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几年有个说法,叫做:“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那时候“海归”是个令人羡慕的新名词。但最近两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儿,叫“海待”,意思是从海外留学回来却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业”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海归”已不再是精英了吗?记者通过调查,带我们走近新时期的“海归”一族。  相似文献   

2.
安华 《中国培训》2006,(9):44-45
一应理性认识“海归”变“海待”曾几何时,海归是一个被人羡慕的名词,人们往往带着对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的憧憬来谈论从海外归来为数不多的留学生们,从海外大学回来的留学生们一时间成为各大企业单位的热门抢手人才,实际上很多海归也确实在中国的各行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北京和上海的高科技企业和创业园中,海归的数量常常超过50%。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留学热,从最初的北美到后来的英国澳洲,再到时下的德国法国北欧荷兰等欧洲国家,这股留学热潮在本世纪初达到了最高点。由于大量的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必然导致海归人数的急剧上升,一是海…  相似文献   

3.
随着留学回来的人越来越多,这个群体被冠上了一个称呼——“海归”。除去少数名声显赫的之外,他们和平凡的人们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选择的都是不同的生活方式。 独自创业型 这是被最多人所熟知的一类。正是一批在互联网热潮期间  相似文献   

4.
曹喆 《神州学人》2007,(7):8-11
就业,就业……当国内的求职者们心中不断默念着这个词,不知疲倦地穿梭于各个招聘会场之时,“海归”们也回来了。他们从五洲四海而来,又汇入了滚滚的求职大潮,为的是在波涛汹涌中获得一叶方舟……5月27日,“2007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专场招聘会”在京举行。“海归”专场招聘,一直是科博会(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的一块金字招牌,本次招聘会已是连续第六届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的专场招聘会,共聚集了51家招聘单位,提供岗位3500多个,吸引了1400多名留学人员到现场参加应聘。本文将对本次招聘会做一个真实的现场记录。  相似文献   

5.
海归目前的生活状态有很多种,有专家归纳为七类,分别是回归型、创业型、海派型、哑铃型、太空型、扎根型、归根型。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回归型,即学成回国,发展自己,服务祖国;最被人瞩目的海归生存方式是创业型,他们是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一批在新经济和互联网热潮开始回来的人,包括后续源源不断地受到中国崛起吸引而回来的海归。海归是一个善于学习和顺势的群体。由于受国外环境的影响,他们形成了不同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6.
有媒体刊载文章说,近年来,惹人关注的“海归”们有了一个更好的去处——金融界,但前提是,你必须是一流的金融专家。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罗奇盛赞央行行长周小川是“中国宏观领域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周小川是“海归”,并被评为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7.
黄亚生 《留学生》2013,(11):32-33
以后讲到海归问题时,可能要问一个问题,是向哪个方面归案,是回归中国还是回归美国。现在有一种趋向是,相当一部分海归是90年代回来的,在中国辞去了他们的工作,现在又回到美国去了。我认识其中很多人,虽然不是“千人计划”专家,但都是人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跟陶景洲先生讲的法律保护、政治安全有关。  相似文献   

8.
焦江方 《神州学人》2005,(12):13-15
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多,“海归”群体的增大,职场似乎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才评定规范平台,将“海归”群体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以前的几乎拥有“高职位、高薪酬”的整齐划一的“海归”群体而今却出现了多态化的发展趋势,“海归”的群体结构也显得日趋多样起来,人们对“海归”二字的认识和理解也由此趋于复杂起来,于是便善意地冠以“海归”和欲“海归”者一系列诙谐有趣的昵称:“海带 (海待)”、“海鲜”、“海星”、“海狮”,“海藻(海找)”、“海草”、“海参”、“海派”、“海鸥”、“海泡”、“海根”……  相似文献   

9.
所谓“成功”其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或许在你看来,这些出国留学的海归们白白花费了大把“银子”最终还得为了一个职位挤得“头破血流”,但也有人认为,出国留学取得洋文凭甚至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那段留学经历,那才真正是人生的财富。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2010,(10):6-6
【新华网】海归一直被相亲界奉为“绩优股”.单身、适龄.有结婚意向的海归更是婚恋市场的“紧俏货”。然而,年轻海归一代同样面临着“长期抗战”的境况.“女恨嫁,男未娶”的现象在年轻海归中已不鲜见。  相似文献   

