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人鬼情未了》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其最大亮点便是影片紧凑的结构。“过渡场”和“重点场”是依据影片主题与叙事线索而提出的两个概念,通过对影片“过渡场”与“重点场”的分析,可对电影进行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薛明会 《生活教育》2013,(12):48-49
“正能量”是2012年的网络热词,可谓是脍炙人口。其实。“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很多时候,“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身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多给学生一点“正能量”,那对他们的成长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认识人体是小学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学习内容。以《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为例,学生用“联系”的方法认识耳的结构组成及相应的功能,逐层探秘“耳”这一人体暗箱。在解暗箱的过程中,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模拟体验和资料阅读,经历推测、验证、修正的过程,逐步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起着不同的作用,反复体会器官的特点与其发挥的作用是密切联系的,不断丰富对“结构与功能”这一跨学科概念内涵的理解,为以后神经系统甚至人体各系统间的协同工作的概念进阶打下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文学倡导者胡适的白话诗“一颗星儿》在上海“小报之王”《晶报》首发,引发该报一场有关新诗的论争,这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发现。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佐以《小日报》上新发现的材料,考证《一颗星儿》确由胡适本人供稿且由《晶报》首发;同时以《晶报》“毛瑟架”栏新诗论争为线索,通过对论争双方话语的考掘,探讨“五四”至1920年代初“新”“旧”文学场域间的文化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6.
用“清澈”而不用“清彻”《现汉》:“[清澈]清而透明:湖水一见底。也作清彻。”《新华》只收“清澈”。《大词典》均收,未分主次。词频统计:清澈443,清彻4。宜以“清澈”为规范词形。(参见“彻底”条) 用“情愫”而不用“情素”《现汉》:“[情愫]<书>①感情:朝夕相处,增加了他们之间的~。②本心:真情实意:互倾~。‖也作情素。”《新华》《大词典》均以“情素”为主条。《辞海》只收“情素”,注  相似文献   

7.
我国先秦时代,《诗经》、《楚辞》中曾大量使用语气词“兮”。关于“兮”字的意义,作用,历代学者都有不少专题研究。闻一多先生在研究楚辞时,通过比较法,认为“兮”字在句中具有各种虚字的作用(如其、于、与、而、夫、之、以等的作用均兼有),甚至可以说是一切虚字的总替身(见《神话与诗》,第二○八页);至于它在古音上的秘密,则是清代音韵学家孔广森首先发现的,认为其古读音和“啊”字差不多。这一说法,郭老亦加以肯定和采用[见《沫若文集》(一七),一四四页]。现今出版的《辞海》、《辞源》,对“兮”  相似文献   

8.
“呜”字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 ,绘声绘色 ,把一场口技表演写得活灵活现 ,真可谓“众妙毕备”。文中写表演者摹仿一家人被惊醒后 ,有这样一句 :“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其中的“呜”字 ,文下的脚注是 :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呜”后带宾语“之” ,而这里的解释偏重于“轻声哼唱” ,这便很让人费解。近日读钱钟书先生的《七缀集》 ,其中一篇题为《一节历史掌故 ,一个宗教寓言 ,一篇小说》 ,文中引用了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生经》第十二篇《舅甥经》中的一段 ,文曰 :“甥既见儿 ,即以饼与 ,因而呜之。”钱先生顺便提及了“呜”字的解释 ,着实让人…  相似文献   

9.
日本以1868年明治维新为起点,开始了一场现代化变革,但是这场现代化变革是在与幕末形成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以及“和魂洋才”一脉相承的“国家主义”口号之下进行的。因此,在经历了明治初期一场教育全盘“西方化”浪潮之后,“日本化”便很快压倒了“西洋化”。在《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制绝对主义政权的地位后,与此发展相适应,日本国民教育体系在经历了从《学制令》到《教育令》。从《改正教育令》到《学校令》的发展后。终于在1890年通过《教育敕语》,为它的整个军国主义教育最终定下了基调,成为日本在战败前教育的主轴。  相似文献   

10.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最为精彩的回目之一。它不同于写单个人物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诸篇,其间涉及好汉众多,又是水浒大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情节。应该说这是一场热闹的大戏,作者却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手法将其处理为“智取”,所以黄泥冈上并没有出现血雨腥风的鏖战场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教参译作;“现在那颛臾,城廓完固,而又离费很近”,其中“今”被译为“现在”,“夫”被译为“那”,这是完全错误的。尹君《文言虚词通释》释“今”时说:“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篇首,和‘夫’的作用差不多,表示下面要提出问题或设想一种情况来予以议论。‘今夫’连用,作用相同。”《汉语大字典》(第一卷)释“今夫”时说:“发语词。《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礼记·中庸篇》‘今夫  相似文献   

