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元韵图《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和《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中所列门法有同有异,有些门法名称相同但内容不完全一致,有些门法则属新增,反映了门法的不断细密,也体现了语音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古以来,牙喉音及其开合口发生了很多变化,《四声等子》和《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是前期韵图《韵镜》、《七音略》等的进一步发展,从它们所反映出的音系性质来看,它们在韵图中表现出了不同于《切韵》音系的特点,说明已突破了《切韵》音系的范围,真正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反映了语音的历史变化。本文具体分析了这些变化,找出其中对应的规律,并分析了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观察宋元时期的几种韵图,从中能清楚地看到宋元时期语言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异摄趋同现象是这时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这时期比较系统、比较重要的异摄趋同有三对,即:江、宕二摄合流;梗、曾二摄合流;果、假二摄合流。通过对宋元时期的三种韵图——《四声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切韵指掌图》的分析以及其他文献材料来探讨异摄趋同现象,以此观测他们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至明代的汉语史料中数音韵学史料最丰富也最有影响。草创于魏晋时期的汉语音韵学自南北朝起开始走向繁荣——这固然符合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跟南北朝为文讲究音律美、唐诗宋词元明戏曲讲究平仄、谐韵有关。繁荣的标志是产生了《切韵》、《广韵》、《集韵》、《中原音韵》等大量的韵书,出现了《韵镜》、《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等等韵学专著以及《韵补》、《毛诗古音考》等早期研究古韵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康熙字典》前面列有两个韵图,这就是《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音指南》。赵荫棠说《字母切韵要法》“由《大藏字母切韵要法》而来。”(《等韵源流》275页)据他考证乃是康熙时期的东西。(294)《等韵切音指南》,清人劳乃宣说与元代刘鉴的《切韵指南》“为一家之学”,“大抵两书为正德以后,康熙以前人所作。”(《等韵一得·外篇》)总之这两个图都是明清时期的产物。不过,这两个图所反映的语音系统是完全不同的。《字母切韵要法》偏重于  相似文献   

6.
目前所知最早韵图为行于宋代之《韵镜》。《韵镜》已经相当成熟,其前唐代究竟有无韵图,至今仍有不同意见;韵图模式如何,尚没有具体论及。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本身的内容反映,它是基于一种韵图而述的,这种韵图与《韵镜》在基本结构上很相同,推知《韵镜》是由它发展来的。释守温是唐末人,其韵学残卷可据以考知唐代韵图及有关门法的大体内容,弥补对这方面了解的不足。唐代等韵图的结构是:三十字母以唇、舌、牙、齿、喉五音为序,各部位基本以清、次清、浊、清浊为序;每栏分四等,区别洪细;四声相承。唐代亦有门法,如音和、类隔、凭切等,为宋代门法滥觞。唐代韵图和门法反映唐代等韵学的水平,包括对音类、音值审辨的精细程度。其中,“重轻”是分辨等第的,与韵母、声母的洪细都有关系。此卷还反映晚唐西北方音,其中有确凿材料反映晚唐轻唇已在轻唇十韵中分化完毕,正齿音二三等相混,正齿音浊塞擦音床与浊擦音禅相混,洪转为细与浊塞擦转为浊擦有关;觉、药合流,职德与陌麦昔锡相近。  相似文献   

7.
开口呼与合口呼是描写汉语韵部发音状况的一组对称系统,是语音性质的重要区别特征。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会在开合口变化中得到相应体现,因而分析开合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揭示语音发展规律。从唇音的角度探讨《韵镜》一系韵图发展到《四声等子》一系韵图时语音系统所发生的开合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揭示这一发展时期语音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曾运乾研究《切韵》以审音法为主要手段,论《切韵》有51声类,从《切韵》反切用字的规律、切语上下字的相互配合的规则审辨声类,并按切上字分组的趋势归为鸿声、细声两大类,代表了研究《切韵》和古音颇有成就的旧派音韵学派  相似文献   

