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从书中发现了现代社会的一些弊端,读出了“与生活讲和”,读出了不要追求太多,读出了要懂得关爱。观点新奇而深刻,字里行间体现着小作者受到的震撼。  相似文献   

2.
临终前,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变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们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  相似文献   

3.
刘冀 《华章》2012,(30)
不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导致的后果就是不尊重生命,不懂得如何发挥生命的最大价值;不明白死亡的含义就不知道活着的目的.传记小说《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淡定顽强的对待疾病、死亡的态度和做法,值得人们深思和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一名语文教育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对《相约星期二》进行解读,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在读懂"文"的同时,更生动真切地读懂了"人"。  相似文献   

5.
如果明天就将面对死亡,你要如何度过今天?也许你会说,我一定要去找寻生命的意义,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一生无悔。可惜这只是假设,活着的人永远体会不到直面死亡时的恐惧与绝望,因为没有人能在死去的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课堂,教室是医院的一个房间,讲台是一张病床,老师则是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没有书本,没有打分,没有成绩,只有一个老人在讲述他的人生。在这里,这一个老人,和一群年轻人,一起构成了一堂课——一堂人生课。  相似文献   

7.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相似文献   

8.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这个问题或许问100个人会有100个不同的答案。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已经让我们习惯了这样的人生归结-- "功绩卓着","成就斐然",等等。然而,你我也许都忘了一个简单而睿智的回答,那就是快乐。快乐,是一种修养。莫里说得真好。快乐的人热爱自然。莫里躺在轮椅里,沐着四月和煦的阳光,猛然发现自己以前曾经在大好春光的日  相似文献   

9.
在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中,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毕业多年,他再遇恩师,并继而在恩师莫里那里修到的最后一门课程。小说通过“课程学习”期间的师生对话交流,由此阐释了深厚的师生关系与人生教育的真谛。有感于此,结合当下大学外语教育的教学实际,主要关注课程中教师身份的构建、知识的储备、课程教学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目标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大学外语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问题,希望对未来的外语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最后一份晚报》是篇极具感染力、让人为之动容的佳作。其精彩之处如下。妙·用·“悬··念”掀·波·澜·文章从题目开始就设置“悬念”,接着写“我”在饭局后回家路上被一个“忽然从树根下站起来”的小女孩吓了一跳,女孩请求“我”到前方50米的报亭买张《XX晚报》并给了“我”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文如看山不喜平。这一“悬念”让人欲罢不能,迫切想去解开这个谜。作者用这样的写法,吸引着读者一步一步地读下去。纯·用·“白··描”显·真·切·文章全用“白描”手法来写,只客观地讲述这么一段买报的“故事”,而没有作任何评论。…  相似文献   

11.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是一本能够启发人心灵的书,老教授莫瑞面对死亡一步步的接近,却还能保持以往的热情和幽默感,借着每个星期二的谈话,渐渐地软化米奇对这世间的冷漠之心,用自己轻松的态度去面对死亡,谈论着爱、工作、家庭、宽恕、年老及死亡。  相似文献   

12.
如果法庭允许,我想说几句话: 首先,除了我所一直承认的,即我解放奴隶的计划之外,我否认一切。我的确想把事情办得千净利落,正如我去年冬天干的那样。当时我进入密苏里,在那里双方没有开一枪便带走奴隶,穿过这个国家,最后将他们留在加拿大。我计划以更大的规模再做同样的事。这就是我想做的一切。我从来就没想过要去谋杀、叛国,或破坏别人的财产,或训练、鼓动奴隶反叛,或举行暴动。 我还有一项抗议,那就是,我受到这样的惩处是不公平的。如果我是以我所承认的方式进行过干预,而且我承认我所采取的方式已经被公正地核实了──因…  相似文献   

13.
《今日教育》2008,(5):43
星期二晚上八点左右,一个寂静的池塘里.在目瞪口呆的乌龟和鱼的注视下.一大群青蛙坐在荷叶上飞了起来。小鸟们吓坏了.在厨房里吃三明治的男人瞥见了窗外的青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它们却冲他招招手。青蛙们甚至从窗户和壁炉涌进了开着电视却睡着了的老奶奶的家.看起了电视。  相似文献   

14.
一个成功的作家就如一个出色的乐队指挥,而文字就是他庞大的乐队——什么时候该让何种乐器奏响,什么时候音乐该舒缓或激越,他往往成竹于胸。  相似文献   

15.
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幸和挫折确实难以避免。因而,如何正确对待“不幸”,就成为人生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然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的,“幸运”与“不幸”也是如此。人们常为自己的“幸运”而高兴,为“不幸”  相似文献   

16.
正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柴静在《看见》一书中,记述了从事电视新闻工作10年来的经历、成长与思索。书中十分强调一定要看见"人",不但要睁眼看见他人,也要看见自己。柴静作为新闻工作者所强调的"看见",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同样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在工作中,学着柴静那样时刻看见"人",也看见自己,无疑是极为有益的。名人的书自然有各自的卖点,但是《看见》这本书能够得到教师的青睐,我想更多是因为引领成长的吸引。  相似文献   

17.
<相约星期二>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米奇·阿尔博姆为我们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年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14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作伴,聆听他的教诲,并将他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译为相约星期二).当时,余秋雨先生为此书的中文版作序,他招呼我们:"来,值得进去听听."听后,我不仅感动于老教授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更感慨于围绕在老先生周围的浓浓的爱,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的一站.  相似文献   

18.
弄堂是上海民居的特色建筑,它记载着上海的故事,透露出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心态。可以说,曾经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弄堂房子组成了上海,构建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弄堂正在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住宅群,弄堂似乎慢慢从上海人的视野中淡出。上海的弄堂文化和北京的胡同文化一样,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是上海人的弄堂情结也和北京人的胡同情结一样,剪不断,理还乱。上海作家沈善增经历了弄堂的变迁,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9.
黎耀良 《广西教育》2011,(20):45-47,50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二、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脉络结构,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知识与能力)2.掌握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3.感悟牡丹的品格,启迪自己的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迷惘者不再消沉,认输者不再低头,成功者不再自大。"这,就是《拒绝句号》给予读者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章先扬后抑,由开头对"句号"代表的积极意义巧妙地过渡到后文所阐述的"人生的另一种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