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密切相关,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它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结合我国实际,就培养共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形式问题上也有所创见,并在其指导下的政权建设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在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进行了中国化探索。他首次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指导文艺美学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阐述美学问题;他将审美范畴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起来,重视美的社会功用;他肯定"劳动创造了美",提出了平民主义的审美观;他强调现代崇高型美学观,推崇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他提倡发挥文艺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要求文艺要充分表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对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作历史性的总结和前瞻,关涉到两个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经历了几次“革命”与整合?当前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水平,而整合一个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情况的理论形态,是今后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最为迫切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899年,马克思的名字和马克思的学说出现在《万国日报》上,1902年,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马克思,后来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政府主义者都曾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学说作过某些介绍。在十月革命以前,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学说的介绍大多是不完全、不准确的,也没有人们重视,没有在中国产生多大影响。因为那时,中国社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还不成熟,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第一,缺乏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是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才开始产生,到十九世纪末,中…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国家学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并不断彰显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与系统性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密而科学的世界观,它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直接解决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革命基本问题。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就存在着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来一番变化,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独创的革命建国理论。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述马...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 邓小平十分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运用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矛盾精髓、辩证法精髓的思想; 二是马克思、列宁的辩证法的客观性、矛盾的客观性的思想; 三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四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 五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六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矛盾的思想; 七是祖国统一和对外开放的理论; 八是辩证矛盾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9.
邓涛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4):20-23,82
1919年,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表明其既是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最早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先驱。他在1924年出版的《史学要论》,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之作。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最早的思考者也是李大钊。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北京和北方地区建党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培养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批建党、建军、建国和社会主义建设英才。  相似文献   

10.
无产级阶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精髓。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实质的深刻阐述和分析,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重要检验和论证,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重大丰富和发展。正如斯大林所指出的那样:“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列宁主义时根基,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①然而长期以来,我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文史知识的丰富对读写能力的提高,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学生懂得文史知识越多,就越能促进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反之,文史知识很贪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253-256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的概念内涵、政策依据及其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仪器设备维修价值的评判依据及数量标准,探讨了仪器设备维修价格的计价形式、内在构成及定价方式,概括了仪器设备维修的实施方式和机构选择,梳理了仪器设备维修项目的申报和审批流程,界定了仪器设备维修经费的筹措渠道及其使用范围,为提高仪器设备维修的管理质量、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提供了一种理论概括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不仅是比较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路径,也是当代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价值追求。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两大理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强调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般普遍规律,后者侧重采用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为特定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二者的比较加强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建立包容、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不断促进比较教育研究体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二者相统一是办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但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去理论化...  相似文献   

15.
从词源学考证,异化是一个含义丰富且有争议的概念。而到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青年马克思时期,异化理论主要有三种形态:外化、异化和对象化。从异化观中引申出来的美学观点在异化与对象化关系、人的本质和审美层面等问题上表现出不足,因此可以从历史和唯物的、自由和实践的角度提出:美是具体的肯定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最自由的显现,其显现过程就是自由的实践,显现方式就是形象。  相似文献   

16.
“生死学”是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于1993年所创立。傅教授将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命学”和西方对死亡现象做客观研究的“死亡学”统合为“生死学”。为了使每个活着的人、尤其是离死亡尚远者都能从对生死的研究中获得教益,提升现代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品质,还需要大力开展生死哲学的研究。本文将从生死学、生死哲学产生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入手,分析生死学与生死哲学的学科特征、主要研究的议题,并阐述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产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高校体育、高校体育产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明晰了各自概念的范围 ,给出了高校体育和高校体育产业结构图 .  相似文献   

18.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介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把培养服务于以大化工为主体的工科专业和自动化过程控制重点学科为代表的电类专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评为北京市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  相似文献   

19.
浅析高校科技产业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产业的创新,实行“两权分离”、“校企分开”是前提,建立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是核心;加速改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关键;资产投入与辙出机制的创新是重要内容;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是保证。  相似文献   

20.
老庄美学中的重要范畴“虚静”,与中国古典美学“天人合一”的传统密不可分,是达到物我两冥的审美境界从而达到自由生命的前提条件。它肯定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表现着自由生命特别是内在精神生命,充分荡漾着生命之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