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归根到底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德育课程又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联系着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笔者对海南省中小学德育状况进行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2.
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军校德育提供了异常广阔的平台。面对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军校德育务必抓住机遇,以人为本,面向社会,借助网络,及时拓展德育课堂、优化德育内容、开发德育手段、创新评价方式,积极推进开放的德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郑昭阳  贾玉娥 《文教资料》2007,(26):182-184
高职德育针对性、社会适应性和实效性低下的原因之一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体系不科学,实施德育的机制不完善,措施不得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高职德育必须为职业技术这一中心服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德育体系,才能走出当前高职德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回顾高校体育课程发展阶段,以分析高校体育课程现状为切入点,阐明构建高校体育尊警新体系是历史的必然,并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对构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作了浅析,同时提出实施“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则形成牵引拉动效能、素质教育环境下,现代学校教育兼有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并对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渐趋重视,受教育者价值主体性充分张扬,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体的自主发展和独特创新,突显校园德育工作思维创新的迫切性,以全面发展为根本,积极树立主体性德育理念。构建以人为本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6.
7.
一、以人为本德育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和开发人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素质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则是灵魂,是4种素质中首要的、核心的内容,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发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熟练,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即德性的发展,道德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即德育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它不仅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还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基于德育的特殊性,德育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德育,就是肯定、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根本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用的同时,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教育工作之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德育不是管理人、约束人、控制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以人为本德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弘扬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主体性德育顺应了时代要求,坚持了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主体性德育的理论依据,并且指导着主体性德育适应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明福 《职教论坛》2005,(3X):44-47
以人为本德育就是在肯定、尊重人的自尊和权利基础上时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必须具备有科学的发展观.要关照德育主体.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德育体制和具有服务人的发展需要的德育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不能片面理解“以人为本”,要注意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发挥人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而提出的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德育的人本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哲学基础。当代德育对人的理解方式由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换,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理论动因;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德育现代化的需要则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实践动因。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提出和全面落实,以及德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使得当代德育人本转向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价值取向,人本德育应不断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在理论上是内在统一的,在实践上也是双向互动的。  相似文献   

13.
蒋同根 《教师》2008,(20):10-10
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和承载,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主体为基石。多年来,我校致力于学生德育的探索与实践,立足于“认知与身心相结合,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和谐德育原则,构筑了以学校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以家庭为桥梁的“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实现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为保持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持久性,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就需要构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以人为本的高校网络德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德育就是在肯定、尊重人的自尊和权利基础上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必须具备有科学的发展观,要关照德育主体,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德育体制和具有服务人的发展需要的德育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不能片面理解“以人为本”,要注意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发挥人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努力构建高校和谐德育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核心和基本原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从这个根本观点出发,大学德育当前面临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构建学校和谐德育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而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德育就是在肯定、尊重人的自尊和权利基础上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必须具备有科学的发展观,要关照德育主体,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德育体制和具有服务人的发展需要的德育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不能片面理解"以人为本",要注意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发挥人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创新的时代回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时代之课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科学地把握“人”;高校德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育人”宗旨,优化德育环境资源,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实现高校德育创新的时代回应——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谢婧  黄孙庆 《高教论坛》2009,(9):117-119
高校德育课程关乎大学生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提升,意义非常重大.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课程管理体系·需要在德育课程生成、实施和评价三方面贯彻人本主义精神,使大学生将德育内化为自我发展的要求,自觉自愿地参与学习,成为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感强、政治觉悟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