12.
用“无动于衷”而不用“无动于中”《现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新华》只收“无动于衷”。《大词典》以“无动于中”为主条。词频统计:无动于衷186,无动于中0。宜以“无动于衷”为规范形式。(参见“热衷”条)用“毋宁”而不用“无宁”《现汉》:“[毋宁]副词,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作无宁。”《新华》处理同《现汉》。词频统计:毋宁43,无宁0。在“不如”的意思上,“毋宁”与“无宁”为异形词,宜以“毋宁”为规范词形。“无宁”在古汉语中还有别的…  相似文献   

13.
“情”,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他已经自觉地肯定了人为审美主体,以“情”为审美艺术本质,注重情的表现和作用,形成了许多卓越见解。诸如“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明诗》),亦即“触兴致情”;“情固先乎辞”(《定势》);“情受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情动而辞发”(《知音》)等等。在创作论方面提出“设情以位体”(《熔裁》),“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以情志为神明”(《附会》)。在创作态度上提出“为情而造文”(《情采》)。在鉴赏方面他从批评的角度提出“观文者,批文以人情”(《知音》)。刘勰以“情”构建他的文学理论大厦,注重情感个性表现,注重文学形式的完美,注重时代和文学的关系,注重文学评论的原则和标准。刘勰“凭情以会通”(《通变》)的审美观是深刻的感觉与精湛的思想契合。  相似文献   

14.
我在教学成语时,给学生讲的“上行下效”是贬义词,但在近期阅读报刊或浏览网页时,却发现“上行下效”被越来越多地用作了褒义词,如:1.各地各级纷纷效仿中央做法,大革形式主义的命,取消了各种迎来送往、陪吃陪喝活动,凡事从简,把有限的精力、资金用到经济建设上去,以促进小康社会早日建成.这样的上行下效,老百姓一致说好,并希望能持久坚持下去.(《黄冈日报》2013年1月15日第2版《百姓欢迎这样的上行下效》)2.“上行下效”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下,在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的影响带动下,一场场直指积弊的“微改革”正悄然而至,……(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汇聚“微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戏剧单元教学时,一位学生问, 《窦娥冤》是节选第三折,其中“一折”的“折”是不是相当于“场、幕”, “一折”是否就是“一场、一幕”?在不少人的观念里,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现代汉语词典》也这样注释:折, “北曲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一场。”但此种说法有失偏颇,笔者认为有必要把”折、场、幕”讲清楚,以便区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福柯“系谱学”的“身体”取径及其在《规训与惩罚》中的“空间”理路进行考察,认为福柯在“全景敞视主义”中的“空间”概念拓展了系谱学的范围。而系谱学的身体概念置身于空间场域之后,又为现代人的生存境况翻出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7.
《庄子》清廉思想提醒人们应从执着于“是非”转换为超越是非,由执着于“是非”的俗世人转换为超越是非的体道者。克服“是非”对纯朴自然本性之障迷,从而回返自然本性,顺任自然。这样人与自然就无物我扞格,而有和谐圆融之场境,这也是《庄子》哲学的终极思考。人的清廉离不开超越是非,离开了超越是非,清廉就易受心知俗见的干扰;单纯强调清廉,而忽视超越是非的作用,清廉也不为清廉。《庄子》清廉思想,对于人们坚守自然本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师语文课本《阅读和写作》第五册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啸”解释为“高声叫”。笔者认为此解不妥,“啸”在此不应解释为”高声叫”,而应解释为“打唿哨”。许慎《说文解字》:“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辞海》解释说:“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积极修辞家族中有一个独特、有趣、放出异彩的支系,即词语的移用(也有称作拟物、通感的)。它指把描叙某种事物时惯用的词来说明或形容其他事物,起到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修辞作用。“移用”的功能是大而奇的,“移用”的特性是深而活的。现据中语课本及书报杂志上摘录的“移用”例句作些探讨。中语课本三类主要文体皆有“移用”的足迹。记叙文如《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威尼斯》中“这个场  相似文献   

20.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