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作品<简·爱>和<倾城之恋>中,其主人公简·爱和白流苏面对同样的生活遭遇,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生活的态度,特别是对爱情的态度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就东西方女性的性格的异同对两个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开健 《现代语文》2009,(10):84-85
爱情是人类精神最深沉的冲动,是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学母题。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把现实中掺有杂质的爱情写成千古绝唱的作品。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是《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追求,也反映了张爱玲本人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中塑造了诸多“灰姑娘”式的人物形象,通过“灰姑娘”形象的塑造对灰姑娘心理原型模式进行了沿用与突破。张爱玲沿用灰姑娘心理原型塑造出的女性都自卑、依附男性、把婚姻当作社会生存的唯一手段。但《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形象对此有所突破,她大胆挑战传统与丈夫离婚,在镜子中发现自我,更有意削弱范柳原作为男性的优越感。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往往难逃传统灰姑娘的命运,而白流苏形象则增添了传统灰姑娘心理模式中缺失的一面——现代女性的自我寻找意识。这不仅折射出了女性内心对婚姻的渴望和对男性的依赖情结,同时也反映了张爱玲对女性生存问题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4.
在这部哲理小说中,昆德拉以他睿智的文字,独特深刻的见解,在小说的基础上以超脱的眼光对人生的生存境遇,尤其在极权体制下的人,作出了深刻的揭示,冷静地阐释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  相似文献   

5.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是通过他们在政治和性爱活动中完成的.而对于主要人物性爱活动的描写又较为隐晦,是通过他们的梦和潜意识呈现的.在这些欲望的背后,隐含了主人公痛苦的挣扎和作者对于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6.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轻和重为切入点,思考哪种生活方式更值得追求。书中特蕾莎作为生命之重的代表人物,为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萨比娜作为生命之轻的代表人物,为追求自由卸下了身上所有的责任。不可否认,这两者是很有代表性的女性,但是她们的性格过于极端,导致一生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为分析特蕾莎和萨比娜性格的形成原因,为以后子女教育提供启示。本文将从心理学依恋理论入手,对特蕾莎和萨比娜的婚恋观念进行分析,并由此解读这两种依恋类型形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自言《倾城之恋》中"男女主角的个性表现不够",是故对白流苏的解读具有了多义性。从城市空间和女性身体互动的角度探讨白流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不同境遇可以看出,空间已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也包含了内在的心理空间,以及与个体相对的家庭、社会空间。而在此空间中,最迫切也最直接的承受者,就是作为白流苏个体生命体现的身体,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是对身处空间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庐隐、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女性意识的作家。作为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家,二者的作品都体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尤其是她们的小说都善于描写女性心理和情感,表现动荡时代中的女性生活。通过对庐隐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出二者女性意识在小说中的不同反映。庐隐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基调是悲哀,张爱玲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基调是苍凉。  相似文献   

9.
姚迪 《文教资料》2011,(12):30-32
本文试图通过特丽莎的梦境解读特丽莎身上的灵肉冲突问题,进而解读她在由母亲、性爱、社会所组成的世界中对自我的探索最终所形成的悲剧循环悖谬处境,从中解读作者寄托在特丽莎身上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格雷马斯语义方阵的借引,从作品结构生成的意义中发现张爱玲小说所体现的女性意识,认识到在父权社会,女性生存处境的不易,甚至为了生存会丧失独立的自我,但这种生存意识也体现了女性的抗争,只不过这种抗争是向下的不彻底的抗争。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通过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小说中的特丽莎、托马斯、萨宾娜这三个人物形象,揭示不同的爱情场案中人被局外化的镑境,从而透射了人类的基本生存境况,以及在这种情景中人类的生存悖论  相似文献   

12.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从上海的白公馆毅然出走,从小说内她在白公馆的两段对话中也可以得见原因。试用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相关理论对这两段参差的对话进行分析,揭示其在家庭中的尴尬地位和出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与《倾城之恋》,表面看来,二者并无关联。两段故事的女主角,南方没落贵族家中的小姐艾米丽和中国封建家庭中地位极低的寡妇白流苏,却有着惊人相似的女性悲剧命运。该文旨在通过两篇故事的对比,分析女性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秧歌》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反共小说"而被大陆研究者所忽略,而其在后期创作中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努力回归创作个性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做出比较客观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时代氛围方面探讨了赛珍珠和张爱玲女性意识的来源。如果说个人时代氛围给予赛珍珠的是开阔的、积极的影响,并最终把她锻造成一个具有国际性的坚定的女性主义者,那么张爱玲则自觉不容于时代,以人世挑剔者的眼光关注着芸芸众生,透视着女性的灵魂,其女性意识里充斥着批判和苍凉  相似文献   

16.
捷裔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具有强烈存在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弥漫着层层的氤氲。本文旨在结合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阐释其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异化生命存在的表征及内涵。作者由此指出,昆德拉通过小说人物异化的存在,以不同寻常的文学张力,给现代人提供了一面审视信仰姿态及生存状态的魔镜。  相似文献   

17.
萨宾娜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一个追求对立的女性形象。她强调独立,追求女性个体体验,追求一种生命不受压制的“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受到自身绝对理念的沉重束缚,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从本质上讲是由昆德拉的哲学思考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模式,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作品中的神话以及《圣经》原型意象,以期使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独特创作技巧和创作思想,增强小说的阅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