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入推进,包含着法制内容的新闻报道正日益频繁地见诸新闻媒体,并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但与此同时,新闻报道中出现法律常识错误的情况不断发生,这其中,既有地方性报刊,也有全国性报刊,甚至还有法制类报刊。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降低了新闻宣传的质量,影响了新闻宣传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法制的权威性,应该引起各级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罪犯”的称呼要慎用 某报在一篇题为《好青年勇斗持刀歹徒》的新闻中说,“两…  相似文献   

3.
卿成 《当代传播》2001,(3):70-71,58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入推进,包含着法制内容的新闻报道正日益频繁地见诸新闻媒体,并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但与此同时,由于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熟练掌握,再加之一些记者采访作风不深入,编辑工作方法不细致,致使新闻报道中出现法律常识错误的情况不断发生,这其中,既有地方性报刊,也有全国性报刊,甚至还有法制类报刊。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降低了新闻宣传的质量,影响了新闻宣传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法制的权威性。这种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5.
6.
卿成 《新闻采编》2000,(4):23-24
为了避免和减少报刊上法律常识错误的重复出现,笔者就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法律常识错误举例加以说明,以供广大新闻工作者在编采工作中参考和改进。 “罪犯”的称呼要慎用 某报在一篇题为《好青年勇斗持刀歹徒》的社会新闻中说:“两名罪犯目前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此处使用“罪犯”的称呼是不妥当的。《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就是说,任何公民,在没有经过人民法院做出有罪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期间,对这些人员只能称之为“犯罪嫌疑人”,在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公诉后,称之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做到明确概念、具有逻辑性的推理能力、判断恰当的能力。所以,对新闻工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如何避免法律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韬 《新闻窗》2011,(1):62-63
不少新记者人行时最先接触的是政法类报道。这类报道条理清楚、故事性强,相对比较好写,也比较受读者欢迎。但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出现法律错误。一篇新闻报道,如果事实不清楚,法律定性、用词不正确,轻则贻笑方家,重则以讹传讹、误导读者,甚至引发诉讼。陷自己与媒体于被动。  相似文献   

9.
自1985年上海“疯女案”之后,我国新闻官司呈迅猛上升态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内传媒业遭遇的新闻官司已经有几千起,其中针对“新闻失实”提出的侵权案达80%以上,这中间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因批评报道而被诉“新闻失实”名誉侵权又占了绝大多数。此外  相似文献   

10.
段小红 《新闻战线》2015,(3):227-228
新闻媒体被称为"社会瞭望哨",新闻记者也被誉为"社会良心"。但在新闻传媒业日益发达的当下,新闻采访权特别是舆论监督权,呈现出滥用和冒用的趋势。新闻源于人类活动中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需要。邸报是我国最早用于信息传播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此后,虽然名字多变、种类剧增,但新闻工作者的宗旨和使命没有变,即为大众采集、收录、编撰和传递新闻信息,直至今天,新闻报道依然遵循这一宗旨。  相似文献   

11.
舆论引导,一般是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引向一个既定的目标,作为一级党报,那就要通过办报,把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言论行动引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引到社会道德和规范上来,引到符合党的和人民利益的轨道上来,总而言从,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宣传真理,宣传现实生活中进步的,光明的,先进的,积极的东西,集中全力,抓好正确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2.
产生新闻纠纷的主要途径就是缘于新闻采访的程序、方法和语言。新闻纠纷日渐增多有两大原因: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水平逐步提高,而大部分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可能更多地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新闻法制建设落后于我国整体法制建设的水平。对新闻报道的程序、方法、语言合法性的忽视和缺乏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15.
2011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时间,"走转改"系列报道让人们看到的是一幅幅真实而富有强烈感染力的生活画卷,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强烈反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让新闻报道题材新颖、内容鲜活、感染力强,更让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深刻认识到基层是新闻报道生命力的源泉。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忠实记录社会的真实面貌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众多走基层记者  相似文献   

16.
服务大众、引导舆论、取信于民是大众媒体安身立命之本。近年来,虚假新闻、有偿报道、广告欺诈、低俗之风以及新闻从业人员道德水准滑坡等,导致了新闻媒体公信力急剧下降,陷入了信任危机。这不但影响了媒体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削弱了媒体在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编辑在处理书稿时,除了要注意书稿中的字词错误、数字和标点错误、政治性错误、知识性错误、语法错误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编辑认真对待,那就是书稿中存在的逻辑错误.逻辑错误由于其致错的原因深、分析探讨时需要结合的内容广、隐秘性强等特点,不易被发现和修改,因此很容易成为书稿中难以治疗的"顽疾".笔者总结了九种类型的逻辑错误,希望对编辑同人辨别并治疗这些"顽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正>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愉悦的情感。人们在文学艺术、戏剧影视、美术体育等文化领域对美的追求是无可争议的,那么在新闻中有没有对美的表现和追索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新闻除了给人提供真实全面细致的事件之外,也还要给人以美感。什么样的新闻事件会给人以美的愉悦呢?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代表先进思想、意识、观念,突显进取、奋斗、以及美好情感的新发生的人和事……这样的新闻应该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给读者和观众震撼力,能感染人、塑造人、教育和鼓舞人,达到对美好的人和事物的弘扬,对丑的阴暗的人和事物的鞭挞。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是指传媒刊播新闻信息时出现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失实。这种失实或隐伏得比较深(是深层次的失实),或出现在隐微处(并不引人注目),因而不易为大多数受众所识别。惟其如此,这种失实就更具危害性。当然,隐性失实的隐蔽性是相对的。具有广阔知识面和很高综合素质的受众,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发现报道中的隐性失实,此时,隐性失实也就无隐蔽性可言了。例如,经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宪法》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报道权作了相对抽象的规定,新闻工作者享有广泛的采访权、报道权以及新闻监督权等权利;然而,近年来有关新闻报道中发生的新闻侵权事件屡见报端,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也促使新闻从业者不断反思;本文从法律角度分析新闻侵权现象,力图厘清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的法律边界,使新闻报道在法律的轨道上发挥它巨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