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现代汉语小词典》)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诗意,这是因为:其一,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与其他诸多学科相比,语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诗意。《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具,而是不能脱离思想、情意,为着表情达意而存在的工具。不要说每一篇课文、每一段话,往往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都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表达了一定的情感。比如“穷”字,上面是“穴字头”,表示“住处”或者是“家”…  相似文献   

2.
万玉霞 《湖北教育》2004,(13):47-4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享受。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享受。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存。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折射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师生的心灵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  相似文献   

4.
孔金花 《考试周刊》2014,(83):33-33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诗意的课堂是追求唯美的课堂,也是追求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相当的文学修养,也应该在文学作品的渐染和熏陶中,形成诗意的内心,使诗意之流愈行愈远,让语文课堂"浪漫满屋"。一、精心设计的诗意课堂1.导入——诗意课堂的保证。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味",其实是"言语形式"的"味"。我们说,只要人心有灵性,诗意无处不在。但是,如果没有语言的参与,这诗意就没有语文味;只有用语言来表达诗意的时候,诗意才具有语文味。一、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一句描写陆虞候的句子:"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  相似文献   

6.
<正>自200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界对语文课程的内涵阐释有了一系列变化。200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解释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增加了"语文课程"之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开宗名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是工具,而且是特殊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记录  相似文献   

8.
郭建华 《考试周刊》2013,(48):42-42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语文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将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重点突出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语文可以理解为"一体二维三性",语文的本体即语言,它有两个意义指向,有民族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三个属性。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讲,语文具有民族性和工具性的特性,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本体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所在,但是对应于语文教育,人文性却不能不提,这是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语文要树立以本色语文为基础,以诗意语文为追求和以素养提高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观,反对绝对化的人文性或工具性偏颇。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目标由语文课程性质决定,同时,语文教学目标也反映出语文课程性质。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由来已久,从百年语文教学目标的演变中可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工具论"受到的冷落和批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工具论"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课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应该做到"文道统一"."工具论"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这一根本问题正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理解"工具论",应着眼于其表达的课程理念而不要只在表述形式上兜圈子,应将作为"语言"的"语文"和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的性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主从关系.实践表明,"工具论"富于生命活力.语文教育应坚持"工具论".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强调了语文不仅仅是工具,也不能忽视其人文性。重视语文人文性决定了学习语文不能有很狭隘的功利心,陶渊明之"好读书,不求甚解"正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1.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两个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是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14.
有学者认为,小学语文是文字教学,初中语文是文章教学,高中语文是文学教学,大学语文是文化教学。更有一些一线教师矫枉过正,孤立地看待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所指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视人文精神、诗意感性为"洪水猛兽",陷入改革非此即彼的"钟摆现象"。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的灵性,包涵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人的自我完善,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呼唤人文情怀,凸显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指导感情朗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课堂应有的特征。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是体会课文意、情、神的基本方法。教师用饱满的教学激情,紧紧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巧拨妙引,可辐射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遍一遍地诵读课文,每读一次,都会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感知活动;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素养"即平日的修养,语文素养包括对祖国语文字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也包括语文的工具作用,而前者尤其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李星阁 《教育革新》2007,(10):39-39
一、重视诗歌教学,开掘文本的诗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些话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可见,语文教学的内核和灵魂是其内在的人文性。语文新教材增加了学生背诵的诗词和美文,减少了教师教参的分析讲解,使我们的语文课本更加富于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诗意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19.
《考试》2007,(9)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20.
也说语文教学的“转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学语文理论界,"转身"一词当是刚刚过去的2011"年度热词"。有论者认为,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出路所在。他们坦言,除了极少数经典篇目,课文内容基本不属于语文课程的内容,因此课文内容不是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应当以课文为工具,学习语文知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