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细玲 《成才之路》2022,(15):25-27
榜样激励是高校思政教育常用手段,具有良好教育效果和教育价值.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榜样激励,可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育人功能,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文章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分析入手,对榜样激励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提出相关建...  相似文献   

2.
梅萍 《江苏高教》2007,1(3):90-91
生命世界不仅是一个世俗世界,更是一个意义世界.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价值日益上升的视域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高校德育不在于引导大学生"如何而生",而在于引导大学生"为何而生",即明确生命的权利与责任:建立清晰和谐的人生目标;投身于实现目标的有价值感的活动;养成积极、开放、辩证、通达的人生态度,以提升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高校典范教育是德育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具有典范主体的形象性、典范教育效果的实效性以及典范教育客体的广泛性等特点。思政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弘扬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激励前进路,启迪新思维;树立示范性,发挥教育功能。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抓典范教育的主流,要着力塑造大学生的灵魂,要促进大学生的自强与自立等,以全面提高典范教育在德育实践育人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高校同伴教育德育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校已普遍认识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活动的开展较为普及,但开展的方式比较单一、开展的形式也仍需改进。除此之外,高校德育工作在实践性、内容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以及反馈系统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学生对同伴教育德育模式虽然感兴趣但却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树立现代德育理念,积极创新现有的德育模式,积极实践同伴教育德育模式;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同伴教育德育活动之中;重视德育教师在同伴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实践教学的不同模式的调研,揭示并解释构成教学模式差异的教育因素及其对大学生的获得感(德育实效的核心指标之一)的影响。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问卷调查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调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三所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教学模式与学生们的获得感。研究发现:思政课社会实践根据"支持程度"和"参与程度比"两大维度存在四种不同模式;进一步发现四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获得感存在差异,模式D总体上显著优于其他三模式,排除可能受到学生个体素质影响较大的模式D后,模式C显著优于模式A;而教学模式中的差异性因素能够显著预测获得感的相关维度,其中支持程度能显著正向预测思政成效、政治社会观、公民行动意向、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自我效能感,而参与程度比显著负向预测社会自我效能感、政治社会观。基于对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现状的反馈,本研究认为,可以从支持提升、制度完善、兴趣激发三个方面改进有关工作,以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6.
<正>高校共青团的核心工作是进行思想引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大作用。例如,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以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围绕党政工作重心为大学生服务,组织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高校青年思政教师不仅是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队伍,还是共青团引领工作的主力军。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青年思政教师必须与共青团协同育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效衔接,发挥双方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普遍缺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章认为,高校专业课教师缺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在于思政教育地位被严重削弱、专业课教师育人责任意识淡漠、政治理论素养偏低、缺乏有效的德育手段及育人优势未受重视。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文章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思政育人的大格局下,高校体育课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尤为重要。新时代需要形成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存在思政意识较弱,评价机制陈旧等不足,目前,需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培养课程思政意识;确定教育深层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加强教师知识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多维评价机制,创新教师激励体系等路径,以提升高校体育课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已成为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学生"获得感"为导向,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运行机制,着力打造"4231"大思政实践育人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践育人;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强化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质量保障机制,强化考核评估,实施动态多元化考核模式。通过完善这"三大长效机制",增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的"获得感",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刘正 《黑河学院学报》2022,(8):24-25+28
思政教育的开展是高校教育体系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所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比较枯燥,由于点线面的教学策略,学生无法感知授课的亲和力,教师难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提升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以及亲和力建立相应的教育改革形式,为高效育人、优化德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协同发挥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育人效用的重要举措,更是直面就业困境,以生涯规划为切口,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激发大学生家国情怀,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以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为育人导向,以实现就业能力与家国情怀双提升为育人目标,以保障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相匹配为育人内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挖掘课程潜在的德育元素、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优势、优化课程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评价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标准和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环,也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多元立体教学模式要求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扩大教学场域和多层次化教学,引导学生多渠道自主吸收知识.多元立体教学模式下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以参与感促进获得感的提升,以隐性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素养获得感的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要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构建高校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通过多维并举,实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常由高校领导、教育部门为主导,教师共同参与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课程等的组织设置,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德育内容的融合教学,以产生不同学科互相促进发展的协同效应。特别在"新文科"教育发展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从课内教材理论知识、课外实践应用内容等角度出发,挖掘正确的思政理念、价值观念,对学生展开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念的引导教育,从而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育人"教学的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对大学生社会支持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大学生群体中的同伴支持,教师的工作支持,以及家庭亲属的家庭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以便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为贯彻"三全"育人的要求、变革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方案。课程思政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行,高校多着眼于育人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手段等实践层面的改革,但缺少对课程思政教育原理与方法逻辑的思考。梳理德育史,赫尔巴特肯定了课程知识的育人功能,杜威重新定义了道德知识并提出间接德育的实践。以二者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基点,探寻道德教育发展的演进路径,剖析课程知识与价值教育的历史逻辑,分析课程思政的教育逻辑,最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德育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形成高校德育工作整体合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存在的预防引导功能丧失、实效性较低以及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等问题,提出了由辅导员的"引导干预"、专业人员的"拓展训练"、行政管理人员的"网络指导"、朋辈的"同伴互益"整合而成的高校"四位一体"公共安全教育模式,从而培育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技能、知识和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此模式的保障机制,即变管理导向为教育导向;组建公共安全教育教师团队;鼓励团队教师深入研究公共安全教育;以"活动课程"的思想理念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高校资助助力生活困难学生顺利成长成才,是高校育人推动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手段。高校资助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具有导向、调节、激励、育人等思政教育功能。加强政策引导,推进精准资助,转变资助理念,突出情境优势,创新资助活动,注重文化培育,提升资助教育力度,注重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发挥资助育人实效,进而帮助、引导生活困难学生顺利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20.
课程观是教师的"课程哲学"。新时代,上好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师努力实现课程观的时代转向。课程价值观、课程知识观、课程发展观是教师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三个构成维度。提升课程育人价值,增强教学生活获得感、幸福感,思政课教师须立足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确立起社会与个体和谐共生的课程价值观,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有机统一的课程知识观,"预成"和"生成"相互转化的课程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