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以审判为中心"的概念要素,有"法院中心"、"庭审中心"、"法官中心"三种具体模式。"法院中心"是国家权力分配的结果,"庭审中心"强调庭审的程序正当,"法官中心"则强调发挥法官在审判中的能动性。三者具有递进式的内在逻辑,"法院中心"是第一位阶的,之上的是"庭审中心","法官中心"属于最高要求或者理想型的"以审判为中心"。认识到"以审判为中心"在不同语义和语用下具有不同意义,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找准位置、定好目标和选好策略。目前司法改革的目标实际既不是"法院中心",也不是"法官中心",而应是"庭审中心",不过"庭审中心"属于过渡模式,法治所期待的应为"法官中心"模式。  相似文献   

2.
庭审是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实践活动,其话语具有独特性,区别于一般的日常会话。庭审过程中,审判长承担着组织、协调及控制庭审有序合法进行的重要使命。因此,对审判长的庭审语言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人际功能和评价系统两个层面考察中国民事法庭中审判长话语的人际意义及其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2012年新刑诉法恢复了庭前移送案卷制度,使得庭审法官在庭前已经接触到了包括非法证据在内的所有证据,而证据的合法性问题和案件事实问题在我国是由同一审判庭进行审理的,使得非法证据对庭审法官心证形成的污染一直持续到后期整个庭审过程。所以,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就案件中的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单独交由上一级法院进行审理,切断非法证据与案件事实庭审法官的联系,是防止庭审法官"心证"受到污染的良策,即非法证据排除问题最低一级的审理法院为中级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司法改革中,“法官职业化”这一目标的提出,蕴涵了法官不是被动反映纸面法律的保守力量,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力量而存在。对法官职业的功能和社会角色必须重新进行定位,从而引导“法官职业化”在观念层面上的变革。法官职业具有平衡社会利益冲突的整合功能、推动法律发展的变革功能、连接国家和社会的沟通功能;同时,法官职业必须坚持民间化、社会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法官与律师之间暧昧的关系经常是法社会学关注的热点,然而,我国学界对此种关系缺乏较为新颖的研究,如果将两者在司法过程中的关系以“和谐”视野进行审视,那末,传统和现实都有着两者关系协调性的根植环境。文中通过实证解析,探求了“和谐”应当作为法官与律师关系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人的法官分化为“法律世界中的法官“、“权力结构中的法官“、“社会文化中的法官“三种角色.不同角色的主导性、司法是否独立、法律精神与文化观念的吻合程度是影响法官角色冲突的重要因素.对法官司法不公现象应作理性透视.从体制入手,为司法建立和谐的规范环境是实现法官依法办事、公正司法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7.
以郭某诉李某离婚纠纷一案为样本,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在涉少审判中法官应彰显的司法智慧,指出对于涉少案件法官应充分把握案件情势,多方调动优势资源,柔性改进庭审程序,有效化解冲突隔阂,以“为民司法、能动司法、和谐司法”的价值理念推动新时期涉少案件的智慧审判。  相似文献   

8.
