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简介:《郑和远航》一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简要地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地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2.
教材: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材简介: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3.
伍怀林 《成才之路》2011,(32):71-71
教材简介: 《郑和远航》一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简要地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地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课文篇幅较长,但是层次非常清楚,围绕“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把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4.
戴亚兵 《广西教育》2013,(13):40-41,45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率领大明船队远航西洋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教学思路】一、初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内容和脉络结构。二、突出重点,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历史性散文。文章主要讲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从出发前的装备.人物的神情与心理.出使中的态度与做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详细地记录了第一次远航,简略写了其他六次远航。本文以描述性语言重现历史场景为主要表现形式,运用了比喻、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简述"庞大的船队".(呈现相关含有数字的短语,教师引说郑和第一次远下西洋的船队规模.)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让我们穿越时空界限,跟随着这位600多年前的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做一次前无古人的远航. [复习导入,定下场面壮阔、人物伟大的基调.] 二、精读指导 (一)解读"和平之旅" 导语: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他如何与各国交往的? 1.大家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君臣、各国百姓、各国商人交往的,划出有关重点词语和句子.  相似文献   

7.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郑和一家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其生活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家人迫于无奈,将他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宦官。在封建统治下,宦官是被人鄙视的。但郑和在做宦官期间,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因而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此时,明朝皇室内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从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到1402年攻破南京,这期间的争斗史称“靖难之役”。在此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因此…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海典籍《瀛涯胜览》真实地记录了郑和船队的海外见闻以及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英国汉学家、研究型译者米尔斯的《瀛涯胜览》英译本是迄今为止郑和航海文献的首部、最重要的外文全译本,可谓西方汉学家郑和航海文献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将对该译本中的标题、序言、编辑说明、导言、插图、注释、附录等七种副文本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副文本在航海典籍《瀛涯胜览》翻译中的有效运用发挥着协调多元主体互动、实现多元文本互现、拓展多元文化互通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海洋文化的翻译与国际传播。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航海典籍翻译、中外海洋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1405年的7月11日,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郑和首次率领船队下西洋。此后的28年里,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发起的被称为“地理大发现”的航海运动早了近一个世纪。其船队规模之大, 航海技术之先进,组织指挥之严密,都是当时其它海内外航海活动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0.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同时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船模兴趣小组的师生们按照历史资料还原一支模型船队,并在一张巨幅地图上“远航”。闻知十来名初中生将在老师指导下,沿着郑和当年的路线“驾船出海”,记者昨天与校长曹跟林约定后来到该校课外活动课堂上一探究竟。前人尝试——不多教学楼7楼的活动室里,几名男生正专心致志地打磨着手中的木片、木条,锉刀、胶水等各种材料堆满了桌子,已有几艘船模样初显。“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历史悠久的船文化精髓,所以孩子们做起来特别自豪!”指导老师张育心介绍,由于学术界对郑和…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后继者,没有使中国更加开放、更加富强?而为什么晚于郑和近百年的哥伦布等西欧航海家的远洋探险航行却揭开了西欧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序幕?这两个问题是学术界早就讨论过的:有主要从海洋意识、海权观念方面考虑的,也有主要从历史背景方面考虑的。本文使用政治学中有关利益的理论,从目的与利益的关系的角度尝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  相似文献   

12.
推动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是蓬勃发展的西欧商品货币经济及早期资本原始积累。郑和七下西洋则纯然出于封建帝王扩大政治影响的战略以及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经济需求,这既无裨于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又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无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因为即将参加盐城市组织的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我和教研组的同事们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把《郑和远航》作为我参赛的选取课文。这篇文章着重就我带领学生学习课文1~3自然段的课堂实录展现我在磨课中成长的具体过程。一、在集体备课中试讲集体备课中,我们认为这部分内容要着重体现新课标对高年级学生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在学习叙事性作品时,能够简单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场景或者细节,能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郑和远航》是一篇有文化底蕴的文章。执教前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我不由得感叹:中国人顽强的探索精神着实让人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不少时候,学生的"独特体验"却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学生认为,"爱因斯坦并不伟大"、"邱少云是个大傻瓜"、"郑和下西洋没什么了不起",面对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我们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不少时候,学生的“独特体验”却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学生认为,“爱因斯坦并不伟大”、“邱少云是个大傻瓜”、“郑和下西洋没什么了不起”,面对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我们教师该怎样处理呢?  相似文献   

17.
<正>每一节课,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提升。每一节公开课,更是一场考验和磨炼。从备课到正式上课,中间包含着试上、修改、再试上、再修改……在磨课过程中,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解读教材,试上时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思考如何在已有的国家课程资源中开发校本课程,最后把最好的带给学生。实现学生有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为学校课程建设添砖加瓦。本次《郑和远航》的磨课经历,印象深刻、获益良多。当知道  相似文献   

18.
郑和下西洋是否到达我国的台湾岛,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从郑和船队出洋的目的和使命、郑和下西洋时遗留下的《郑和航海图》以及记载郑和下西洋诸多史料中的疑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郑和及其主船队没有到达台湾岛。  相似文献   

19.
近来年,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引起了学术界很大兴趣。为什么在我国明代就能派出那样规模庞大的远洋船队?为什么比起西方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航海活动,我国郑和远航无论从时间、规模等哪一方面看都占尽风流,却未能产生前两者那样的历史后果与影响?在世界历史上,郑和远航究竟占有什么地位? 处在同一时代、又大致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类历史活动,却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历史后果,其根源,首先应从促成这类历史活动的动因当中去寻求。在这方面,学者们已提出不少观点。本文也有几点浅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20.
《郑和远航》是一篇有文化底蕴的文章。执教前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我不由得感叹:中国人顽强的探索精神着实让人敬佩,中国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