11.
依然 《留学生》2011,(6):11-12
当“海归潮”涌来时,带来了一串串如雷贯耳的名字:李彦宏、邓中翰、周云帆、张朝阳、丁磊……他们这些人,都是学成回来的新海归,如今在国内已取得令人仰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会漂的石头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把石头掏空”,张先生摇摇头;有人说“把  相似文献   

13.
萧杨 《留学生》2013,(12):1-1
对于中国海归人才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为何是最坏的时代?因为随着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加,今日海归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远超他们的前辈改革开放以前,包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归数量非常少。2000年左右,每年回国的海归大约只有两万人、但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每年回国海归是27万人,而在出去的40多万人里,很多人未来也可能回归.海归人数的增加,让昔日的“抡手货”不再那么吃香,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海归”变“海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4.
“你们知不知道有人看见孔乙己回来了 ?”“回来了又怎么样 ,不知道又会偷到谁家去 ,又会被谁打得半死。”“他哪还敢偷 ,难道不记得丁举人吗 ?不记得那双腿吗 ?再偷 ,就怕连手都会被打折。”一个人说道 :“此言差矣 ,你们不知道吧 !今天的孔乙己可是乌鸦变凤凰 ,听说他已不再叫孔乙己 ,叫做什么……严九郎的。他还做起了大买卖 ,很有钱 ,不仅住着一个大宅院 ,还有一个日本亲戚为他撑着。”“他这可算是晚年享清福了……”大家正说着 ,一个人走进了咸亨酒店。只见他脚穿皮鞋 ,身穿一套西服 ,洁白的衬衫领上还扎着一个领结 ,看上去有点洋气 ,…  相似文献   

15.
《留学生》2011,(8):8-10
职场是一个放满镜子的地方,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海归也不例外。 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李芬说,“留学回国之后,找工作确实不容易。我在家当了3个月的“海待”,通过网上招聘,先是进入广州一家企业.但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不对口。  相似文献   

16.
熊丙奇 《上海教育》2013,(33):69-69
日前,《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2012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同比增长46.56%,被称为“史上最大海归潮”。调查还显示,“海归”的含金量在缩,77.5%的海归都表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仅1.8%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高于自己的期望值。蓝皮书还指出,海归收回留学成本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7.
知识     
《留学生》2010,(7):7-7
“海归”搬家如何不卡壳 【中国质量新闻网】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深,跨国工作和移民留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私人物品的入境问题也成了诸如“海归”一类的跨境乔迁者感到陌生而又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下谈起留学生就业,总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感。 “我国去年海归人才超30万”、“海归就业遇冷”、“海归精算学生遇尴尬”、“海归就业战,你的心理够强吗”……时时扑来的媒体报道,为即将结束留学生涯、真正扛起社会责任的留学生带来了种种揣测和不安。 无论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就业考验着每一个留学生对梦想的坚持。这个过程充满了眼泪与欢笑、期待与失落、坚持与放弃、失去与收获。  相似文献   

19.
贾瑞戏熙凤     
<正>贾瑞见风姐如此打扮,亦发酥倒,因饧了眼问道:“二哥哥怎么还不回来?”凤姐道:“不知什么原故。”贾瑞笑道:“别是在路上有人绊住了脚了,舍不得回来也未可知?”凤姐道:“也未可知。男人家见一个爱一个也是有的。”贾瑞笑道:“嫂子这话说错了,我就不这样。”凤姐笑道:“像你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呢,十个里也挑不出一个来。”贾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2012,(4):6-13
一年一度三月的“两会”,有人称为“春天的约会”。这是对“两会”的激赏与期待。的确,“两会”算得上是一个“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盛会:5000多名代表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为新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建言献策。“两会”是一个体察民情、反应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在这样一个举国关注的盛会上。当然也少不了海归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