老子和谐社会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政治和谐三个既有内在联系,又依次递进的层面。天人和谐思想所提出的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对于重建当代生态伦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人际和谐思想所提出的少私寡欲、知止不殆、谦让不争的思想是重建人际伦理的精神资源;政治和谐思想所提出的理性政治、以德治国、社会公平思想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老子和谐社会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政治和谐三个既有内在联系,又依次递进的层面。天人和谐思想所提出的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对于重建当代生态伦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人际和谐思想所提出的少私寡欲、知止不殆、谦让不争的思想是重建人际伦理的精神资源;政治和谐思想所提出的理性政治、以德治国、社会公平思想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介入系统是人际话语意义系统的研究内容之一。采用”三声型”介入系统框架,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生态哲学指导思想,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对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师话语中介入系统的来源、特点、生态取向和功能进行剖析,研究发现:课堂教师话语介入系统的基础是教师的情感态度和认知,是一种干预课堂语言生态环境的手段,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以及课堂语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审核认定证据是法官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活动,也是证明案件事实的决定性步骤,它在整个民事诉讼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法官确信为视角,对我国民事诉讼进程中法官审查认证的原则、规则、方法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刘莉 《华章》2011,(34)
刑事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刑事法官对于自由裁量权的应用关乎刑事审判的公正性.作为一种能够影响刑事量刑的权力,刑事法官对其的重视程度应当等同于定罪;在应用的过程中,刑事法官应持审慎的态度,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公正的依法做出裁量.笔者仅以本文对中国刑事法官自由裁量权涉及的相关问题浅抒己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法官这一职业的认识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法官大众化阶段,法官职业化阶段,职业化基础之上的大众化阶段。思维决定行为,决定处事的态度。本文深刻论述了法官思维的语言、思维的方向、思维的程序要求,以及对情理的关注和结论判断与政治和行政思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大陆刑事庭审的语境中,法官(尤其是审判长)是掌握最多话语权的人。在涉外刑事庭审语境下,口译员参与了法官对庭审的控制,话语权力分配结构发生了变化,客观上存在与法官分权的现象。文章通过对中国大陆涉外刑事庭审语境下口译员分权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分析其角色对庭审语境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的影响,探讨其角色定位的历史和体制的樊篱,揭示法庭口译员所客观面临的语言、法律和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5.
伯恩斯坦和布迪厄的“语言—阶层”模式以语言为抓手打开了教育不公平的微观运作机制,成为“语言与教育公平”议题的主导分析路径。然而,由于他们将社会阶层视为整体性概念,阶层内部的文化多样性被遮蔽。新读写研究开创者S.B.希斯将民族志引入语言学习研究,以民族志为中心建立了教育不公平的“语言—文化”分析模式和行动路径。这一分析模式强调“文化模式”对语言的形塑,超越“语言—阶层”模式的抽象性,展现了教育不公平微观运作机制的文化多样性。以此为基础,她打破研究者对民族志的“专权”,创造性地将民族志作为教师和学生实现语言文化自觉、学校教育走出再生产的行动工具。希斯的“语言—文化”模式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行动路径层面为“语言与教育公平”构建了另一范式。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司法独立,法学界探讨得已很多,但多是从法院层面展开的。事实上,法院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立与法官独立还存在较大差距,没有法官的独立就没有司法独立。法官的独立性有着特定的内涵,包括外在独立性和内在独立性两个方面。当下,建构法官的独立性确有必要,然而,法官的独立性受到诸多内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以期找到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法官和律师同为法律人,有着共同的知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思维、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追求,都应该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仅仅是在社会上的分工不同、占据的社会资源不同和表现的方式不同而产生了具体差异。法官和律师都要恪守从业的基本要求和道德底线,建立彼此尊重、和而不同的司法理念,以自身点滴的言行影响并引导民众学会对法律的敬畏,在每一件平凡琐碎的纠纷处理中学会彼此互敬。也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才能使已制定的法律得到贯彻执行,并且促进立法进步,才能使“依法治国”最终得以实现,从而真正实现法治中国、法治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因复杂的地域环境、人文背景,致使社会发展不同步,造成了社会断裂。法官在断裂社会状态下形成了两种鲜明的阶层,即乡土法官和职业法官。乡土法官根植于乡风民俗浓厚地区,对我国基层社会法治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法官职业化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因地、因时地发挥乡土法官的作用,化解乡土法官与职业法官的冲突,重视其存在的现实夼值,扩大其话语权,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9.
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既是法官的特有权力,也是法律实现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其本身,又恰似一柄双刃剑,游离于正义与非正义之间,受法官的思想素质、法制观念、执法水平、心理素质等个人元素的影响和制约,常常集褒贬于一身。文章探讨了刑事法官如何正确评价认识并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指出法官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对完善刑事司法,实现法治追求的公正公平要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从影响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个体内在因素着手,对其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诉法关于审前准备程序的规定,无论在诉讼理论上和实践中均存在许多弊端,因而在以“强化庭审功能,实现司法公正”为目标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许多地方采取了“一步到庭”的作法,但其效果却事与愿违。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不在于取消审前准备程序,而是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法官和当事人良性互动的审前准备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