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证”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构建“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1)更新观念是“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导:(2)培养“大专学历证书+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是“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3)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4)教材建设是“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环节;(5)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是确保“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开创21世纪清华大学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新局面而努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今天 ,在人类历史即将进入 2 1世纪的时候 ,清华大学第 2 1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了。这是一次跨越世纪、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这次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开创清华大学 2 1世纪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一、对过去五年清华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估计1 995年秋季清华大学召开第 2 0次教学讨论会 ,以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切入点 ,推动清华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 ,到目前已历时五年。回顾过去五年 ,清华大学在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过程中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生了若干重要变化。首先 ,在学科布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向综…  相似文献   

3.
当前,婴幼儿托育事业发展受到极度匮乏的0-3岁婴幼儿保教人才的掣肘。将目前从事婴幼儿托育与教育行业所需的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要求,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历教育任务有机整合,开展基于育婴师-学历证“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助力0-6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一体化、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推动我国婴幼儿托育与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时代价值。沿着目标融通、内容融通、实践融通、师资融通、评价融通的路径,可实现优化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4.
"双证融通"制度是对"双证书制"的进一步发展。将"双证融通"作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同时,也是培养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高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举措。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专业实施以"双证融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职业教育系统需要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文章分析课证融通的内涵及人才培养要求,探讨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指出政府部门做好统筹规划和制度设计、学校建立并完善“1+X”证书制度培训评价体系、校企结合打造专业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并行体系是高职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双证融通"是一种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渴求,也是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变革的需要,更有利于实现成教学生的充分就业.目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受到观念、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  相似文献   

7.
为了贯彻落实"双创"战略,高职院校至少面临着办学体系相对封闭、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传统、吸引力相对低下等三个瓶颈。"工、商融通"是指高职教育中工科知识和商科知识相加、相融和相通的过程。以"开放融合"办学体系为依托的"工、商融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战略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邓茜 《亚太教育》2024,(2):175-177
近年来,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实用性教学受到广泛关注。从“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探讨中职会计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旨在培养更多中职会计事务专业的学生成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职会计事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即建立“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的竞赛平台,明确“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的统一目标,开展“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落实“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的教学考核。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依照我校"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与岗位融通"为特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了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口腔医学专业"三阶段、两融通、一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标准相融通,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使学生既具备劳动力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又具有为适应生活和职业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的能力与知识。本文分析了"双证融通"模式的优越性,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高职教育中实施"双证融通"的途径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如何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中心,提出了以融谐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了人才培养融谐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构建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位一体的融通与和谐的人才培养模式。融谐理念强调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只有各种要素和各种矛盾融通与和谐,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2.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如何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中心,提出了以融谐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了人才培养融谐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构建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位一体的融通与和谐的人才培养模式。融谐理念强调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只有各种要素和各种矛盾融通与和谐,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3.
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融合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新型人才,符合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概念范畴。以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综合素养+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内涵、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并从完善合作运行机制、深化课程融通体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探索新时期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4.
应用技术大学是高端制造业人才供给的主渠道,"中国制造2025"给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应用技术大学应当立足于制造业强国的战略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格、模式与层次,并从培养策略上作出快速有效的调整。具体来说,应用技术大学要革新人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学科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转变培养方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深度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1+X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论述重新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加快推进课证融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四个合作""五个共同",培养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同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创新教学资源等重...  相似文献   

16.
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的迫切性。论述了常州大学光伏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工程人才培养案例:充分利用所属区域的光伏产业优势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改革工程教育模式,在培养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工程人才方面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最后,结合自身情况,提出工程教育的进一步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国家在高校结构布局和发展战略上作了重大调整,进行了合并、共建、扩招,资源整合,致力于建设一批综合型、开放型、研究型的世界一流和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同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规划目标,迫切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培养质量日益成为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山东大学为案例,系统探讨高校在学科综合环境、研究型大学环境和全方位开放环境下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构建相对稳定的"双证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体现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和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一个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上就"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可以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双证融通"不仅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而且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双证融通"可以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经贸专业"双证融通"改革实践表明,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双证融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