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字见精神     
相传,宋朝时,大文豪苏东坡与黄庭坚、秦少游、佛印和尚四人,有一次相约郊游,来到一座寺院,看见墙壁上洒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曲江对雨》。但是,因为年深日久,其中一句“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湿”字已经脱落。于是,四个商定,各自补上一个字。结果,苏东坡补的是“润”字,黄庭坚补的是“老”字,秦少游补的是“嫩”字,怫印补的是“落”字。虽然四人都没有补中原字,但一字传神的故事却不胜而走。人们认为,四个字反映了四个人各自不不同的精神面貌。“润”字反映了苏东坡的“生”趣盎然;“老”字显露了黄庭坚的“老”气横秋;“…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第十册(人教版六年制)《丰碑》一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写道:“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教学时,我们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早”字的。 一、查字典解释“早”字。“早”,是在事发之前完成的意思。这里是指什么时候?(部队进入云中山之前)将军早把他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如何理解侯赢在信陵君为迎他而摆的酒席宴上的一段肺腑之言,尤其是“今公子故过之”一句,是能否准确把握信陵君及侯赢二人思想性格的一个关键。多年来,教材将此句中的“故”释为“特意”,将该句翻译为“现在公子特意地(同我,即信陵君)去访问朋友”。笔者认为这种训释和翻译曲解了侯赢话中的本意,是欠准确的,“特意”之说难以令人信服。文章阐述几点理由。  相似文献   

4.
见字如晤     
木木  任长秀 《当代电大》2006,(11):38-38
我从来不相信上帝,我没有想过给他写信。我曾经给爸爸妈妈写信,我写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给我亲爱的朋友写信,但我从来不写亲爱的,我写叉叉叉,我昨天出去野餐被蚊子咬了。我给我爱的人写信,我写叉叉叉,我昨天出去摔了一跤,你呢,你最近摔跤了吗?  相似文献   

5.
见字如晤     
亲爱的珍妮: 那天,你和我说,你感到很孤独.孤独来自无法很好地融入新的朋友圈. 你是慢热的人,喜欢阅读,喜欢写作,但是身边人的话题都变得好快,像是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说出些耸人听闻的东西来.大家的兴趣爱好,都很耀眼,或者跳舞,或者弹琴,或者玩机器人,相比之下,自己这种安静的性格和平凡的爱好,有些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6.
一字之改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打着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长期以来,许多幼儿教师和家长都用这首儿歌来教孩子,且市面上的儿童读物内也用大字赫然套色印着这首儿歌。有一天,我正领着小朋友们起劲地念着,突然一个孩子冒了一句:“松鼠是小动物,不可以随便打。”我听了心里一惊,脑子里一闪念:是呀,我们经常教育孩子们“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还带着孩子们到野生动物园体验和动物相处的乐趣……这首儿歌虽然耳熟能详.但现在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连孩子们都意识到了。而且当前,“老虎”在野外生存的数量越来越少,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对象,毋庸说“打老虎”了;松鼠虽说多一些,但同样需要关爱和保护。试想如果有一天松鼠被消灭之后,这首儿歌又该怎么念?显然,这首儿歌已不再是适宜的教学内容了。  相似文献   

7.
一字之妙     
校园广告栏上张贴了一则“启事”,上面写着:“由于匆忙,今日本人不慎丢失手表一块,有拾到者,请到4号楼  相似文献   

8.
一字之力     
~~一字之力@谈芳波~~  相似文献   

9.
一字之妙     
一字嫁妆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便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儿春梅打开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字——"勤"。小夫妻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0.
一字之隔     
一次回忆,就有一次经历;一次经历,就有一个道理;一个道理,就会引你走向光明。不信,你瞧我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12.
一字之工     
北宋年间,京都汴梁有个爱诗的陈舍人(官员),得到了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由于这本书经过辗转流传,保管不善,当中脱落了不少字句。当他读到了《送蔡都尉诗》时,发现在“身轻一鸟口,枪急万人  相似文献   

13.
一字之改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这节内容时,为了使表象在解题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我让学生总结出“一看(看清条件弄懂问题)、二想(立体图和长宽高数据的位置)、三列式”的解题步骤。但是,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学生列式的错误率仍然比较高。如“一个长方体,长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1994年4期)转载了毛泽东1910年秋写的一首赠父诗。诗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据查,此诗系根据日本江户时代僧月性(号“清狂”)《题壁》诗改写的。原诗内容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1910年”当是1911年,其时毛泽东18岁,只身去长沙求学,他父母爱子心切,不同意他离家远走,因此他改写了这首诗赠给父亲,以  相似文献   

15.
汉字中专为民族称呼造的字,据《说文解字》一书所收,仅有夏、夷、蛮、闽、侥、羌、狄、貉等几个,探讨创造这些民族专用字的语言文字理据及其历史文化蕴涵,不仅有丰富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和对待传统文化。本文从文字学、语源学、文化学和民俗学几个方面对这些民族字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认为,创造这些民族字乃与先秦时期华夏族的语言、文化和民族观念以及其他民族的古老习俗、文化信仰和生存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而批判了《说文》中的古代错误的民族文化观念,为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宋代有个秀才叫赵旭,京城会考得了第一名,眼看就要成状元了。不料,宋仁宗在审阅他的试卷时,认为文章中错了一个字,因为他把“具”字写成了“貟”字,便要取消他的状元资格。赵旭赶紧为自己辩解说:“这两个字是可以通用的,后者只是简写了一画。”谁知宋仁宗却十分不满地责问道:“倘若‘口’与‘厶’相通,那么,在上头‘兄’与‘允’相通否?在下头  相似文献   

17.
见字如面     
我很喜欢编辑的工作,版面就像一座桥,使作者、编辑、读者可以在此相会,道一声:见字如面,我的朋友们!新年快乐!  相似文献   

18.
见字如面     
<正>"写得不错,不过还欠着那么一点儿。"她脑海里反复念着这一句话,心底生出一点不服,一点浮躁与一点疑惑。她的欧体若称第二,哪个人敢称第一?就是他也不行。可偏偏这一位却道还欠着那么一点儿,倒底是哪一点?她想不出。她慢慢地磨着墨,墨石于玲珑的砚里顺着同一方向回转,回转。墨石与砚台摩擦的声音由于水的存在而温润了许多,仿佛战马于沙场轻轻蹭着前蹄的声响,不轻不  相似文献   

19.
见字如面     
做编辑20多年,曾写过很多约稿信,也收到过很多手写的复信。当时没感觉有什么了不得,现在,蓦然发现,手写信件几成文物和艺术品了。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遣词造句的功夫非常重要。一篇作品,因一字之易而使全篇“顿时生色”的例子,古今文坛比比皆是。据《五代史补》记载,唐代有个叫齐己的和尚,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校开。”当时一位诗人郑谷读后,认为“数枝”的“数”字用得不太好,因为既已“数技”就不算是“早”了,不如改为“一枝”更能显出“早梅”的意思。齐已听了,连连点头称是c《蠖斋诗话》记载:元代诗人萨无锡有一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是阳钟”.这句诗在当时很有名,但山东一位老绝不以为然,萨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