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096~1270年,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共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其中尤以第四次十字军运动最为重要和特别,因为它打着“夺回圣地”、“打击异教徒”的旗号,却改弦易张,攻陷同为基督教兄弟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长久以来,这个问题史家们一直争论不体。文章认为,现实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因素才是其改变方向的主因。 相似文献
2.
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及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法欣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11-14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未能实现对“圣地”耶路撒冷的征服,转而进攻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一历史事件看似偶然,但在它的背后却隐含着一系列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十字军队伍和威尼斯共和国的利益追求是军队转向的主要内在因素,而拜占廷帝国的衰弱则为转向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创造了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3.
代成兵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Z1)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①给地中海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拜占廷衰落、分裂和近东国际格局巨变。十字军在原来拜占廷的国土上建立起拉丁人的统治,使西方式统治扩展到东方。这种扩展的结果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也会伴随一些融合和发展。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地中海尤其是爱琴海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罗春梅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54-56,67
根据现存原始资料的记载,英诺森三世没有参与促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的阴谋,但他知道这次东征转向攻打扎拉和君士坦丁堡的阴谋的绝大多数事实。对这次东征的转向他采取表面上禁止、实质上支持的态度,目的是为了替自己开脱责任,避免因公开支持十字军攻打基督教徒而受到质疑和指责,万一十字军未能攻下君士坦丁堡也能够置身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张罗马教会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5.
1096-1291年,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给欧洲人民和地中海东岸一带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死于这场战争的人不计其数。这并不是基督教会与教皇乌尔班二世所宣传的是一场对异教徒的“圣战”,而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掠夺之战”。促成十字军东征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基督教会与教皇做的鼓动宣传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岚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2)
本文认为: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动因并不在于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尖锐对立(至少在当时不是这样),而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西欧统治集团为了缓和社会危机、解决矛盾和消弭混乱的具体手段,以其达到增强教廷威信、驾驭世俗王权、建立基督教一统天下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向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3):104-106
欧洲十字军东征期间,数万名儿童组成童子军随同出征。这一现象让人们觉得极其不可思议。究其原因,此次东征有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在中世纪西欧封建神权统治的大环境下,各阶级及阶级之间趋于白热化的矛盾、浓厚的朝圣赎罪观念、教皇与教会的煽动说教等因素使得此次东征最终发生。儿童十字军在军事上的惨败,进一步降低了教皇与教会的威信,降低了人们对东征的热情,从本质上宣告了东征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试论十字军东征对西欧政教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江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6):767-770,779
十字军东征是世界中古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征讨运动,政教关系是中古政治史上极为重要的内容,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十字军东征的开展是教权由从属到抗争王权的结果,十字军东征的短期效应是教权鼎盛,王权削弱,而十字军东征的最终结果是教权衰败,王权至上。 相似文献
9.
十字军东征”就其性质来讲 ,无疑是一次侵略性的远征 ,其直接结果是西方的野蛮势力摧残了古老的东方文明。然而 ,从 1 3世纪以后西欧的历史发展来看 ,“十字军远征”在客观上为推动西欧历史的发展进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虽然名义上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基督徒对异教徒的“圣战”,但世俗因素始终起着重要作用。教皇煽动十字军的蛊惑性演说,教俗封建主参加十字军的动机,城市商人推波助澜的图谋,十字军强盗的烧杀抢掠,都充分表明十字军东征的军事殖民和经济掠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张日元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87-90
在公元4至6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的发展,如何处理与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基督教不可规避的一个问题。面对"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采取了一种"接纳"和"为我所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赵法欣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49-53
执事官利奥的《历史》记载了10世纪下半期拜占廷帝国的诸多重大事件,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史料。与此同时,书中涵盖了丰富的社会人群,记载了多种人物样态。本文利用当前国际拜占廷学界流行的人物形象解读方法,细致分析《历史》一书中的相关问题,就利奥笔下人物形象的范围、塑造维度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拜占廷史学发展的新趋势等问题做出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Zhang Riyuan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9)
拜占庭帝国早期,基督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不但为皇权提供了"神圣理论"阐释,而且,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还对当时的世俗统治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与完善。这也是基督教能够深刻影响拜占庭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常建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34
19世纪及20世纪初朝鲜晚期的族谱功能,突出伦理道德的教化要求,并把伦理道德诉求作为人的特征,族谱的功能被泛化,修谱的意义被升华。不少人将朝鲜与中国比较。谈及对于朝鲜族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朝鲜文化晚于中华,故族姓历史短暂。但更多的人指出,当时不仅名门望族皆有族谱。而且朝鲜一般人家各有谱牒,族谱已经普及全社会。朝鲜族谱学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日元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82-186
圣徒崇拜缘起于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与仪式,是基督教信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民众信仰。公元4—9世纪,圣徒崇拜盛行于拜占廷帝国。其因在于: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和世俗需要;另一方面,它接纳了传统异教习俗,同时教父们对此采取了务实的“宽容”态度。因此,圣徒崇拜本身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发展、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的特点,是认识基督教信仰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理解基督教能够战胜传统宗教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何美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诞生,之后开始向西亚、北非、中亚和南欧扩张并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伊斯兰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建立的诸多军事营地在7—12世纪发展成为重要的伊斯兰城市。本文以开罗为例,简述影响伊斯兰城市建立和发展的因素、伊斯兰城市格局的特点以及造成这些同质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刘秋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29-32
五卅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码头工人是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主力和先锋之一;码头工人在各业工人中“给帝国主义的打击最大”;码头工人在运动中有始有终,是上海总工会的坚定支持者。码头工人的不足也限制了其革命的坚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