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振兴的需要和标志,而且是道德主体自己健康生存、全面发展、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标志。道德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主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品性的养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和环节:努力学习,提高道德智慧;经常自省,增强道德信念;重在实践,操守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
从规约到自律: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道德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蕴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一种规约下的承诺,教师以承诺规范自己并逐渐形成专业责任感;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诠释,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以自律为核心,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3.
在教师专业化的大潮中,教师道德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蕴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一种规约下的承诺,教师以承诺规范自己并逐渐形成专业责任感;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诠释,并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以自律为核心,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4.
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耻感具有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品性。得出这一结论的文化依据是:当耻感与"礼"相联系时,它注重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他律;当耻感与"仁"相关照时,它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自觉,以自我行为与道德要求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5.
在教师专业化的大潮中,教师道德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鼍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一种规约下的承诺,教师以承诺规范自己并逐渐形成专业责任感;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诠释,并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以自律为核心,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6.
教育,作为一种使人向善的活动,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道德品性,道德性是教育的一种固有属性。对教育进行道德论证,首先需要论证教育是一个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领域。接着要论证教育活动在应然上是一种追求善的活动,是一种必须合乎道德精神的活动。最后,还要明确生命性是教育的基本道德品性,生命的自由发展是评判教育是否合乎道德精神的标准,关怀生命是教育的基本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7.
谱系学视域中的德育,抛开了传统德育体系对高尚、完美品性的过度追求.转而着眼于生活世界中的道德事件,并以其为支点重构道德体系,以达到促使青少年养成优良道德习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伦理学中追求的理想人格是道德人格,"人格"是指社会对人的一种道德规范或准则约束生活在社会规范、准则中的人。伦理学中追求的道德人格是遵守道德规范、具有良好品性的人。具有道德人格的人具有比较高的道德境界、只有向善的人们才具有道德人格。具有恶品行的人则不具有道德的人格。当今的社会,道德人格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道德人格危机主要表现为无耻、虚伪、冷漠、唯利。道德人格危机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容易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针对社会上出现道德人格的危机,提出社会正能量。通过传递社会正能量,来使道德人格达到完整,使社会主义建设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家庭道德启蒙教育研究仍处于薄弱环节,尚未全面形成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与支持家庭道德启蒙教育的良好风气,严重地影响了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持续纵深发展.提升家庭道德启蒙教育的成效,要确立科学的思维与理念,引领道德启蒙教育正确的发展航向;步入孩子的情感世界,增强家庭道德启蒙教育的陶冶性;注重随机教育,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性的养成;坚持一致性原则,发挥道德启蒙教育整体影响的功用;强化教育的连贯性,推进道德启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谈谈儿童习惯和品性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和品性培养的不均衡造成孩子的自我意识的缺乏和道德意识的缺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造成许多的不利因素。家长应重视孩子的道德、心智的启蒙,对孩子的不良品行应及早纠正,把握好品性教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的基本定位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的一种品性,据此对道德作出的界定可称之为“主体品性说”。主张“社会规范说”的权威性《伦理学》关于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的论说,可以用来证明主体品性说的正确性,还证明了“道德是……行为规范”的界定是不合逻辑、不能成立的。对道德释义“纠偏归正”,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滑坡不能归咎于以科学主义导向的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具有德育价值:科学知识能够拓展人们的道德领域、促进人们的道德完善、培养人们的道德品性,科学知识的负面作用能促使人们进行道德自律。科学知识德育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者明确的德育意识、适当的教育方法以及德育对象对科学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13.
运用问卷法,以213名大学生为被试,调查其道德认同、人性哲学与道德判断的状况,并探讨前两者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群体在道德认同、道德判断以及人性哲学两个维度方面得分均较高;(2)道德认同得分与道德判断呈显著正相关;(3)人性哲学与道德判断总分之间无显著相关,但是人性哲学中的"愤世嫉俗"维度与道德判断中的"该受谴责"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应该是具有道德性的教育。道德教育的目标不应约化为“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控制、社会约束不是道德教育的唯一追求。“灌输”是一种缺乏道德品性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多年来通行的“社会规范说”道德定义没有准确简明地揭示出道德的本质属性,而是将道德定位在道德现象上,将道德的一些现象和非本质属性当作本质属性,致使这种道德界定矛盾重重。导致这种偏颇的社会历史性因素主要是:受前苏联伦理学研究的影响、受原经济体制的制约、受人类有限理性的局限。应该说,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是人通过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而得到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这个道德新界定可称之为“主体品性说”。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对6所高校的近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性别差异显著;(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城乡来源差异不显著;(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文理科专业差异不显著;(4)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会因网络交往参与程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用自编的"中学生上网调查问卷"和修订的"道德价值观调查问卷"对贵州省88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运用相关回归分析进行统计,结果表明: 网络文化中的负性文化与消极道德价值观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积极道德价值观呈显著负相关;两性文化、冒险好奇和求知学习对积极道德价值观有一定的预测力;暴力动作对利己性影响最大,且预测性也最强.  相似文献   

18.
大学的德性是指大学在把握自身存在意义或处理利益关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以理性为基础、以积极道德心理为动力、以自觉趋向益已利他行为为存在目的的道德品性。  相似文献   

19.
真诚是道德教育必备的一种品性.只有真诚的道德教育才能促使道德主体和道德之间建立一种肯定性的关系.缺乏真诚的道德教育不仅不能增进人们的道德修养,反而会削弱人们的道德能力.真诚的道德教育不仅要负载道德真理,更要展示道德的真实.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真诚已不仅仅表现在致力于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而且表现在对道德教育真正意义的捍卫.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小学教师课堂行为的观察,发现在课堂中教师道德失范情况普遍,在对教师失范行为后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教师的道德失范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在人格品性诸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人格养成,需从教师职业道德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