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将针对"中高本课程衔接"存在的重复设置、人才标准不统一、管理不通畅等一系列问题,实施有效的构建操作模式分析,加深分段培养模式的判断分析,结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落实操作模式和操作标准,培养有效的课程体系实施内容,提升多模块体系的构造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以工艺美术类专业为例,依据相关文件精神,进行中、高、本“一体化”课程设置改革。通过改革学制、课时、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实践教学等内容,实现“一体化”授课,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清晰性,专业理论、实训和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学生就业范围和就业质量提升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实施中高本衔接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路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招考方式(入口)、培养方式(过程)、评价方式(出口)三个环节入手,探索构建了聚焦类型化人才培养定位,实行以技术技能为导向的类型化招考方式、以生源特点为导向的类型化培养方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类型化评价方式,坚持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实训条件、技能证书之间协同的“一聚焦、三导向、五协同”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范式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不断完善与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然而,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在开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困境,表现在中高本类型教育体系特征不凸显、中高本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不清晰、中高本专业教学贯通不深入、中高本综合素质贯通培养不足、中高本特色人才选拔工作还需优化等方面。可以通过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定位人才贯通培养层次、开展专业教学贯通培养、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贯通培养、构建特色人才选拔体系五个路径全方位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实现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人才一体化培养,不断优化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知识型技能人才在技术升级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创效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应实行"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企业项目与教学项目相结合、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梳理现阶段"中高本"贯通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概念,提出教学质量"全过程"把控、"全方位"保证和"全员性"参与的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中高本"贯通教育模式下TQM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王向军  蒋涛  陈磊 《广西教育》2023,(5):64-66+93
本文从课堂教学发展历程、概念内涵以及实践探索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宋磊 《科幻画报》2022,(1):179-180
随着本科教育的普及和“专升本”学生的增多,高等学校面临着专科和本科协同一体化教学的新需求,这就对教师素养、学科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的配置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科研条件下进行“专、本一体化”课程教学,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主要课题。通过阐述科研反哺教学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专、本一体化协调培养的需求和意义以及面临的困境,提出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的“专、本科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卓越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改变"重教轻研"的传统教学理念,创立"教研一体化"卓越教师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针对性设置教学课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更新教学管理理念,进行大胆探索,增强教育活力。培养"两高五强"的专业化高素质"教研"型卓越教师,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孙敬 《现代职业教育》2022,(11):155-157
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是未来职业教育建设的重点体系之一.当前,中高本贯通教学模式应用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设计不到位、中高本课程衔接不畅通、开展的社会服务模式不匹配、合作共育成效不显著等问题亟待解决.中高本贯通人才教学体系应重新规划和实施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以梯度结构为导向的中高本贯通专业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技能甘肃”建设背景,通过梳理我国“双创”教育历程与现状,系统地分析了旅游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在营造育人环境、更新育人理念、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打造多元教培模式、建立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追踪反馈机制、聚焦新时代旅游产业对人才新需求和新变化的条件下,探讨了构建形成系统化、跨领域、宽口径的人才教育理论体系,实训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的路径,对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和打造“技能甘肃”具有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建议一些青年教师在看《教师之友》时,要用感性的心去感受真情,却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用理想的憧憬和它一起追寻,却要用平和的心态回归真实。  相似文献   

13.
中高本一体化贯通设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版)充分体现了中高本层次纵向贯通、专业体系纵向衔接的要求。很多职业院校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中高本一体化贯通的人才培养改革,本文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对该领域多层次岗位群进行聚类分析生成能力需求清单并融合专家交互优化,设计了层次衔接的核心课程清单与实训实践体系,本文提出的基于岗位大数据分析的中高本一体化设计方法,对于中高本一体化建设并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跟随着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企业都要求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我校汽修专业率先实行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着重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本人在“一体化”教学中将“掌握、熟练、巧妙运用”贯穿整个过程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现状,找出影响和制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内容选取、硬件设施建设、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设计、教学管理机制与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完善等方面研究探讨解决对策,为缩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学用"差距、推进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技能型社会建设以面向“全体劳动力、全生命周期、全部产业链”为特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内容、阶段、评价呈现产教一体化趋势。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培养机制不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据此,文章提出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培养的应然路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延伸教育阶段、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苏州市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分析入手,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个案,介绍了校企“双主体”职业教育模式和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333”模式构建,并探讨了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333”模式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核心的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必须融入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并遵循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和技术路径。该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1+X证书制度内涵,并基于二者在人才培养方面隐含的质量、标准、开放、融合的价值取向和耦合逻辑,构建了互联网+1+X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框架,阐释了其运行逻辑等。在此基础上,该文有侧重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认为应以智慧教育方向为支撑提高职教育人能效、以目标融合互嵌为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多元互动协同为思路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以标准互联互通为目标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以动态评价管理为手段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等,以期为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有效落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分析国内外高校“本-硕-博”连读或直博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工业大学实际,从“本-硕-博”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着手,致力于构建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施,为探索具有工科高校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0.
能位教育是对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一种响应性主张,注重能、位、为、爱四要素及其间的渗透、互动与建构;将能位教育思想运用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上,通过构建养能课程体系、创新培能教学方式;加强定位教育、引导学生知为事、晓为人,重视爱的养成,立体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