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末僧读彻苍雪,以滇人入主苏州华山,名重一方.其交游广泛,与丽江土司木增的一段因缘尤为重要,然长期湮没不彰.木增发愿刻印久佚之《华严忏仪》一经,通过结识苍雪、担当以及徐霞客、毛晋等东南僧俗,以得偿愿;苍雪为之奔走最勤,书信往还不断.文中另有发现,徐霞客晚年游历滇黔而致病足,木增派人送其自滇归故里,不独为徐保驾,亦为送《华严忏仪》东来付梓,一举而两得,此亦徐霞客研究界所未及.今考察所存晚明诸僧俗别集、史传、年谱等材料,钩沉苍雪、木增及徐、毛等众人交游、刻经故实.  相似文献   

2.
魏瑞娟 《兰台世界》2012,(36):131-132
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中,用他的亲历、亲见、亲尝,详细描述了明代云南的饮食情况。《滇游日记》描述了明代云南地区的主食、肉食、副食和饮品等饮食情况,介绍了云南特色美食和饮食礼俗,展现了云南饮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正>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农历八月九日,偏远的边城云南省云州(今云县)迎来了一位千古奇人,他就是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和游记文学家,“一代游圣”徐霞客。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省江阴人。他从22岁开始出游考察,先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历经34年考察著就集科学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人文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名,明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市)马镇人。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探险家、文学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不满明末的腐朽统治,毅然放弃任官,以毕生的精力从事艰苦卓绝的科学考察事业,是我国古代罕见的旷世独步的奇人。在旅游考察中,他主要以日记的形式,撰写了我国历史上篇幅最大、最为杰出的游记著作——《徐霞客游记》。钱谦益曾称:"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乃千古奇书。"国际著名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赞美他有"惊人"的地理考察能力;我国学术界名流梁启超称他为中国学术史上的创新者;毛泽东曾在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号召大家学习徐霞客的求真考实精神;李先念则在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之际欣然题辞:"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徐霞客游记》有多少版本?各有什么特色?它们是怎样演变的?这是深入研究《徐霞客游记》这部历史名著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徐霞客,明末大旅行家,文学家。崇祯十年(1637)由江西入我省,经茶陵、攸县而衡山(衡东)至南岳、衡阳等地。(详见《徐霞客游记》中《楚游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以下简称《游记》)举凡所经之地,其地名,里程,方位以及名胜记之甚详,与数百年后之今日,无大出入,足征为文严谨。 1982年版《游记》附有今人诸绍唐、刘思源编、刘思源绘精装《附图》一册,供读者参阅其旅游路线,诚一大好事。余久居衡山(现衡东),于《游记》中攸县衡山一段,倍感兴趣,读原文外,又详阅《附图》中《楚游路线图(一)》,发现图中尚有若干可疑之处,或地名方位不确,或线路  相似文献   

6.
明朝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已五十一岁的徐霞客,从家乡江苏江阴出发,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也是时间最长、路程最远的一次考察旅行.……  相似文献   

7.
包公(包拯)、海公(海瑞)、施公(施世纶),是中国占代史上以"公正廉明"为民间传诵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官员,其中的"施公"便是清代漕运总督施世纶. 施世纶以封荫出仕,先后任泰州知州、扬州知府、江宁知府、湖南布政使、顺天府尹等职.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被调任漕运总督(又称漕督、总漕),任职期间,尽职尽责,在维护运道、调剂漕事、治旱赈灾等方面取得了卓然政绩.施世纶为官坚持以民为先、廉强恤下,因而有以他为原型创作的公案小说《施公案》流传至今.但又因他为人处事低调,实际记载其生平的正史史料比较有限且零散,以往学者对其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年谱梳理、遗作《南堂集》《南堂诗钞》等,缺乏对其为官生平的详细研究.作为清代唯一一位任职期间"通漕无欠"的漕督,他的为官经历无疑是考察清代漕运官员的一面镜子.本文梳理其生平履历,从侧面说明清代漕督的工作职责要求,进而简要分析清代漕运制度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8.
徐霞客与王士性,被著名历史地理专家、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先生誉为明末两大旅行家。前者留下了《徐霞客游记》一书,后者留下了《广志绎》等著作,都是现在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为了方便广大文史工作者利用《广志绎》,中华书局在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出版了铅字点校本。吕景琳同志在《点校说明》中说: “《广志绎》五卷,明王士性撰,王士性,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浙江临海人。万历五年进士。他在北京、南京、河南、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山东等地都作过官,而且喜欢游历,足迹几遍于全国。著有《五岳草》十二卷、《广游志》二卷、《广志  相似文献   

9.
江坪 《新闻实践》2007,(11):49-50
300多年前,徐霞客在广西考察。一天,他入住太平站(驿站)。此地孤零零地依傍在一座小山麓,三间房间只有围墙,没有屋顶,而且围墙是土墙,已坍塌零落,茅草夹杂。屋内没有桌椅,没有床铺。这一夜,徐霞客在这个破烂的地方,感觉犹如在"冰壶"中洗澡。五更时,山风酷寒,叫人不能忍耐,他只得"以被蒙面而卧"。这是徐霞客千百次在野外考察中的一种情景,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读《徐霞客游记》,深感这位明代的伟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境界之高尚,品德之优良,成就之卓著。他一生用30多个春秋,历  相似文献   

