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的一篇古文。在这篇课文中,刻画出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以言辞说退秦军的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过程中,笔者试图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领略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相似文献
3.
4.
5.
童志斌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03,(11):60-61
一、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理解这句话的话义不成问题 ,笔者要提出来讨论的是“阙”字的读音。笔者以为 ,教材注解注“阙”为“ju啨”是不恰当的 ,确切的读音应该是“qu叆”?般凇笔歉龆嘁糇帧8荨端滴慕庾帧返慕馐?:“阙 ,门观 ( 犂u劋n)也 ,从门 ,声。”这是“阙”字的本义。该义项“阙”的读音是“qu埁” ,这是毫无疑义的。“阙”这种建筑物“通常在左右各一……以两阙之间有空缺 ,故名阙或双阙。”由“阙”的本义引申开去 ,便有了“空隙”“豁口”“过失、残缺”以及“损害”“削减”等后起义项。这些义项的“阙”的读音为“qu叆”(“阙… 相似文献
6.
7.
伍欢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16):71+86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主人公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百万秦师的事迹历来被人们称道。但退秦存郑仅凭烛之武巧舌如簧的谈话技巧就能做到吗?细读文本,我们发现烛之武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还在于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切。本文将就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十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说明〕 1.《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 )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公元前 630年,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缒城夜说秦穆公。他没有屈身乞求秦国退兵,而是客观详尽地分析了三国形势,准确地剖析了灭郑和存郑对秦国的利害关系;继而又巧妙地施展离间之计,挑起秦晋之间的矛盾,最终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2.本板书横向标示秦晋围郑的形势;纵向总体标示本文情节结构,主体表明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策略,各箭头之意十分明晰,不言而喻。 《烛之… 相似文献
9.
10.
教学目标 1。背诵全。(重点)2.学习和掌握本课的实词及句式。(难点)3。学习烛之武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顾个人得失与安危,顾全大局、无私无畏的精神。(德育)教学手段应用计算机、投影仪。教学时间二课时。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先秦诸子散文不仅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还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之作,本文记叙了秦,晋联合围攻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两大强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独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 相似文献
12.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叙写了泰晋结盟包围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巧妙运用其出色的外交辞令,瓦解秦晋联盟,说退秦师,从而使郑转危为安的史实. 相似文献
13.
14.
15.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教材第一册的一篇新课文,笔者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发现文下有一注释值得商榷。文中烛之武在劝说秦伯勿攻打郑国时,罗列了几个理由,其中讲到晋国野心大,说了一句话: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下文注释对“既东封郑”释为“(如果)已经(灭郑)把郑国东面作为疆界”,其中“东”就释为“东面”,仍把它解释为一个名词, 相似文献
16.
以往我们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大多局限在教师、学生或文本呈现出的显性信息,而忽视了对其中重要的缄默知识,即内隐信息的掌握和学习。本文则以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运用缄默知识理论,从其视角来重新解读其中风采各异、独特鲜明的人物个性,还原文本表层背后隐藏的他们性格中本质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名的学作品。《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叙事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
本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内容简短,情节完整。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灵活地应用文章中的“说辞”所使用的技巧,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收集课外报刊杂志上相关的故事,正确分析故事中使用“说辞”的优点及不足。通过本文的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杨柳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22,(30):49-51
“一言之辩胜于百万雄师”这句话用在烛之武身上最为妥帖。先秦著作《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辞优美、说理透彻的叙事性散文,其中烛之武独特的说辞艺术值得我们分析探讨,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高超的劝说技巧、领悟语言的魅力和不顾个人安危保卫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