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环境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以往社会发展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境目标,常常以损害和牺牲环境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是18世纪后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强大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是人类思想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环境哲学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环境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3.
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当代社会在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口、粮食、资源、能源以及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作者提出,在理论上和意识上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些问题,人们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重新评价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从而以一种崭新的态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探索确定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人类在新形势下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与各种环境相融合的过程。自然环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品质,而且关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青少年更应该了解环保,培养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因此,在化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简论中小学生环境意识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环境意识的内涵与特点环境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以往社会发展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境目标,常常以损害和牺牲环境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强大生产力,无限制地向自然进攻,一方面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拼命地向自然索取,损害了地球的基本生态过程,出现了滥伐森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地退…  相似文献   

6.
生态道德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国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2):95-95,93
所谓生态道德,就是关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道德,也即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生态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对人类命运的严重关切和理智把握,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生态道德观念的确立,使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行为从一般行为上升为道德行为,有利于强化人们的自然环境意识,促使他们将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要求变为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7.
一、生态道德概念所谓生态道德,就是关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道德,也即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生态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对人类命运的严重关切和理智把握,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生态道德观念的确立,使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行为从一般行为上升为道德行为,有利于强化人们的自然环境意识.促使他们将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要求变为自觉行动。环境保护法和生态道德观念从不同角度来强化人们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前者具有强制性,主要是依靠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8.
巨文明 《甘肃教育》2008,(16):56-56
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大家的印象中,这一问题好像是在现代社会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的,其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独到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的产生,反映了人类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理性的体现,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中国古代的环保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陈晓明 《地理教育》2010,(1):124-125
马克思称自然环境为“人的无机体”,说明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作用中也不断地完善人类的自然进化,不但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还积累了众多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通俗小说《马语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和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共同家园的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责任感,女主人公安妮的心路历程正是深层生态学所提倡的"自我实现"的历程。小说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重视人与万物的关系,将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凸显出深厚的生态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住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居所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而且相互影响的.如何做好舒适、安全、经济的住宅设计是建筑师必须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环境危机对人类造成的生存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类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重新思考和定位的结果.生态学既是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工具,又客观地反映了人类认识环境的成果;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阐述,使它成为现代环境意识的理论基础.因而,生态学知识教育应作为环境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准备环保材料、鼓励学生改变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自然环境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环境污染不仅吞噬着人类绿色家园,而且直接危害着人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着已构成对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这是世纪警钟.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在与自然的长期共同发展中产生了神奇的情感对应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审美能力应运而生。正是通过这种独特而丰富的审美关系,人们再一次发掘了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发现了自然山水的审美效应,主要体现于自然给予人的自由意志、生命意识以及时空感悟诸层面。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在“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保护着自然界。人类不注意保护自然资源而导致人类消亡和注意保护自然资源而与大自然协调发展,都符合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规律。应该从世界观角度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价值观角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统一中确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有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本身就是人的全面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有利于人的其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学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旨在确定文学、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其产生、发展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重新寻找在工业文明中丢失的天人合一的田园理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其早期的哲学思想中对启蒙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政治自由做了初步的超越,分析了作为政治自由前提的宗教批判、政治自由和人类解放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认识到人的本质只有在人类解放中才能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20.
"喻人词语"在本文中指现代汉语中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而具有表"人"语义指向的词语。审美意识指在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本文引入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转喻理论,采用广义的文化定义,通过对汉民族审美意识的分析,探讨了现代汉语喻人词语所折射的汉民族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