10.
大家知道“秦戌五岭”,五岭中的秦岩却鲜为人知。秦岩地处五岭之一的萌渚岭腹地,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东南38公里的白芒营镇秦山村。其实,秦岩早入史册。明《江华县志》中载:“秦岩,在吴望山下,秦人于此避乱,故名。”明·徐霞客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三月二十日的游记中写  相似文献   

11.
通俗文艺编辑凌濛初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他是明末有名的通俗小说家和通俗文艺编辑。他青壮年时期,在仕途、文场都不得意,便专心于刻书,编辑通俗读物。他18岁时补廪膳生。24岁时评《东坡禅喜集》,天启元年(1621)刻成《东坡山谷禅喜集》。48岁时编撰《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年,崇祯元年(1628)刻成。53岁时,编撰成《二刻拍案惊奇》。崇祯七年(1634)55岁时授上海县丞,从此步入仕途,专心做官,没有再做编辑工作,也没有什么创作。在上海做了8年官,63岁时擢徐州通判。第二年入何腾蛟幕。他仇视农  相似文献   

12.
山杉 《兰台世界》2013,(10):36-37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云南当地文化痕迹已经消失,无从考证.因此,研究《徐霞客游记》能更好地了解云南的区域特征以及人文背景.  相似文献   

13.
近年京城的报业市场热闹非凡,新媒体纷出又纷争。有人说,面对京城报业的博弈,有一个人比较从容。此人即是原《北京青年报》社长、现《北京娱乐信报》(以下简称《信报》)的社长崔恩卿。"他之所以从容,是因为看到了规律"。《北京青年报》以他领军,在90、91年就开始明确地走向市场化,开始把广告经营推到前沿,成为中国报业发  相似文献   

14.
展览演出     
数年前,崔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他最大的梦想是办一个音乐节。崔健的愿望将在云南丽江实现——在他和《新周刊》社长孙冕  相似文献   

15.
正《清宫扬州御档》中有两份档案涉及扬州末任知府嵩峋。一份是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十七日的上谕,任命安徽宁国府知府嵩峋(镶红旗人、举人出身)调扬州府任知府。另一份是宣统二年正月十一日《晓谕扬州嵩峋等有关人员事》,这是一份奖惩通报。奖励嵩峋,说他"政绩均著,传旨嘉奖。"惩处三人,他们是:江苏候补道桂运熙,狎妓聚赌,举止轻佻;候补巡检徐辅臣,性嗜樗蒲,罔知检束;候补巡检孟平前带巡防队冶游赌博,纪律不严。今天,大多数人接受《官场现形  相似文献   

16.
云南虽然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但历史文化悠久,有关本省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地方文献卷帙浩繁,且多集中在首善之区的昆明。特别是在十三世纪初叶,在云南行省的中庆路(昆明),开始采用雕板印书,加之内地私家藏书风气的影响,到明代中叶,同样出现了一些藏书家和藏书楼。如明朝嘉靖年间,丽江土知府纳西族木公  相似文献   

17.
像明代末年徐霞客那样,大半辈子泡在大自然中,问奇证胜、探幽阐奥,还留下浩若六十余万言的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徐霞客游记》,这在整个历史上确是鲜见的。现在更多的学者把目光盯在徐霞客及其《游记》上。1991年徐霞客逝世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我参加了武钢文联举办的10位作家新书的首发式,其中就有罗时汉的散文集《孤云独去》。那时,我才与罗时汉晤面,他立即在《孤云独去》扉页上题赠于我。我很快读完了全书,感到作者有一股徐霞客式的气质,深深被他的激情、执著、才气所感动。今天又读完他的第二本散文集《一意孤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又深被他那构思巧妙、立意颖然、取材独到、想象丰富、描写佳妙的“游历者的美文”而倾倒。  相似文献   

19.
《石巢传奇四种》作者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百子山樵、皖髯。安庆府怀宁(今安庆市)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中举,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官户科给事中。天启四年(1624)以谋迁吏科阴结魏忠贤,又惧东林党攻己,未满一月即请归。崇祯元年(1628)起光禄卿。崇祯二年(1629)阮大铖名在  相似文献   

20.
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是美国众所周知的电视记者,电视界的一位"明星".他主持过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三十分钟《晚间新闻》节目,每晚约有两千万人收看.一九七二年他随尼克松访华,他每天从北京把总统访华新闻,通过通讯卫星传送到太平洋的彼岸.一九八一年五月,又第三次来华采访."他能变幻风云"在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几乎垄断了全国电视网,而在黄金时间播放的新闻节目及其主播人(评论员)尤其受人注意.主播人每天要和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