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章永康是清代黔西北诗坛的杰出诗人,他为人谦和温雅,节操表里如一,性情耿介慷慨,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以求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的诗以宋意入唐格,词兼婉约与豪放。既擅长歌行体古诗,又创作了大量的近体诗,这些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唐人的韵致和宋人的气骨。在诗歌风格技巧上,受温庭筠、李商隐、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影响很深,由此形成古朴与典雅兼具、豪放与婉约并存的诗风和词风。他的诗词豪壮处不逊苏辛,沉郁处不减子美,婉约处不让温李。章永康诗词的成就来自于他对诗歌的倾心钟爱和对前代诗人的转益多师。他对黔西北乃至贵州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相似文献   

2.
台湾作家白先勇以现代派的创作身分步入文坛,但他钟情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诗学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传统诗学审美追求的感伤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沧桑感的忧患意识、传统诗歌诗情意境的意象群落、传统诗学艺术辩证法的情节特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黔西北彝族文化资源丰富,本文从人文旅游的角度出发,对作为彝族传统葬俗遗迹古乌撒王"向天坟"的旅游价值进行了思考,尤其结合人文旅游的理念和黔西北地区旅游发展的实际,对"向天坟"的人文旅游价值内涵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想象。  相似文献   

4.
黔西北文化资源在大德育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参与价值和重要的育人功能。文章以黔西北文化资源在大德育体系中的参与价值作为切入点,提出毕节学院在大德育体系中挖掘黔西北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实践途径,为新建地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台湾作家白先勇以现代派的创作身分步入文坛,但他钟情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诗学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传统诗学审美追求的感伤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沧桑感的忧患意识、传统诗歌诗情意境的意象群落、传统诗学艺术辩证法的情节特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传统的背景中来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及诗论,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其特质。因为,中国古代诗歌及诗论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的构成部分。中国古代诗歌及诗论如何体现了文化传统精神,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首先讨论文化传统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 一、忧患意识与乐感文化 近几年国内流行的文化传统的反思,其实早在“五·四”前就已经开始了。从严复提出“中国  相似文献   

7.
离别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唐代赠别诗堪称我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炫人眼目。拙文通过对其兴盛的原因及春类型和特色的论述,试图发掘其固有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让它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而古代诗歌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诗歌的教学,无疑在中学语文课程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现实的古代诗歌教学当中,存在着应试化、模式化、低效化等现象,中学生的读诗激情日渐式微,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日趋单薄。高中生在毕业后仍然读不懂一首古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对当前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古代诗歌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这就需要回归新课程标准精神,结合古代诗歌这一独特的文本特征来展开教学,呼唤诗性阅读,重视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接下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价值和内容重构两个维度,谈一谈古代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史,数词在古代诗歌中经历了从最初的一般选用到后来追求艺术效果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历代诗歌富有感染力的生命基因和诗歌创作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传统。数词和诗歌联姻,具有多种表达功能,或写景状物,或叙事抒情,或凸显人物个性。同时,妙用数词还能够显现出浓郁的诗趣,蕴涵丰富多彩的审美价值,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吴钧 《西北师大学报》2007,44(6):101-104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有的价值概念,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人间忧患的悲悯情怀。鲁迅是20世纪中华大地上最具有忧患意识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文化发展的方向。本文从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翻译思想着手来论说鲁迅的忧患意识,进而分析其历史渊源及传统,以及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忧患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朝鲜诗家南龙翼的诗学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诗学的理论观点,更承传了中国诗学的批评方式,其对摘句批评的承传,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意识,对后世诗学批评以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龙翼的摘句批评和中国诗家的摘句批评共同构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诗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的意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世纪初,中国古典诗歌漂洋过海,对美国的意象派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然而,中国古典诗歌和美国的意象诗明显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意象理论、汉英语言文字的句法特点及汉英诗歌,揭示出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之差异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含着古老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民风民俗。本文着力从"乡土"入手,分析中国先民的乡土意识,文化情怀,以及在某一地域的风土人情。从中提炼出民族心理,来为中国文化研究作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秀亚作为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在抗战时期沦陷的京津地区,不仅坚持编辑纯文学期刊,也在自己的诗作中融合深沉的感时忧国精神和中国传统的女性意识。她在诗歌的美学营造方面,以象征女性气质的秀美与温婉为主,而她在爱伦.坡的《钟声》影响下用长诗讲述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不仅为新诗诗形建构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也引领了北京沦陷区的长诗创作潮流。  相似文献   

15.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6.
张问仁是迄今所知明朝唯一的青海本土诗人,在青海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明代青海诗歌中极具代表性.这种诗风的形成,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外,还有其文学与美学的根源.从文学上看,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唐代“李杜”、“韩柳”诗歌的接受与发展;以美学而言,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哀怨”命题的继承与创新.张问仁的诗歌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马丽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令人钦佩的一位作家,是以"西部诗人"的称号从文坛起步的,写出了一篇篇内容深刻、风格豪放的诗歌,表达了对雪域高原深沉的爱。她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走遍西藏的山山水水,对青藏高原生存的艰难有着切肤之痛,这种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苦难。马丽华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以诗歌的方式书写对人性的考验,感受生存的无奈和创痛,体味生命自身顽强的人性,人性在无以复加的苦难之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字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带给我们关于中国诗论传统中关于诗艺的价值争议问题的启示,本文对此展开具体讨论,揭示中国古代诗论的“理论性”,来自于诗论家围绕着诗艺作出的种种文化价值关怀,并强调在诗论考察中建立诗艺的视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的意象派诗歌,曾先后几次反弹回中国,对中国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无论是在新诗的开拓胡适、象征派代表李金发和现代派代表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中,还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派”诗人和80年代的朦胧诗人的作品中,无不隐约地闪现着意象派的影子,同时,自20世纪初,许多诗人开始译介意象派。自80年代起,我国学还就中国诗歌与意象派的相互影响,借鉴以及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是明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期间。他始始以“内圣外王”为人生理想,不仅首开贵州文明开化之风,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而且创立了“阳明心学”,使儒学发展到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高峰。王阳明之功造福当时、泽被后世;王阳明之学跨出国界、飘洋过海、享誉国外。他以其个人的不幸换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幸,是一位很值得后世深入探讨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