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琳 《英语广场》2020,(13):49-51
无灵主语句是英语中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中英思维方式以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关于英语无灵主语的系统分类研究,主要涉及环境类、动作类和工具类等无灵名词,目前几乎没有对心理类抽象名词的系统分析研究。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突显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语言现象,分析英语中以心理类抽象名词作主语的无灵主语句的形成原因,探究该类无灵主语的来源并总结句中动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英语名词再范畴化主要包括名词动用以及名词范畴内部的个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相互转换。名词再范畴化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使表达生动凝练,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再范畴化以转喻这一重要的认知机制为认知理据,以名词所指称对象的突显部分作为认知参照点,以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典型转喻思维,实现了名词范畴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心智哲学认为,语言的认知是从心智的认知中导出的,在我们能够阐明语言的性质之前,我们必须将先于语言的心智能力弄清楚。这一思想指引着我们通过研究认知主体的心智活动来理解语言。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尝试从心智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名—动转类思维机制进行研究,主要是对其语言前思维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思维阶段名—动转类的思维特征,力求揭示名词转用作动词的心智基础。  相似文献   

4.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问题首先不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而在更为基本的语言和逻辑层面,在语言上主要表现为在同位结构、偏正结构(形容词+名词、名词+名词)和"复合结构"(单纯词)之间来回游移;在逻辑上主要表现为在"体"与"性"之间来回游移,定义无种差,定义的推理化或属概念多元化,属概念的分裂等。"审美意识形态"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其所指处于一种游移迷乱、含混不清的状态。"审美意识形态"论在语言和逻辑上都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思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英语植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总结归纳出植物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和名词转动词隐喻,说明了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过程,反映了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动、名词的认知及其脑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动、名词是语言中的两个主要词类。动、名词的获得时间、心理表征及其神经机制存在差异,影响提取的因素也不同。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对动、名词的认知及其脑机制的研究为不同语言的动、名词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古典诗词具有一系列独特的语言风格特征,而“名词优势”是其中较突出的一种。这种“名词优势”表现为数量优势和功能优势。在古典诗词中,名词具有一种意象的自足性,是形成汉语诗意的天然的语言质料,因而“名词优势”具有独特的诗学审美价值,既可强化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又可拓宽诗意联想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翻译过程是一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加工再到语言产出的信息加工过程,图式理论为翻译理解和翻译表达提供了认知基础.英语中大量的名词给学习者理解文本造成了障碍,文章从翻译图式加工的角度,帮助学习者增强对英语名词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张勇 《文教资料》2011,(26):26-27
模糊是人类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某些局限性。语言模糊性主要指语义范畴的边界不确定性,是思维模糊的语言体现。了解语言模糊性的本质具有完善思维、深化认知、提升审美等重大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诗文作为古典文化的精华,以其精练睿智的语言成为古典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古诗文背诵的现状以及对儿童学习的思维、语感、口语表达、审美等方面影响,为古诗文背诵的坚持做理论支撑,也为如何操作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1.
李敏之 《英语广场》2016,(12):40-41
本文旨在从认知文体学中Roger Fowler创造的"思维风格"角度,选择英国著名奇幻小说家、语言学家J.R.R Tolkien的《霍比特人》中主人公Bilbo作为分析对象,从人物特点鲜明、反复出现的语言模式入手,分析其思维风格。本文语言模式分析涉及三个方面:词汇选择、常用的句法模式以及语篇的衔接手段。本文尝试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分析思维风格,旨在扩展思维风格分析的应用领域,从而丰富思维风格分析的理论方法,尤其对奇幻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学理论应当为解读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提供普遍的学理基础,比较诗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总体文学的基本规律.认知诗学立足于人类共有的认知机制,具备构建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先天条件.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浪漫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探索比较诗学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绘画语言,形象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哲学理念、审美心理、文化积淀无不影响其造型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语言源于对自然生命的体悟,运用笔法墨趣取物骨相神态,表现神韵和幽深淡远;而西方绘画源于古典雕刻和建筑,"数"、"理式"与"摹仿"理念共同形成了西方绘画的造型语言.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主张通过语言分析来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及认知策略。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语言是认知的表征,英语语法研究中存在着两个基本概念:有界与无界,有界与无界这对概念是在认知领域内进行的。普通名词分为有界名词和无界名词两类,英语中的数范畴是区别有界名词与无界名词的一种语法手段。有界名词有单数和复数,无界名词为不可数名词,限定词在约制名词的数量和范围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情况,掌握有界与无界概念,会增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认知思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英语植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总结归纳出植物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和名词转动词隐喻,说明了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过程,反映了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芳 《考试周刊》2011,(54):35-36
名词动用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使语言表达言简意赅,凝练生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下,用原型范畴论和隐喻转喻理论解释名词动用产生机制的认知思维,并列举了名词动用的名词来源类别,以促进名词动用的使用,增强语言表达力。  相似文献   

17.
名词化现象是语言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从语言分类学上说,动词和名词的区分是人类语言的非限制性共性,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转化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来对动词的名词化过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以期探寻动词名词化过程内在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名词"结构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副词+名词"结构的形态特征、语义特征和认知机制等问题,从语言本身及人类认知两方面论证了用非范畴化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名词"更具解释力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光杆形式的"问题、关键、重点、前提、条件"等名词与"是"组合时发生的组块化现象分析,发现这些组块在当代汉语中正在演变成一个凝固型构式,并在语篇中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这类凝固型构式的形成与这些名词的特性有关,它们应被看作一价认知名词。并且这种"一价认知名词+是"的构式化也是一种非结构构式语法化的过程,主要受到句法环境、语言类推、语用推理及主观化等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小学生对不同语言形式教师评价的认知和偏好.结果表明:(1)评价语言形式影响小学生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名词评价被认知为更强,更稳定和更有适应性.(2)小学生对不同语言形式的教师评价有不同偏好.被表扬时,更喜欢名词评价;被批评时,更喜欢非名词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