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武术礼仪教育的表现形式1儒家"礼""仁"思想在武术礼仪教育中的体现"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基本模型,也是中国人内心最基本的情感倾向。以师徒传承习武方式结聚的这种社会群体,其内部呈现出鲜明的家族式结构特点。儒家"礼"思想所建构的等级差异,可以说在武术界中师徒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外在的礼法规矩不仅要求习武者要从行为...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儒家学说中"仁"礼"的思想影响深远,建立在"仁"礼"思想基础上的传统礼仪文化重在内心、在敬、在孝、在言行一致,从源头探寻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可以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助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对武术礼仪与跆拳道礼仪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武术礼仪深深烙印着中国古代儒家、佛教和道家的核心思想,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跆拳道礼仪形式较单一,是在继承中华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合了现代西方民主思想而形成、发展的;两种礼仪是"繁"与"简"以及"源"与"流"的关系。提出汲取与推广传统武术礼仪的精华,对增强民族自豪感、构建和谐社会、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说“礼”     
俞水生 《中文自修》2011,(11):44-45
中国一向崇尚礼仪,是所谓"礼仪之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在古代中国有多重要。礼仪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对于儒家的人文礼仪和礼治思想,我们不应简单地视为封建主义的东西,而应客观地、历史地对待,努力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为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德育视野下,以儒家礼仪文化为思想基础,对武术礼仪的功能进行思考,指出武术礼仪具有以下功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自觉;利于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飞加强;易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德育视野下,以儒家礼仪文化为思想基础,对武术礼仪的功能进行思考,指出武术礼仪具有以下功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自觉;利于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加强;易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7.
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产生和武术的发生发展是相适应的,其主要的文化精神也与儒家礼文化的主旨相一致。本文采用逻辑分析法,对中华传统武术礼仪形成的文化因素、基本内容及其实践效果进行论述,意在探讨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习武者具有崇高的武德精神。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从武术礼仪的历史和现状出发,结合当代社会实践,对武术礼仪进行反思,认为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武术礼仪缺失的根本原因,缺乏敬重之心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旧礼难行、新礼未立是武术礼仪不得不面对的困局。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法对"武林大会"中的武术礼仪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武林大会中采用的"抱拳礼"仅是诸多武术礼仪之一,它不能完全代表形式多样、内涵博大的传统武术礼仪;它没有将深深烙印着中华古代儒家、佛家、道家核心思想的武术礼仪展示给广大电视观众.武术礼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武林大会应全面而有计划地介绍不同拳种中的武术礼仪,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净化社会风气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儒家礼文化对我国的礼仪教育具有非凡的影响。礼仪教育与儒家礼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入研究分析传统儒家文化对现代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儒家礼文化教育的社会控制功能,吸收传统礼文化精髓,对当代高校礼仪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礼"和"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仪教育"始终是中国儿童启蒙教育的重心。无论是"三百千"到《童蒙须知》、《白鹿洞书院揭示》,再到《弟子规》,传统礼教对学童的要求一直保持着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然而到了民国时期,中西新旧文化的激烈碰撞成为时代的新变奏,这一时期对未成年人的礼仪教育要求也展现出新的特征。探寻民国时期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的要求,不是为了怀旧,而是力求寻找一些为今人可用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一直是现代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然而武术礼仪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推广武术礼仪规范教育中,我们认为对学生不仅要注重武术礼仪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教育,更重要是通过教育来使他们重视这些礼仪规范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尺度,以及推动整个社会和谐的社会关系准则。  相似文献   

13.
"礼之用,和为贵"——兼谈学校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包括"中""和"两个方面,是对人际关系分寸的把握。礼通过面部、言语、体态和什物等途径表达。从横向差异关系看,在亲密关系、熟识关系、陌生关系和敌对关系中,礼有不同的表现,礼仪教育不能在其中造成错位和混淆;从纵向等级关系看,对于位尊者、位卑者、位朋者也有不同的礼仪。现代社会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人际等级关系。礼仪教育需要从知、情、行多维度入手,兼顾施礼与受礼两方面,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确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的目标需要保持武术自身特征的原貌,还要符合体育课程的达标目的.有学者提出"武术教学学科化,拳种推广课程化"的思路,对于高校武术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构建高校武术课程体系还应该遵循武术套路教学的基本原则,做到精化拳种、个别优先、套路优美、技法互动、注重礼仪的原则,能够在教学始终贯穿武德教育、塑造学生个性品质是武术课程教育体现出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礼仪教育非常成功,在历史的发展中国人秉承着谦恭温良的美德,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屹立于世。传统礼仪教育中,西周礼仪教育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儒家学者对礼仪的建设与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整理传世的"三礼"等文献记载了传统礼仪教育的资料,其礼仪教育目标明确,内容丰富,设置合理,对后世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武术礼仪的文化的传承性、文化的共享性、文化的民族属性三个方面特征,强调了体育师范生加强武术礼仪教育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加强体育师范生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载"以礼为教"学说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教育思想.他正是基于对礼的本质规定性的充分把握,而提出了"进人之速无如礼"的主张,凸显了礼仪教育的理论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其"知礼成性"的个体功夫论,"以礼成俗"的社会功能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礼仪教育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孟子认为"色"乃人性之本,在"色"与"礼"的关系上,以上位的"仁"为根本原则;孟子从婚姻血缘关系出发,认为男女结合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但是对于两者结合的规范也有灵活的应对,总体上对男女结合持积极的态度。虽然孟子出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家庭中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现象,但是孟子尊母则反映了母亲这一女性角色的特殊之处以及儒家对孝悌观念的重视,在事亲礼仪的秩序上,对待父母并无差别。建立在"仁"与"礼"基础之上的两性相处之道,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家国同构关系的秩序体现,孟子正是围绕家国秩序的根本格局从而对男女两性进行性别定位。  相似文献   

19.
"仁、礼"思想是中国儒学的主要思想,霍布斯在其自然法的理论成果中,多处透露出与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仁礼"观点的相似性。通过对中国儒家"仁、礼"思想与霍布斯自然观之比较,认为霍布斯在语言表述和思想内容中,所表现出的"仁礼"思想较之中国儒家思想而更具有理性成分和进步因子。  相似文献   

20.
孔子维护并完善周礼,形成礼学文化,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而奠基,其礼学思想价值在《论语》中有系统化的表述。《论语》中的传统礼学是现代秘书礼仪的传统文化根源,可以与中国现代礼仪进行对接,为秘书礼仪实践提供基本原则及文化依据。我们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时,不是将古代的礼仪文化生搬硬套,而是更多地关注其精神内质的传承性,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现代礼仪精神和形式中,从而贯通上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