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滇中文化》2007,(4):54
中国的戏曲界曾有“十戏九有马”之说,过去传统戏里写马的戏很多,如:《秦琼卖马》、《孟良盗马》、《红鬃烈马》、《收白龙》、《泥马渡康王》、《贩马记》、《盗御马》、《马踏青苗》、《火焰驹》……在元明戏曲舞台上,并不像现在以鞭代马。那时候是“跑竹马”。就是用竹条编成马的骨架子,外面糊上纸或布,然后用颜色描画成马的形状。马形为前后两截,系在演员腰上,好似骑马的形状,通过演员不同的舞蹈动作表现出骑马前行或奔驰跃进的形态,和今天民间“跑驴”相似。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势大于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修己 《东方文化》2002,(5):106-110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现代学研究界发出“重写学史”的呼声,十余年来“重写”之声从未间断,今年又有“学史重构”的学术研讨会?这说明人们对已成的《中国现代学史》或《20世纪中国学史》,尚感未能满意,仍企盼着更为新鲜、更具突破性的新;所以,“重写”、“重构”之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大地上,大凡40岁左右的中年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牧羊人,在他们童年记忆的金匣中,都珍藏着一朵神奇而又馨香的“花”——“马兰花”.“栽种”这朵仙花的是国家级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简称中国儿艺).童话剧《马兰花》是中国儿艺1956年建院的首演剧目,从那以来的三分之一世纪里,这个戏久演不衰,成为新中国儿童戏剧史的里程碑.《马兰花》讲的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主人公马郎是山林之子,勇敢而又善良,他有一朵神奇无比的马兰花,能帮勤劳的人们实现愿望,带来幸福.观众们最难忘这样一个场面:诓骗马兰花的老猫被马郎、小猴、小兔、小鹿  相似文献   

4.
戏曲表演中的第三种“马”张发颖在我们的戏曲表演中,现在人们多知有两种“马”。一种是竹马,即用竹篾扎成,蒙以薄的彩色织品,悬挂于演员腰部前后。竹马大概起源于古代民间赛社活动,后经民间乐户戏曲班社带入杂剧表演之中。舞台上骑竹马代表骑马,叫竹马儿。现存元明...  相似文献   

5.
午马奔腾     
刘桂云 《寻根》2014,(1):4-6
《诗经·小雅·吉日》中有这样一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唐代孔颖达的解说是:“必用午日者,盖于辰,午为马故也。”意为选择午日为“既差我马”的吉日,只是由于十二生肖午属马的缘故。宋代王应麟将此举为“午马之证”。  相似文献   

6.
李金坤 《寻根》2002,(5):53-57
据初步统计,《诗经》中直接写到的“马”字,《风》诗有18次,《雅》诗有18次,《颂》诗有12次,总计48次。至于带有“马”字偏旁部首而分别表示马之性别、年龄、大小、优劣、颜色等有关的专有名词,那就更多了。《诗经》中对马的种类、马的装束、马的本领、马的作用(尤其是军事作用)等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本就此略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7.
赵强 《世界文化》2001,(2):31-32
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被赞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和“一个奇迹”,1978年曾荣获“爱佛瑞·费歇”大奖。马友友1955年生于巴黎。他的父亲马孝骏曾任教授,是一位小提琴家,早年从中国移民到美国。母亲玛丽娜以前是位歌唱家。在马友友的眼里,父亲是个“严厉的家庭教师”。父亲教他法语、中国历史和音乐,还要他每天背诵两段巴赫的曲子。四岁时,他就能够演奏巴赫的组曲。不久,一位给他以很大影响的人进入了他的生活,那就是艾萨克·斯特恩。“第一次听他演奏时,他才六岁,大提琴都比他高。”斯特恩回忆道。马友友一家移民到美国时…  相似文献   

8.
被人们称为“中国西部龙”的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金沙江化是长江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息在金沙江流域的各族人民不仅创造和保存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化,而且都认同是“龙的传人”,有着悠久的龙崇拜(包括蛇、鱼、马等灵物崇拜)的传统习俗。金沙江流域自古盛产黄金,所以又被称为“中国西部金龙”。同属于古蜀明不同阶段的三星堆遗址与金沙村遗址先后出土了极其丰富的黄金器物。过去,其来源被认为是一个谜。深入开展金沙江化研究,也许能为解开“黄金来源之谜”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大宛的天马     
远古时期,在中国民间传说有一种马叫“天马”,又叫“汗血马”。这种马日行千里,汗流似血,耳尖如竹,驰骋于刀光剑影的疆场上,能克敌制胜。此马产于大宛国,即今苏联境内位于中亚细亚的费尔干纳地区。  相似文献   

