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虽然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却也是在过去一些年里进展多停留于纸面上的领域。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一度令社会停摆,世界各地的基础教育学校、学生,都受到很大影响。特殊时期,特定环境,给人们认识和思考基础教育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遇。人们,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思所想的,不仅是当下的教育工作如何开展,更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宗旨和使命乃至未来教育的方式、方法等,都会有一些新认识、新体会。这是未来教育变革的前提,也需要通过在疫情当下以及疫情过后的社会进展和教育实践中不断反省、不断追问和探索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后疫情时代",数字技术革命加速推动人类社会化活动向多元空间拓展,衡量教育发展质量与水平的标准也随之转向新的领域与坐标,在线教育成了其中重要的参照元素。纵观在线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从萌芽到中断,再到恢复与起飞,整体趋于上升状态。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更使得在线教育得到多元扩张和重大突破。客观而言,疫情期间,网上授课、远程教学等新兴教育方式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由于没有事先的预设与评估,必然与未来学校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便如此,这样的在线教育"大练兵"仍赋予学校办学、师生成长、课程改革等教育发展的诸多方面以新的思考与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从我国疫情发生的频率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后疫情时代"食育"已不是个人"私事",而成为牵涉到公共利益与安全的"公事"。长期以来,国人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缺少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维护。基于教育制度学独特视角,有必要去思考中国现有的"食育"制度是否真正贯彻落实到国民的教育过程中,在这个提倡"五育融合"的教育新时代,更有必要将"食育"与德智体美劳教育贯通起来,培养有高度生命意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是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者以人类实践为出发点,深刻阐释自然、科学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辩证认识人、社会、自然相互关系及内在规律的学说。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在价值,体悟其理论真谛,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实际,更好地融合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路径启示。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家把稳就业放在“六稳”工作之首。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之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深化,“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高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助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文章提出后疫情时代高校“稳就业”工作体系建设路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有序推进就业服务;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精准施策;聚焦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创业帮扶;逐步完善就业创业平台功能。  相似文献   

7.
建设继续教育“金课”是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结合高校继续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联系后疫情时代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关系的变革,探讨继续教育“金课”的内涵、建设标准和现状,对继续教育“金课”建设支撑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以及推进策略做深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确保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是当前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共存,通过对教育教学、学生发展、亲子关系三大领域中教育关系的重塑,以期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紧随以互联网+[JX*5]教育的新时代背景,通过创设智慧课堂,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式发展的新教育模式,同时重塑教师角色,不断提升教师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整合、开发综合性课程,将书本知识生活化,在向学生传授必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发展领域,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在保障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在亲子关系领域,呼吁完善家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家长通过学习,与子女良性互动,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能,使家庭教育成为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有力支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职生在疫情期间利用网络学习平台阅读经典情况进行调查,结合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以"拓展活动朗读者"为例,探讨后疫情时代下"云传经典"的实施过程与管理,并就"云传经典"的常态化开展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文献综述等方法,分析各类网络平台的教学优势,基于大学体育实施微信+QQ群模式、钉钉+抖音网络平台、钉钉+抖音网络平台等三种网络平台模式的“空中课堂”实践情况,分析“空中课堂”教育教学优势,为实施大学体育“停课不停学”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疫情时期,特殊环境下,观乡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现状,思美育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在国家力量的强大引领下,我们面对突发状况及时做出调整与转变,因材施教,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以大美精神弘扬大爱情怀,融合美术核心素养,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调整转变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以艺术笔墨构建有时代温度及生活烙印的心灵发声,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在疫情期间制定了科学的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智慧校园建设,加强各方协同配合以确保在线教学效果。"后疫情时代",为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发展,学校必须整合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必须主动发展其线上教学能力和数字化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后疫情时代强调一种人类社会从“疫情中”走向“疫情后”的状态。这一指认意味着,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这一“双减”的根本举措面临着政策执行空间受挤乃至于实践有效性被消解的可能,主要表现为“在家上学”将打破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以“线上培训”为形式的教育资本化运作依然强劲以及对在线教育的“技术毒性”等教育风险缺乏合理认知等挑战。为有效应对后疫情时代面临的“双减”挑战,可能的路径有强调“双减”中的家庭作为、完善线上培训监管机制以及更好利用在线教育资源等。“双减”的关键是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的自由发展时间”,而后疫情时代将会更加突出其技术性机制与形式。运用“后时代”的致思方式面向“双减”的未来只是一种可能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崔佳 《教育教学论坛》2022,(24):116-119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触发了教育领域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关注——化“疫情危机”为“教改契机”。选取管理类专业研究生为对象,从课堂环境、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构建后疫情时代研究生“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旨在在后疫情时代在师生中提倡混合式教学的思想,进而切实推进教学改革,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方式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形成良性课堂生态,全面提高研究生教学和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21,(5):121-125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在"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各个高校广泛开展了线上教学,丰富了广大教师线上教学理论、实践和技能等储备,为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创设性地提出"1223"研究思路,对后疫情时代下"双线"融合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提升教师"双线"融合教学的胜任力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最后,结合金融工程专业选修课"利息理论"研究分析了"双线"融合教学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后疫情时代”,小学生的在线学习既不像疫情期间那样别无选择,也不像疫情之前那样可有可无,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互补并存的学习方式将加速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有人称其为“一场伟大的教育试验”。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种新变化,主动迎接这场新挑战,主动探索小学生在线学习的新规律。这场伟大的试验必将对未来学校教育变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要完成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必须打造适应时代诉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符合后疫情时代教师成长的行为逻辑,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创新理念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在成员选取、主持人选拔与培养、共同体评价和监督等程序中要遵循政府引导、行业协会主导、体现企业和高职院校关切的理念,以保障共同体的良性运转,为“双师型”教师反思并革新职业发展提供多维空间,最终为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奠定基石。  相似文献   

19.
在后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出现“慢就业”“懒就业”群体。究其原因为受疫情影响,各种不确定因素骤增,企业无法进入校园进行现场招聘,在就业”水涨船高“形势下,企业提高用人要求和岗位标准,进而催生毕业生退缩心理。根据研究实证分析,科学有效提出破解路径,倡导国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引导高校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导向,规划生涯航向,锚定健康心理方向,做到人尽其才,才进其用,进一步丰富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发了线上教学的应急性革命,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学校知识教学的变革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回顾了历史上围绕知识教学所进行的争论和重大变革,分析了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革命发生的背景及其走势;随后,文章剖析了技术变革知识教学传统的有限性;最后,文章提出在"后疫情时代"知识教学变革应遵循教学和知识的双重逻辑。从教学逻辑和知识逻辑的角度而非技术的角度进行知识教学变革,对于认识"后疫情时代"学校知识教学变革的走向乃至学校教育变革的趋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