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圣诞歌曲,至今仍为世界各地庆祝圣诞节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传唱的圣诞歌曲,除传统的、经典的众赞歌与声乐作品及传统民歌填词与改编作品之外,还有另一类为现代流行歌曲甚至是摇滚歌曲。《纯白圣诞节》在基督宗教中,白色为一个宗教象征,其代表神圣、平安、光明、纯洁、快乐及光荣。故白色出现在圣诞天使之翅膀上、长袍上及圣诞老人之胡须上与套装之袖缝处,还有圣诞雪与雪花。在西方欧美等地,圣诞节期间冰天雪地,  相似文献   

2.
圣诞电影 形形色色 当我们在以圣诞的名义享受快乐的时候,是否想起那些当初为我们传播圣诞节文化的圣诞电影?当我们对节日带来的嘈杂厌倦的时候,又是否可在圣诞电影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中度过一个安静的圣诞节?事实上,圣诞电影里的圣诞节并不单调,只要细细品味,我们便可感受到缠绵悱恻的浪漫爱情、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惊心动魄的惊险刺激以及令人捧腹的幽默滑稽。所以说,于圣诞节这个特定日子里在银幕上享受各色导演为我们烹调的丰富的圣诞大餐,未必不是一桩美事。  相似文献   

3.
当白发银须的圣诞老人在五光十色的彩灯彩带笼罩下,出现在欧洲的街道、广场、商店时,圣诞节就临近了。圣诞节是基督教信仰纪念基督诞生的日子。我非基督徒;也只知一些圣诞传说,从无过圣诞节的意识。不想这次旅欧,竟被欧洲浓浓的圣诞氛围所感染。  相似文献   

4.
万圣节的喧嚣尚未过去,美国人就盼着圣诞节了。 对美国人而言,圣诞节的最大盼头除了休假,就是希望收到来自远方的那薄薄的圣诞贺卡带来的惊喜。这惊喜不仅来自贺卡上精美的图案和亲切的问候,更在于那枚首先映入眼帘的圣诞邮票。美国人对圣诞邮票的热爱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在美国,邮政部门每年发行各种题材的圣诞邮票多达20多亿枚,平均每个公民可拥有约10枚。即使如此大的发行量,圣诞邮票仍供不应求,尤其圣诞节临近之时,一些城市甚至会出现抢购之势。  相似文献   

5.
正进入12月,葡萄牙的圣诞气氛已经很浓了。街上到处是美丽闪亮的彩灯,人们在门窗上悬挂各种圣诞饰品,购买圣诞特色食品,给亲朋好友准备圣诞礼物。节日临近,人们的心情满是喜悦和期待。圣诞节前一周,邻居老两口邀请我去他们家吃午饭,因为我计划过节期间外出旅行,所以老两口要提前请我吃一顿"圣诞大餐"。一进门,满眼浓郁的圣诞色彩:门  相似文献   

6.
2007末年终、送旧迎新之际,西班牙小孩们也有所期待,期待那穿红衣、戴红帽、一大把白胡子的圣诞老公公带来礼物,这可谓一个全球性的大节日。以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过圣诞节的宗教意味仍较浓厚,店家的橱窗并不一定都有圣诞树或圣诞老人,但必须有耶稣在伯利恒城马槽诞生、圣母玛丽亚和圣约瑟守护一旁、从天而降的天使莅临道喜、东方三王赶来祝贺送礼的装饰。因三王骑骆驼未能在12月25日赶到,是1月6日才到,故该日定为“三王节”。  相似文献   

7.
蓬生 《世界文化》2006,(12):39-39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伦敦一跨进12月,这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总是让人欢快心动的音乐声,就飞出一家家商场店铺,在无数街巷里悠扬地回荡起来了。圣诞气息扑面而来,一日浓似一日。那种不必言说的快乐像花儿一样在心上开放,如同中国人过春节那种感觉。尽管伦敦12月份的天气格外晦暗阴冷,甚至时不时飘飞起迷迷蒙蒙的寒雨,正如19世纪从美国移居伦敦的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描写的那样:“圣诞节壁炉的火光也排遣不了这种阴霾”,但是,人们欢庆节日的兴致未曾受到影响。临近圣诞,我们通常要和一些英国朋友联欢,请他们吃饭,自然是中餐,很丰盛,借此…  相似文献   

8.
爱的港湾     
那是12月的加利福尼亚,我们从得克萨斯飞来和亲戚们共度圣诞。一到目的地,一个接一个的岁末活动,纷至沓来,一直忙到圣诞节前夜。一天晚上,我们又匆匆忙忙驱车前往朋友家参加圣诞集会。妈妈带着我和姐姐在附近的购物街花了整整一天购物,填支票、签费单,没完没了,让那些商贩乐坏了。结果回家已经很晚了,超过了原定的出发时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有一年圣诞节,我没收到多少贺卡。直到2月一个讨厌的下午,我那充满无用信息的脑海深处才意识到这一点。我有些心烦,但什么也没说。我是坚强的,能够承受这一切。我也不会抱怨那些连一张贺卡都不送的吝啬的朋友。是的,没有爱,我一样能活得很好n第M年8月,当我想把阁楼里的一大堆杂物整理好,并住进去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整盒以前的圣诞卡。这些贺卡还没有拆开,和一些节日装饰品胡乱地混在一起。那是我以前随便扔进盒子的,本打算有空的时候拆看,然而却一直没能抽出时间,我总是被那些节日通常要做的事弄得焦头烂额。于是,那些贺卡的…  相似文献   