10.
阿保 《滇中文化》2000,(3):58-64
剃头匠自诺走村窜寨剃头,若无头可剃时便就地画一道圈,当街舞刀弄枪以引人,只听“唰唰”、“嗖嗖”地响,但见寒光似雨点穿梭,身影如鹰隼盘旋.十分精采。更令人赞叹的是其飞刀雕花之技。在一丈之外挂块白布,从囊中取出雪亮的三寸飞刀若干,口中念道:“着、着……”一把把飞刀便出手,射向白布,不到三口烟功夫便有一朵由刀组成的山茶花镶嵌于白布之上。观者喝采声大作,有人向其扔银钱铜币,他  相似文献   

11.
杨柳 《世界文化》2007,(9):25-26
提到贼,人们不禁想起那些偷人钱物,贼眉鼠眼的角色,但在电影的虚拟世界中却存在着这样的贼,他们在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同时,还会让人产生羡慕之情,这些贼既是电影中的“雅贼”。他们从社会角落一跃而成为电影中的“英雄”。更是有许多大牌明星,争先恐后,抢着“做贼”。2006年一部小成本制作的中国影片《疯狂的石头》票房收入超过一千五百多万元,  相似文献   

12.
17、18世纪,中国艺术品风靡欧洲——这场由法国宫廷主导的“中国风物热”将中欧贸易推向高峰;中国纹章瓷则是中国外销艺术品洪流中一朵璀璨的浪花。  相似文献   

13.
杨柳 《世界文化》2007,(9):25-26
提到贼,人们不禁想起那些偷人钱物,贼眉鼠眼的角色,但在电影的虚拟世界中却存在着这样的贼,他们在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同时,还会让人产生羡慕之情,这些贼既是电影中的“雅贼”。他们从社会角落一跃而成为电影中的“英雄”。更是有许多大牌明星,争先恐后,抢着“做贼”。2006年一部小成本制作的中国影片《疯狂的石头》票房收入超过一千五百多万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绚丽多姿的世界民居.建筑中,客家土楼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称于世。它与广东梅州围龙屋、福建汀州九厅十八井并为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也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式”、云南“一颗印”并称为中国汉族五大传统住宅形式,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神秘的东方古城堡”、“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5.
秦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帝宝座,接着就是辉煌的“贞观之治”,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圣主。“一俊遮百丑”,于是李世民发动这次政变是“被迫的”、“自卫的”、“正义的”看法就将人们困扰了千余年。  相似文献   

16.
彝族镇物     
彝族镇物李世康镇物,又都“镇物”、“辟邪物”、“厌胜物”。陶思炎先生在《中国镇物文化略论》一文中,考察分析了中国镇物文化的历史演变、分类、功能以及镇物与民族文化心态、巫术、神话之关系,指出:“镇物以有形的器物表这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田各种实际的灾...  相似文献   

17.
曾纪鑫 《寻根》2007,(6):128-131
福建最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一为客家土楼,二为闽南民居。永定土楼与蔡氏古民居是这两种建筑的典型代表,并称为福建民居的两朵奇葩。笔者在领略过永定土楼那独特而迷人的丰采与神韵后,对享有“闽南建筑大观园”之称的蔡氏古民居,更加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18.
“青海是彩陶的王国!”来青海参观。旅游的客人和当地居民常有这种感叹。青海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社会经济非常繁荣,与同时代中国其它地区相比毫不逊色。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制造了难以数计的彩陶,生时用它盛物,死后用它随葬。今天,生活在青海东部地区的人们,在日常生产劳动中,经常发现有彩陶出土。全省现已调查、登记的这类文物点有800余处,共出上彩陶3万余件,而这仅仅是埋藏在地下的彩陶中极少的一部分。马家窑文化一度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它包括五岭下、马…  相似文献   

19.
蛇与间谍     
中国文化中,蛇是“小龙”。21世纪以“蛇年”开篇,它与20世纪末年的“龙年”应属“一脉相承”。而在人们的心目中,蛇与间谍似乎有些关联。蛇的种类极多,有着庞大的“家族”。而间谍遍布世界,也有“门类”之分。然而,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属性——不择手段地去获取猎物。例如,在科教电影中,我们可以见到:蛇在树梢耐心等候飞鸟的降临,当目标就在眼前时,蛇以其缓慢的速度悄悄接近目标,最后的出击很少失误。这与间谍在窃密过程中的巧妙设计和靠迂回或逼近来贴近目标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外许多神话传说中,蛇总与秘密相伴,而…  相似文献   

20.
魏华 《滇中文化》2006,(3):28-29
在中国“八景”之多,几乎遍布九州。倘如你从北京出发往南旅游,什么“燕京八景”、“太原八景”;“关中八景”、“洛阳八景”、“潇湘八景”、“羊城八景”等等,等等,不可胜数。这还是又八景,小一点的更多。以安徽省为例有“古庐州.八景”(合肥县)、“凤台八景”、“芜湖八景”,“铜陵八景”。“龙舒八景”(舒城县)、“岳西八景”等。这些是可从新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中找到其景点的。其实。正如《洞庭湖志》所说的“各郡县均有八景,处处皆然”,以至“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字,靡不有八景(诗)”(《寄园寄所寄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