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活动是小班主题活动“吃果果”的经验延伸。在主题活动“吃果果”中.我班的孩子对各种各样的水果有着强烈的兴趣,喜欢去感知它们不同的形状、颜色、味道,经常看见孩子们在尝水果味道时发出惊喜的尖叫和喜悦的笑声。因此,我从孩子的这个兴趣点入手,选择了孩子最熟悉最喜欢的糖果,找到水果与糖的连接点水果糖,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去帮助水果和水果糖找到朋友,  相似文献   

2.
牛奶一家亲     
设计意图 牛奶是如今的孩子几乎每天接触的食品。但牛奶从哪里来呢?哪些食品是牛奶加工成的?除了奶牛外,还有哪些动物也会产奶?……这些问题对于小班孩子来说,都是蕴含着趣味且值得了解的。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抛砖引玉,让孩子们从平常的牛奶中发现更多的问题,继而去探究、调查、考证,最终找到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记得在几年前的一次大型研讨会上,我提供了一个“分点心”的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范例供大家研讨。活动内容是带孩子到附近社区的蛋糕房进行观察、购买、分享活动。无论是课程观念、活动形式还是孩子的表现,都非常令人满意,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却疏忽了让孩子先清洗小手再用点心这个细节。在活动前的预设中,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尴尬的情形:在集体教育活动时,教师刚揭示活动内容,有的孩子就会说“这首儿歌我已经学过了”“这个故事我也会讲”;或在借班进行教研活动时,借班教师忽然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原班老师已经上过了。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如何巧妙地处理这种情形?偶遇的两次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王春燕 《教育导刊》2004,(24):31-33
您好!我是一名幼儿园的带班老师。现在在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活动中,由于强调关注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的需要,因此很注重生成活动,注重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的统一,甚至有的幼儿园明确规定了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的比例。对此,我有诸多的困惑,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请您就实践中的情况给我们谈谈。  相似文献   

6.
正设计意图:我们幼儿园的养殖角有小蝌蚪、小青蛙,在一次观察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小青蛙的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认为小蝌蚪是先长出前腿再长出后腿,而有的孩子认为青蛙一下子就长出了四条腿。孩子们争得不可开交,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幼儿  相似文献   

7.
张莉  王永华 《山东教育》2004,(17):39-39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拥有四十多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我们大三班这个大家庭里,我关心每位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们也乐意向我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这其中的秘密是因为我们班开展了“假如我是妈妈”的主题活动,此活动大大拉近了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并且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把我们的主题计划记录下来与各位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8.
英国有一位科学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她对自己所教的班级就“孩子在科学活动中是否在思考”进行了研究。她的研究结果会使我们对上面的问题有新的认识,会促使我们重新反思科学课上的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班开展了“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我预设了一些有关天体等自然现象的探讨活动,并请家长为孩子准备相关的资料。下面就是有关这些探讨活动的实录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郑黎丽 《山东教育》2004,(23):56-57
一次美术活动,张标小朋友的纸画脏了,他对周围的孩子说,我想把纸洗干净再画,雯雯附和着,画布能洗画纸也能洗,欣悦却说,不能洗,纸会烂……听着孩子们的讨论,我想:既然孩子对”洗纸”有这么多疑问,我们何不走进童心世界,抓住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组织一次科学探索活动.让孩子的奇思妙想,在与材料交互作用中明达,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发现答案.自己整理经验,自主获得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更为主动积极,培养好学.探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去年我接中班时,有老师向我介绍,说这个班有个名叫韩XX的孩子是个傻子。几天观察下来,我也觉得这个孩子很特殊:他很少和老师、小朋友说话,却常常自言自语;户外活动时,他离班上小朋友远远的,独自看墙上的壁画,或长时间的仰望天空;集体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  相似文献   

12.
吴采红 《学前教育》2014,(12):34-34
如何让孩子的科学记录记得清楚和如何让孩子在分享时说得明白,实际上是“如何让记录更有效”这个问题的两个表现。而耍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理顺科学活动中为什么要进行记录、是不是所有的科学活动必须要进行记录、什么时候做记录是适合的、怎样的记录方式是适宜的、记录和分享是怎样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丁霞 《幼儿教育》2004,(3):28-29
当既定的常规与幼儿的需要之间发生冲突时,我总会先问自己几个问题,然后再作选择。如:这个规则是不容更改的吗?我们为什么要孩子遵守这个规则?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还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孩子们的要求合  相似文献   

14.
这个学期我带托班,凭着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想当然地认为组织托班的学习活动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要真正有效地组织好托班的学习活动远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容易。首先,由于幼儿年龄小,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注意时间短且易受干扰,使学习活动很难按照预想的设计继续下去。其次,托班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参加集体生活,经常表现出焦虑和不安的情绪,时不时的哭闹经常会导致刚刚开始的教学活动会因此而终止。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好托班的学习活动呢?  相似文献   

15.
王国健 《山东教育》2005,(12):37-37
今天在上《多变的颜色》这个活动时,孩子们对配色实验非常感兴趣,看到配色成功的孩子脸上的欣喜,听着不断响起的欢呼声,我也特别激动,也许科学探索的乐趣就在于此吧。  相似文献   

16.
刘威 《学前教育》2004,(3):27-27
星期一的早餐是牛奶、面包。区域活动时,小雨跑来问我:“老师,面包是怎么做的?我能做吗?”没等我说话,一旁的孩子就说开了。  相似文献   

17.
看着三年级的孩子在科学课堂上探究着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再比比六年级的孩子,我突然发现.在三年级孩子的面前,那些个子高高的大哥哥大姐姐似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论思维,三年级的孩子无论是发散性思维还是创造性思维都要比六年级的孩子丰富:论动手操作,三年级的孩子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的是尝试的勇气,成功了固然高兴。失败了他们也不气馁;论发言,三年级孩子更能从真实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顾兰芳 《山东教育》2004,(23):58-59
黄豆是怎样变成豆浆的呢?稻谷外面毛毛的壳是怎样去掉的呢?孩子们每天在品尝豆浆或吃饭时,总会窃窃地讨论着。然而,现代科技产品——豆浆机、碾米机那飞块的速度,导致我们只能向孩子们说教其中的原理,孩子们也只能似懂非懂地眨巴着小眼睛。没有了探索、发现的过程,以致老师的说白显得那么无力和飘渺。于是,我组织了本次活动,旨在利用较“原始”的工具,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十几年前,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在园内上了一节公开课———大班常识活动“弹性”;十几年后的今天,对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我重新设计、组织了同样的活动———大班科学活动“弹性”。通过对两次活动的对比,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可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一、活动过程的对比1.十几年前的活动过程。(1)逐一出示几种常见弹性物品,让幼儿识别,然后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表演自己是怎样玩的。(教师只让个别孩子再现自己平时的玩法,起不到开拓思维的作用,也忽视了全体孩子的参与…  相似文献   

20.
当幼儿面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常常会问一些“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这种随机产生的对科学的好奇现象我认为是偶发性科学活动信息。如何让幼儿偶发的科学兴趣成为有效的科学探索活动呢?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