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云 《科教文汇》2012,(13):89-90
爱玛是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虚无浪漫爱情的过程中度过的。可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破灭,最后因债台高筑,在走投无路中服毒自尽。本文将对造成爱玛悲剧命运的原因一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周红梅 《科教文汇》2010,(27):165-166
近年来,"2030"现象引起许多研究者的重视,但研究者多从家庭、教育和社会等角度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其实这些客观因素要做出改变并非一日之功,当务之急应是从"2030"人员自身入手帮助其改变。本文从自我同一性角度分析了"2030"现象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多角度、分层次探究爱玛悲剧结局的原因。客观原因中,这与19世纪法国外省风俗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修道院的教育也让爱玛接受了消极浪漫主义。主观原因,出嫁包法利先生过着平淡无奇的婚姻生活,让爱玛无法忍受。爱玛委身于情人们,希望追求理想爱情、生活中的激情和肉体上的快感。同时,她也盲从商人勒乐的虚伪言辞,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并且靠签订期票来进行消费。最终,爱玛自身感情也发生了异化,她利用自己的情人们,来寻求平淡生活中的刺激感,寻求肉欲上的满足、生理上的快感和金钱。再从现代的视角看,爱玛身上还有女性意识觉醒的光辉。她敢于追求同气相求的婚姻生活和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情况下的人格和情感的独立。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一新生,远离父母家人,从一个已经熟悉适应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一切需要自主去承担的环境,有着诸多的不适应,有学习的困惑、人际交往的疑惧和对未来的迷茫,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产生焦虑、痛苦、失望等郁闷心理,这其实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比较普遍的自我同一性确立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一新生,远离父母家人,从一个已经熟悉适应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一切需要自主去承担的环境,有着诸多的不适应,有学习的困惑、人际交往的疑惧和对未来的迷茫,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产生焦虑、痛苦、失望等郁闷心理,这其实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比较普遍的自我同一性确立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6.
组织身份的不同内涵,要求和影响着员工的不同行为。然而,一个组织常常表现出不同类型的组织身份,导致了员工行为的混乱——无效行为。已有研究表明,如果组织不同身份的同一性程度高,则员工行为的有效性程度也高。但是,这两者之间关联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尚无定论。以员工知觉到的组织身份和他们期望的组织身份的同一性为例,通过对42家企业426名员工的实证分析表明,组织身份的同一性程度越高,员工的行为就越有效,组织承诺中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而连续承诺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爱玛>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所著的六部小说中比较独特的一部作品.小说中塑造了一位性格独特的富家女爱玛,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运用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的思想理论解读女主人公爱玛,分析其性格中双性同体的表现,并浅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万晶 《知识窗》2012,(1X):8-10
在《爱玛》中,作者向我们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主人公爱玛的性格缺陷,特别表现在她对哈丽特.史密斯爱情生活的干涉。主人公爱玛的性格缺陷来源于她所处的中上流社会阶级,以及她意识中的森严的等级观念。而这个等级观念则是她在阶级社会中成长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乌托邦是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的理想社会的憧憬,而反鸟托邦则是对于未来世界中科学技术和极权主义压抑人性的深切忧虑.阿道斯-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描绘了一个处于极权主义统治下的毫无自由、人性可言的非人社会.在极权主义的支配之下,社会中一些个体出现了身份认同危机,这是极权主义戕害人性的结果.文章通过分析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理解和尊重人性、弘扬人文精神是避免极权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张婧  程庆玉 《科教文汇》2011,(25):84-85
本文运用存在主义理论分析了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从异化、自我欺骗、自我选择等角度对本文的女主角佩科拉的悲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颖 《科教文汇》2008,(22):262-262
电影《海上钢琴师》被誉为“雅致的寓言”,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分析了1900“不下船”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92位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从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心理认同三个维度考量了他们对自我“市民”身份的认同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以追求自我在城市的发展为务工动机,他们的乡土记忆模糊,渴望融入城市,对自我“市民”的认同感较低。在此基础上,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的因素,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贾爽 《科技风》2012,(2):182
《毛猿》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杰出作品之一.奥尼尔为该剧的主人公扬克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活动场景,作为其活动的物理空间.在这些依次出现的场景里,扬克不停地思索自己的身份问题,从而构成了他的精神空间.但对扬克而言,无论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都是遭到边缘化的.正是为了弄清自己的身份,他不停地探求自我价值,然而却加速了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使自我有了多重身份,很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这种危机带来自我同一性的消解、自我的社会角色归属感的匮乏和自我价值的丧失。网络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认同危机,对自我伦理的建构提出了迫切要求,有必要从自我选择、自我节制、虚实协调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6.
姜九红 《科教文汇》2011,(22):96-96,111
包法利夫人爱玛一生都在追求浪漫的幸福生活,然而她用幻想编织的爱情却无法在现实的土壤中生长,她最终成为爱情的奴隶,为金钱和爱情幻想的破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7.
罗艳  杨锋 《科教文汇》2009,(18):245-246
后殖民时代的非洲国家,由于历史的缺失,传统文化的土崩瓦解,陷入了传统主义与现代性的剧烈冲突之中。本文探讨了奈保尔小说《河湾》中非洲本土居民对民族身份的追寻:为重新建构民族身份,他们要么盲目模仿宗主国的文化和生活;要么迈向极端民族主义的深渊。非洲本土居民对于民族身份的追寻最终走向幻灭。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时代的非洲国家,由于历史的缺失,传统文化的土崩瓦解,陷入了传统主义与现代性的剧烈冲突之中。本文探讨了奈保尔小说《河湾》中非洲本土居民对民族身份的追寻:为重新建构民族身份,他们要么盲目模仿宗主国的文化和生活;要么迈向极端民族主义的深渊。非洲本土居民对于民族身份的追寻最终走向幻灭。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别有寄托的小说,作者在普通的人生故事中,寄寓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围城》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的窘境。正像《围城》一样,现代人有着太多的无奈和羁绊。而本文我想谈围城中几个典型女人形象。如风情万种、"局部真理"的鲍小姐,高雅风范、掩饰下工于心计的苏文纨,故作幼稚的孙柔嘉,这些可怜的女人是围城中地地道道的子民,她们从这个围城跳出来,却又跳进了另一个围城,游离与自身的悲剧当中。  相似文献   

20.
《柏油娃娃》主要讲述了森和雅丹这一对黑人青年的爱情故事。莫里森借助爱情故事认真思索了小说中男性的文化身份。借助圣经原型角度解读,笔者认为瓦莱里安是"上帝"的身份、森是"撒旦"的代言、悉尼是"上帝"的追随者而吉迪恩是"撒旦"的后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