10.
刘善龄 《寻根》2001,(6):81-83
过节讲究的是一种氛围,离开了那种氛围,也就没有了过节的味儿。圣诞节是西洋人的节,19世纪后半叶出使外洋的清朝官吏,未必是最早在海外过圣诞的中国人,但他们却用字保存了中国人对圣诞的第一印象。张德彝第一次体验圣诞味儿是在伦敦,那是大清同治七年十一月十一日,也就是西历的1868年12月24日。同馆出身的年轻翻译官,在那天的日记里写伦敦“天主、耶稣两教之礼拜堂皆燃灯列座,夜半奏乐颂经,声闻数十里”,写圣诞夜伦敦的街道是“各铺关闭,男女着新衣,昼夜街游”,写圣诞树  相似文献   

11.
1993年,小说《圣诞盒子》热销于美国,作者查德·鲍尔·埃文思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手,在此之前他从未发表过任何作品,而他写这本书的初衷仅仅是想为家人准备一份特别的圣诞礼物,不料书出版后却成了众多美国人的圣诞礼物。《圣诞盒子》讲述一位父亲因为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家庭,尤其是伤害了女儿。在一个圣诞节期间,他认识了一位老妇人,这让他的一生发生了变化。这位老妇人惟一的女儿小小年纪就死了,为了寻求安慰,老妇人一直给死去的女儿写信,然后再将信保存在一个做工精美的雕花核桃木盒子里。这位父亲被老妇人那份执着的爱深深打动了,他发誓…  相似文献   

12.
李冬梅 《世界文化》2008,(12):38-40
按照俄罗斯人的传统,过新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间里摆放一棵新年树,通常用云杉做成,并用各种各样的糖果、彩球、玩具、彩带等装饰得五彩缤纷。新年的前一天晚上,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新年过后,1月7日是俄罗斯民族的圣诞节(俄罗斯民族信奉东正教,公历1月7日是俄历12月25日),因此,云杉树要一直摆放到圣诞节后。  相似文献   

13.
普通家庭的圣诞节 日本的圣诞节基本无宗教色彩,就像日本的新年、偶人节一样,只是百姓的一个普通节日。尽管无宗教色彩,但就其普及程度而言,除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外,恐怕非日本莫属。 圣诞前夜和圣诞夜,父亲比平时回家要早些,一家人围坐在摆满美味佳肴的餐桌前。日本人无美国人圣诞夜吃火  相似文献   

14.
难忘花甸坝     
金灿 《大理文化》2005,(6):34-36
五月的天气热得够呛.太阳照得人张不开眼.我恨不能脱了衣服钻进冰箱里.正在无奈问,小羽的电话来了,说约我到一个清凉世界过周末.谢天谢地!终于有了放松自己的借口.也没问去哪儿,丢下手中的稿子拿了相机就走.  相似文献   

15.
我看边缘     
周实 《东方文化》2001,(6):125-126
友人来信,谈起边缘。现在流行边缘?看罢有点惊讶。流行的边缘是什么?说不好。流行的边缘是否边缘?也说不好。或许这是我的错觉,友  相似文献   

16.
字写得不好     
邮局里有几个人在出售邮票的窗口前排队。一位手打石膏绷带的先生,走到靠近窗口的一位女士身边。“请问,您能为我这张明信片写个地址吗?”那位女士很热情,不但写了地址,还为他写上几句简单明了的话,最后代他签署了名字。“好了,”女士说,“您还有什么要我做的吗?”“是的,”那位先生回答说,“您最后再附上一句‘请原谅,字写得不好’就行了。”字写得不好@正华  相似文献   

17.
毛文婷 《世界文化》2011,(12):40-41
一提到圣诞,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呢?可能是挂满装饰品的圣诞树,还有分发礼物的自胡子圣诞老爷爷,又或是餐桌上热腾腾的火鸡大餐。可是你知道吗,英国人心目中圣诞餐凛上真正的主角却是——布丁。没错,在英国每年的12月24日平安夜,只有见到配着白兰地、黄油的布丁才算是迎来了圣诞。每到这一天,所有家庭成员一起制作一个圣诞布丁,象征一家从此团团圆圆。每个人在搅拌—下面团时,都会默默许下一个愿望,据说必须是顺时针方向才会灵验,最后还会在面团里藏一个硬币。  相似文献   

18.
幽默一束     
一个十分吝啬的老板送给店伙计一瓶威士忌,以祝贺圣诞节。伙计很惊讶,可还是把酒带回家了。晚饭时,他打开酒瓶先尝了一口,然后就喝起来。第二天,老板问他那瓶酒味道如何。 他说:“这酒恰到好处,恰到好处。” 老板问:“你说的恰到好处是什么意思?” 他回答说:“如果这酒再稍微好一点儿,你绝不会送给我,如果这酒再稍微坏一点儿,我也决不会喝它。”  相似文献   

19.
正圣诞节前,我照例去给弗兰克寄节日贺卡。邮局人很多,大家排队给远方的亲友寄信寄礼物,充满对节日的期待,我也是兴致勃勃的。老先生年纪大了,很少回信或电子邮件。圣诞新年期间我在家休假,便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拨通了电话,不料,传来的是电话公司的语音:这个号码无人使用。我心里一沉,预感不祥,但还心存侥幸,或许老先生健康有问题,搬到老人院去了?我开始找朋友打听。新年后,传来噩耗,弗兰克于2016年12月去世了。26年的朋  相似文献   

20.
尽管圣诞贺片的画面设计千变万化,但是表达希望和喜悦心情的节日贺词始终如一。亨利·科尔是十九世纪中叶一位著名的博物馆馆长,同时也是伦敦社交界的一位活跃人物,每年圣诞节,他都要向朋友们发出短简,祝贺他们节日愉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