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趋势,包括电商平台就业、平台服务市场就业和在线平台市场就业等各类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大学生参与新就业形态现状,分析大学生选择新就业形态的优势和限制与平台模式下就业形态发展,即大学生可以在新就业形态中获得“轻创业”、灵活就业、新职业发展机会,获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同时新就业形态发展也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持,从而实现新就业形态发展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双向赋能、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加速推进产业变革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当前的就业形态。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提出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全会也将科技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历史经验表明,科技创新在不断改变旧有的就业模式和就业形态的同...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新就业形态”以其容量大、灵活性强等特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发挥着就业“缓冲带”以及“减压阀”的重要作用,然而新就业形态下就业质量仍面临诸多“短板”,如职业保障不足、就业脆弱性突出、社会认同缺失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就业形态在乡村振兴中吸纳就业的作用,需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加快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培育县域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政校企社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共同体,创新农村劳动力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方式和内容,开展数字化职业培训精准帮扶行动,营造更加优良的新就业形态发展的职业环境等,促进新形态就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竞 《教育探索》2022,(9):40-45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的焦点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新就业形态成为年青人就业的新趋势,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大学生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呈现出新就业方式普及化、发展模式的多元化、职业趋向无边界化等特征。针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观念和职业期望发生转变”等问题,应从升级就业质量评价标准、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就业服务政策转型三个方面促进大学生新就业形态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章象群 《中国培训》2022,(5):106-108
<正>近年来,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催生了快递、外卖、网约车等市场新业态。国家先后出台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本文以部分地区工会的做法为例,分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如何建”“入到哪”“怎么管”等关键性问题,特别是基层工会如何做好活动组织、职业培训和服务职工工作,并提出在职业培训等活动中强化思想引领,推动新就业形态基层工会工作向纵深发展。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快递、外卖、  相似文献   

6.
一、“职业生涯设计”的提出及其概念解析 何谓“职业生涯设计”?我们首先将“生涯设计”的概念规范定格到高职教育的范畴内予以考虑。“职业生涯设计”指的是把高职学生培养的几个阶段看作一个整体的过程进行统筹设计,即从人学目标的设定到院校教育中的人才分级分类培养、以及为其走上就业(创业)、发展之路乃至走向成功做好充分准备,这样一个以学生为本,统筹就学与就业(创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设计。它体现了职前学历教育、就业培训和职后培训、进修紧密结合的、持续不断的终身教育过程,并由此建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的长远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入,保证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且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新任务,大学生就业应以有效的方式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孙昱 《职教通讯》2022,(2):88-93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职业不断合并、消亡,共享经济的理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催生了一种新经济形态——零工经济。以“U盘就业”、斜杠青年为代表的多职业现象和就业群体不断涌现,一人多职成为“零工经济”背景下的普遍就业方式。在“零工经济”背景下,就业形势更加灵活、工作内容更加多元,就业渠道更加广阔,这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应该根据零工经济的特点和影响,探索新经济形态下高职学生“U盘就业”能力培养的策略,通过推进现代学徒制度、构建跨界化课程体系、树立项目化的教学理念、开展多岗化实践体验、建立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完善职业生涯辅导机制等路径,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新需求的多职业技能组合和职业跨界能力的人才,确保高职学生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王一博 《知识文库》2024,(1):116-119
<正>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新就业形态也在不断涌现。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新就业形态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通过对国内新就业形态的描述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来推动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形态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就业模式逐渐被新兴的就业形态所取代,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新大学”概念的含混已经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亟需澄清。研究采用问卷形式对120位“新大学”负责人开展调查,最终确立以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管理机制与体制、师资队伍、社会支持这七个维度来建构“新大学”去同质化发展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释了信息化战争的概念、信息化战争具备的“一个中心,七个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信息化战争形态对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并从六个方面对如何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加强我国国防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知情权”是民主与法治发展的产物,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我国的法律制度对“知情权”却存在着规范供给缺乏、理论支持乏力的重大缺陷。文章试对传统“知情权”的概念进行重组,并提出知情权和知政权两项宪法性权利。进而,从知情权和知政权与隐私权冲突的角度进一步讨论,相应的提出解决冲突的原则、办法以及有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包括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专业对口和工作满意度等丰富内容的新概念。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主要表现出大学生收入水平持续下降、非正规就业增加、就业流向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发展等新趋势。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并重视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4.
非正规就业被称为吸纳劳动力的“蓄水池”。目前,我国的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非正规就业的“不正规”决定了它在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应当采取各种措施规范其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就业形态是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催生的平台就业、远程办公、用工共享等新就业类型,为新就业形态下的各行各业提供劳动服务的从业人员属于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通过深入新就业形态用工单位和有关人民法院开展调研,基于劳动关系认定、分层保护、分类保护与政府监管探究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的现实困境,明确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的立法对策,包括构建多层次劳动关系保护体系、健全劳务关系保护的法律规范和完善具体的权益制度设计。进而,基于发布指导性案例、准确认定劳动关系、休息休假权、平等就业权、职业安全权、经济补偿权等方面,厘清人民法院在审理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案件时的司法裁判规则。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有调查表明金融危机对研究生的就业冲击最大.研究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下滑的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本论文首先提出了研究生就业社会正式支持网的概念,然后借鉴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将社会支持的概念从个人层面上升到组织层面,应用到研究生就业的服务工作.接着,在结构功能理论的指导下分析这个支持网的理论框架.最后,依据建构理论提出本文搭建正式社会支持网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彭军 《文教资料》2008,(5):187-188
本文在初步论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的概念、内容和建立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社会支持系统应由社会支持、个人支持和自我支持构成.建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将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帮助其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并获得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晓云 《考试周刊》2009,(14):189-189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也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探讨了适合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在就业岗位的适配、就业服务的供给和就业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具有新的内涵,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就业形态的不断演变和“慢就业”心态的普遍存在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提出挑战。优化路径如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数字素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工作岗位需求;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工业4.0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趋势;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模式,合理应对就业形态演变带来的挑战;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事业迅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质量不断提高,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一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受到了社会的欢迎与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