9.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相似文献   

10.
(十一)上古韵非同部,而是邻韵旁转。 29)《释诂》:“侧、匿……缩也。”(卷三下,9页下) 疏云:“<周官·保章氏>疏、《书·蔡邕传》注,<文选·月赋>注引<书·大传>,并作‘侧 匿’。《太平御览》引郑注云:‘侧匿,犹缩缩,行迟貌。’‘缩肭’、‘侧匿’、‘仄慝’并声近而义同。 (太玄·礼次八)云:‘冠戚(月丑)。’‘戚’音子六反。‘戚(月丑)’与‘侧匿’,亦声近而义同。”(卷三下,10页上)按,“侧、仄”,并阻力切,职韵,庄母,照二等;“匿、慝”,并女力切,职韵,娘母。两字叠韵而成联绵词。“缩”,所六切,屋韵,生母;“肭”,女六切,屋韵,娘母。两字亦成叠韵。“戚”,王氏音子六反,屋韵精母;“(月丑)”,女久切,有韵,娘母,古幽部,其入声为觉部。“侧、仄”,古职部;“匿、慝”亦职部;“缩、肭”并觉部。如阴人不分,则幽觉为一部,之职亦为一部。王念孙、江有诰当时,阴、人多未分部。则之、幽可邻韵相通。如分阴、人,则职觉两部亦可旁转也。  相似文献   

11.
《切韵》是研究汉语音韵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然而对《切韵》的性质及它的音系基础,向来争论不已。唐代李涪在《刊误》中说《切韵》反映的是“吴民之言”,他以洛阳音为依据,批评《切韵》“又有字同一声,分为两韵”、“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则认为《切韵》是唐代的长安音。近代学者章太炎认为《切韵》包含古今方国之音。他说:“《广韵》所包,兼有古今方国之  相似文献   

12.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韵法直图》呼名多为袭用《韵法横图》而来,是《韵法直图》改动其蓝本《切韵经纬图》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韵法直图》编撰者对《韵法横图》呼名的误解,以及《切韵经纬图》与《韵法横图》分韵列字的差异,导致《韵法直图》混呼之名与《韵法横图》混呼混列两呼之义不符,混呼是《韵法直图》机械袭用《韵法横图》呼名最直接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木拉特 《现代语文》2008,(6):118-119
中国韵书的产生始于六朝,韵书的产生与反切的出现和四声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古代韵书是分韵编排的字典,其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和晋人吕静的《韵集》,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应当是中国最早的韵书。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切韵》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韵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所以说它是对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也可以说是韵书史上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清浊是中古汉语声纽的一个重要音素,也是汉语语音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唐以前谈音韵者对清浊的分析却是含混的,或以为清浊是声势的弇侈,或以为是韵的等呼。宋人始以清浊言声纽,《切韵指掌图》卷首列《三十六字母引类清浊图》,《韵会举要》则有纯清、次清、纯浊、次浊等名目。清  相似文献   

16.
孙吾与为江西丰城人,经历元末明初两朝。所著韵书有两种,均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保存其部分内容。经考证可知:《韵会定正》为韵书,《韵会定正字切》或《字切》为韵图或为具有韵图性质的韵书。《韵会定正字切》的作用是直观反映《韵会定正》反切拼读成音的情况。二者的关系应相当于《韵镜》与《广韵》。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卷中有“吕之代嬴,黄之易”一语。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中亦有此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张斌、许威汉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音韵学分册》一书中引用顾、江二君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羊”,其中“羊”字有误,应为“芈”字。  相似文献   

18.
反切拼音,清代陈澧说得很清楚:“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上字定清浊而不论平、上、去、入,下字定平、上、去、入而不论清浊。”这就是说,反切的基本规律是:反切上字必与所切之字同声母,同清浊;反切下字与所切字同韵母,同开合口和四声。周秉钧先生把它简化成“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四句口诀。  相似文献   

19.
《四声通解》俗音、今俗音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声通解》是十六世纪初期朝鲜著名语言学家崔世珍根据申叔舟《四声通考》改编的一部用正音文字转写汉语语音的韵书。它以《洪武正韵》反切音系为框架,运用“就同注异”的方法,著录了《洪武正韵》反切音系、《蒙古韵略》音系,俗音音系,今俗音音系等多种语音材料,是我们研究汉语语音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戴震《毛诗补传》中语之转、一声之转、声义通这三种声训进行了考察,考察后得出:戴 震在《毛诗补传》中所提出的语之转、一声之转、声义通都以声纽双声为主;韵部则复杂多样,有的以韵部有 联系为主,有的则与韵部无多大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