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隐含了"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孙子认为,人是赢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从根本上破除了"道德制胜"与"占卜测胜"的哲学迷思。孙子"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在战略、战术上有广泛深刻的实践。在战略层面,孙子强调"庙算"和"修道保法"。在战术层面,孙子推崇"出奇制胜"和"避实击虚"。此外,孙子"以人为本"胜利哲学在情报领域的应用格外鲜明,首次创立了"以人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远远超越了古代西方"以技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兵学向谋略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却抑制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语文月刊》在2011年第9期刊登了郭锐老师的《"呼之欲出"误用了》一文,在2012年第4期又刊登了胡礼湘老师的《"呼之欲出"并不是"即将出现"》一文。两篇文章都对"呼之欲出"这个成语用法进行了纠误,例举了很多媒体误用"呼之欲出"的句子,我在此就不再赘述,两篇文章共同的观点就是"呼之欲出"这个  相似文献   

3.
高齐阳 《辅导员》2011,(17):52-53
不久前妈妈给我添了个小妹妹,大名"高梓阳",乳名"朵朵"。随着"朵朵"的到来,我可遭了殃,不仅烦恼一大堆,还非常孤独、寂寞,真是由"天上"掉到了"地下",由"爸妈捧在掌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小公主"变成了没人疼的"孤儿"。以前放学回到家,妈妈总是迎上来接过书包问寒问暖,现  相似文献   

4.
朱兆霞 《中小学电教》2012,(Z1):109-111
在一节公开课上,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在E盘建立"多媒体"文件夹,然后在"多媒体"文件夹下建立"文档"、"图片"、"音频"、"动画"四个子文件夹。当大部分学生基本完成练习后,笔者找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公开演示自己的操作。她在E盘中首先建立了一个新文件夹,然后命名为"文档"。下面的学生一下子  相似文献   

5.
仁学思想始创于孔子,并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是把"仁"抬高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朱熹在吸纳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仁"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并且在这过程中儒家之"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仁、礼关系层面,朱熹指出"仁"包"仁义礼智"四德,且"仁"在其中处于统领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仁、礼非是二物"、"仁礼合一"的结论。另外,朱熹秉持着早期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认为"己"即是"私欲",而"礼"为"公理",要"克己"才能"复礼",且二者是同一工夫,不能割裂,"克己复礼"之后便能"为仁"。  相似文献   

6.
《湘南学院学报》2018,(1):65-69
郭象的"独化"思想,将"有"与"无"相谐统一,用"物各自造""独化于玄冥"为物之存在找到了现实的依据,在集成和发展魏晋玄学本体论的同时,也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意蕴。在对物"性"的突显上,郭象强调了"自性"的意义及"性分""性极"的分界,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了事物"以性自动"的动态生化过程。同时也以"性足"的审视及"顺物"的方式显现出"足性逍遥"的审美观照。此外,郭象还通过描述事物在"玄冥"中的完满状态、构建"无待"与"相因"的关系来表达对"玄冥之境"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7.
"知识本位"时代,语文课堂教学在僵化的语言训练中忽略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在"主体性"神话的追逐中放弃了教学方式的适切性,在"认知假设"的前提下割裂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立足语文思维的言语实践、注重"情感体验"的情境教学、彰显"多元理解"的对话教学将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任务变革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8.
在前一阵子的游戏中,几个中班孩子制作了一辆"消防车",还为这辆"消防车"装上了水管。孩子们驾驶着"消防车"在活动室里开来开去,很是开心。这天,有孩子突然叫喊道:"娃娃家着火了。""消防员"闻讯立刻驾驶"消防车"赶到现场,举起水管灭起"火"来。在随后的相关交流中,我和孩子们回顾了刚才游戏的一幕,大家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这样一个提法特别有感触,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说:"教师要在课堂上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进"的地方,"有所不为"的地方就是自己要"退"的地方.在"有所为"的地方"退了"叫"缺位",在"有所不为"的地方"进"了叫"越位".  相似文献   

10.
韩非的"道理论"是在道、物二分的世界观框架内,特别将"理"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提出来并以"理"为中介,以"圣人"为依托,在先秦道论的发展大势中,诠释道与物之间的存在、生成关系,将"道生万物"转换成了"万物自生",完成了先秦道论的本体化转化。进而在"道理论"的框架之内,在先秦名辩思潮与"正名"语境中,将"物"分为"名"与"实"两端,借助"因循"思想与"形名"之说,阐发了具体的认识、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