把握。  相似文献   

9.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认为,"审美移情"就是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外射""移置"到审美对象里面去,是情不自禁的审美模仿,是主体向周围现实"灌输生命"的活动,即以人度物,把物看作人,审美对象不是与主体对立的纯粹客观物,而是经过自我情感外化后的"客观的自我",特点是没有欲念、没有目的性、忘记了现实和实际生活,从而使物我由对立关系变成统一关系。此时,主体的审美快感超越了对客体对象的欣赏,达到一种自我的满足。实际上,"移情"是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中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审美移情观是基于“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哲理,而西方移情论却是构造在人与自然冲突中的一种诗意理想。由于移情表现在哲学基础上的差异导致了各自审美表现上的诸多差异。但殊途同归的是,不同的移情表现却认同了审美表现的共同目标,即“物我同一”、“情景互生”,主体生命情调与客观世界相互交融在一个对象生命化、主体对象化的美学境界之中。本文着重探讨了船山移情发生的心理过程及表现层次等理论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船山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艺术思维和审美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的感情移入客观的自然景物或其它审美对象之中,从而使本身没有情感和知觉的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的情感作用下,仿佛也具有了感情、思想和行动,——这种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情感完全“合二为一”的现象,在美学中即称之为“移情”(“移情”一词从德文中译出,亦作“移感”)。移情是一种大量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和审美过程中的很普遍的现象。比如,人快乐时,会觉得花欢月笑;人悲哀时,则会觉得花泣月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移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诸如:“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李白《待酒不至》)“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蝶恋花》)等等,这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12.
杜晔 《青海师专学报》2008,28(1):111-115
移情与外位是两种相异甚至相斥的审美观.前者强调"审美移情于物",后者则要求审美者与外物相脱离.移情与外位在审美活动中是同等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只有通过移情与外位两种审美体验,我们才能对审美对象有全面、辩证的认识.笔者尝试从对交际策略培养的影响、对师生"换位策略"的影响以及几种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等方面来探讨移情与外位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移情”是客观现象作用于人的大脑而引起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能动反映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与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而产生。联想的形式有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等;想象有创造性想象与再造性想象。移情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形成艺术构思的必要条件;从艺术传达(表现)来看,以移情心理为基础的一些表现手法与技巧对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音乐课程中,音乐欣赏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学生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对音乐的聆听,从而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相似文献   

15.
张建国 《现代教育》2003,(17):89-89
体育审美过程,其实质是审美主体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这一心理活动是通过人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来完成的。其心理活动的基本路线是: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美感享受。一般地说,通过感知,把握审美对象的完整形象;通过理解,更深刻地感受审美对象;通过想象,活化和丰富审美对象,体验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通过情感,  相似文献   

16.
移情,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投注到审美对象上去,在对象主体化和主体对象化的双向活动中,实现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学是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沟通感情的过程,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体会不出作者的感情,或体会得很肤浅。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催化作用,这是由情感的感染性特点决定的。因此,教师应在深刻理解教材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知识体验情感等内在因素与文章内容这一外在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是天人合一、主客同一的古典主体间性的思想.而现代美学的基础是主体间性的思想,强调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沟通融合,通过对人类异化劳动的扬弃,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审美是主体间性活动,是从审美超越的角度去看待生存本真的意义,去感悟生存的自由,去体验超越的境界.通过建立"立美宜人"为旨归的生存活动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而进一步探析当代人的审美理想,超越生存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商标翻译是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体验、移情和共鸣对审美客体即原商标进行再创造而产生新的审美客体即译名商标的复杂过程。在商标翻译的审美再创造过程中,音美再创造、意美再创造和音意合一再创造是三种主要的再创造手段。译者即审美主体要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审美意识,洞析译语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洞察力和创造力,尽可能地使原商标与译语商标具有相同甚或更佳的审美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商标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抽象     
本文不同意把审美思维等同于具象思维的观点。认为如果在审美活动中排除了抽象思维,这不仅违背人类思维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审美的教化意义及文化意义,同时也不合符审美活动尤其是艺术审美活动的实际。但审美抽象不是桑科学抽象那样从感性材料中抽取共同属性,而是从自然感性中提炼和创造具有情感生命和理性意蕴的特殊意象。审美抽象和移情体验相辅相成,不存在移情体验的审美抽象谓之空,不能升华到审美抽象的移情体验谓之盲。审美抽象旨在实现对与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背景及社会规范意象的凝定、体验、理解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又称“感会”、“会心”、“应会”等等,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即是西方美学所说的审美移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