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这些传统体育文化以种类繁多的体育项目展现出来,兼具娱乐性、参与性、趣味性、健身性、竞技性等特点,是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要素.文章从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现状以及游客体验需求出发,在分析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西江苗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牛君仪 《天中学刊》2014,(1):106-109
嫘祖文化是河南祖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传统蚕桑服饰文化、科技文化、女性文化、母亲文化、行游文化于一体,是现代旅游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从旅游产业视角深入研究西平嫘祖祖根文化,延伸嫘祖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提高嫘祖文化旅游产业的附加值,不仅能对传统的地方嫘祖文化进行保护、开发与创新,还能通过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带动西平县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族生态文化村旅游是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它的特点是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一种文化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开发这类乡村旅游资源要做到旅游产业发展与当地村民致富相结合、传统民族文化创新与保护相结合。大糯黑旅游开发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以上思想。  相似文献   

4.
文化旅游是一种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各地深度发展旅游事业的重点开发资源。黄梅戏作为起源于黄冈的文化资源,可以与其他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一样,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5.
传统娱乐文化的开发对于城市旅游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这可以从塑造城市形象的独特性、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品位两个层面得到证明。同时,传统娱乐文化的开发符合游客对传统文化与日俱增的兴趣、城市娱乐休闲新时尚及游客参与等趋势,说明传统娱乐文化在城市旅游中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此外,传统娱乐文化在城市旅游中的开发应注意与所在城市的适合度、规模性,并强调现代技术手段需合理运用,商业化与文化性、雅与俗的关系等需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6.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在传承中要实施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战略,要加强景区旅游与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一体化开发,应重视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地建设,要着力解决发展水族传统体育文化资金短缺的问题和加强水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苏州传统村落是吴地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文章以陆巷—杨湾村落集群为例,对苏州传统村落的文化脉络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内涵,并提出功能多元融合、文化创新提升、区域联动开发的旅游开发思路,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村落集群的文化精髓,并为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名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是旅游业借力发展的“巧”杠杆.名人在旅游项目开发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以名人资源为依托开发的名人旅游项目得以显现.当然,旅游项目开发仅凭借名人效应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旅游需求出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名人资源,才能实现旅游项目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9.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观光旅游已逐渐减弱其在旅游中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强调游客参与性的体验式旅游。分析福清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结果表明:福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得到全面开发并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鉴于此,从体验视角出发,提出福清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扬州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尤其是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然而,扬州目前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上还存在对盐商文化开发程度不够、园林文化开发形式单一、运河文化开发不够全面、工艺文化开发不够系统、休闲文化未被充分利用、古城文化未能彰显扬州特色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盘考虑,从全局出发,加强品牌建设,打造文化旅游"扬州模式";保护和挖掘扬州传统文化,突出扬州文化特色;加大对老街巷的开发和建设,重现古扬州风貌;所有景区联动,打造大景区模式;统筹管理传统工艺,将其发扬光大;统一宣传路径,提升扬州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渝东南民俗文化极具特色。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有效提炼、合理浓缩,弥补其区域弱点,发掘其文化内涵,突显其精神实质。树立良好的民俗旅游文化形象,能够打造出卓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具体思路是:建设土家族民俗文化数据库:借助区域整体性壮大旅游经济品牌效应;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实现最佳区域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论土家族丧葬的狂欢精神——以娱神仪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常和鼓乐同在,与歌舞同存。跳丧、绕棺、坐丧、闹丧等丧葬仪式均反映了土家族丧葬的狂欢化倾向。由于受土家先民的灵魂观、民俗宗教崇拜和巫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丧葬文化的当下表现既一脉相承着传统的丧葬仪礼,又理所当然地接受现实的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13.
渝东南文化旅游发展前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土家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区域内与土家族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发展以土家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渝东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简单介绍,分析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渝东南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开发存在雄厚基础。应该明确彭水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各方面的责任归属,加强区域、区际协作,整合渝东南各县旅游资源,以传统民族文化为依托,以旅游业为载体。走绿色文化产业之路。  相似文献   

15.
湘西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是一个以土家、苗、汉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历史上曾长期处于封建王朝和土司王、苗王的双重统治,致使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浓郁。至今,尚较为完好地保留着多种形式的民族民间音乐活动,其内容涉及到声乐、舞蹈、器乐、歌舞、戏曲、曲艺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湘西州各族人民原始、古朴的民间音乐艺术,是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有极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民歌不仅具有迸发激情、舒缓忧愁、愉悦身心的功能,而且有言情溢志、传达情意、加强沟通、强化交往的作用,更有传授技艺、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吸收异质文化的“社会性教育”价值。这里仅就土家族民歌“社会性教育”的成因、形式、内容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为配合土家族民族成分确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为人民服务等工作,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搜集、整理和传播的开启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是为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和编写“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工作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时期;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的时候,是为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而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抢救、整理、保护传承时期。每个阶段的挖掘、抢救和传承工作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土家族"三棒鼓"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在长期发展、传承和嬗变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具有民俗民风的叙事性、歌舞技艺的表演性、独特风味的音乐性、群众生活的娱乐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等艺术特征,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民族民间风情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以持久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合理开发利用土家族民族风情生态文化资源,是盘活梵净山旅游资源、繁荣文化旅游经济的重要举措。多元文化融合的印江土家族民族风情:佛教文化风情、木屋建筑风情、书法风情、花灯风情、农耕风情、饮食风情、过赶年风情、舞火龙风情,在梵净山旅游业发展中有着其他民族风情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鄂伦春族是中国"六小"民族之一。虽然人口少却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历史上的多种宗教信仰、独异的自然地理环境、游猎为主的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娱乐的追求孕育出富有魅力的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研究,对于推动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弘扬优秀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