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以数字化为支柱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后,逐渐形成了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当今社会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  相似文献   

3.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的多种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应用,它所提供的生动、鲜明的视听形象,是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依据。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起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适应数字化生存新环境,已经成为人们步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信息技术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总和。它所包含的知识多、更新快,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自主并富有创造性,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育者能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新的面孔来改变人们传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教与学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已成为全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学习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能够有效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效果的提高,成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因此,引入数字化学习技术,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社区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和潮流,必将对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深入,人们的焦点已经从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转向课程的有效实施上来。通过教学实践.信息技术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思想、知识体系和实践方法是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发展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为根本目标。本文根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特点。结...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宁化学习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获上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数字化学习技能培养和习惯养成更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村学习型礼会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农民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影响农民数字化学习的因素、推进农民数字化学习的有效措施,论证在我国农村开展农民数字化学习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本个案正足结合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在乡村开展的典型应用示范实践,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以期能为对农民数字化学习中的诸多问题的研究有所启示,为我国利用数字化学习于段推进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紧跟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最优化。信息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使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强大的功能无处不见,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教育,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学习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使我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我们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同时,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学习平台,如:MOODLE、WIKI、Blog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新的发展需求,所以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强调要让学生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和思维发展融入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文章以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理论基础、应用原则与要点为主要研究内容,分享了一些观点,意在促进学生基于项目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培养专业性更强的信息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赋能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趋势。数字化赋能可以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数字化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数字化赋能的需求。数字赋能分层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划分为多个层次,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其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应用数字赋能分层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教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总被引:145,自引:0,他引:145  
本文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 ,指出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并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认知工具 ,同时还探讨了数字化学习的几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学习(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本文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 ,指出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并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认知工具 ,同时还探讨了数字化学习的几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全球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兴起,信息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在我国中小学,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被纳入必修课,中小学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加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自适应学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为支柱。当教育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后,必然引起教育的变革,逐步形成数字化学习环境、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随意的数字化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自适应学习,它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向性更明确,在自学过程中感觉更舒适。本文从数字化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化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走近了人们的学习,形成了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有效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市民创造了新的选择和机遇,也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我国社区数字化学习有了快速发展,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社区数字化学习的推进要素,深入思考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我国社区数字化学习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社区教育学习方式由于受到学习资源不足、受众群体有限、学习途径狭窄等局限,已经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数字化学习将有效拓展学习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加开放、平等、共享的学习机会。而面对社区市民这样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什么样的方式更加适合他们开展数字化学习?因此,我们需要在社区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更加科学的社区数字化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最重要的是对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变革。与以往的教育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多媒体、远程教育等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已经在发达地区全面铺开。正如前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人类全面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化是当今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各项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以对沈阳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调查为基础,对这些地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情况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了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