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玉扬搞摄影的年头不算太长,满打满算也就五六年,但他在摄影创作上却进步很快。当他还是“游击队员”时,就被许多正规军所注意。程玉扬时刻牢记摄影圈内一句十分流行的话:一个人的摄影水平,不可能高过他的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所以,玉扬在苦研摄影艺术的同时,还刻意从绘画、严肃音乐等触类旁通的艺术形式中吸收养分,全面提高自己。那时,他见报的作品之多,令许多业余摄影爱好者望尘莫及。在亚运会大展身手后不久,程玉扬被正式调入北京日报,开始走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单位发表具有鲜明沂蒙老区特色的新闻照片近千幅。其中,有的作品在苏联、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展览过。去年,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载入了《中国青年摄影家名录》。他叫王玉,是某师战士摄影报道员。当笔者问及这位同行成功的“秘诀”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几年间我搞摄影的体会就是紧紧地“哇”住了沂蒙老区的特点。诚者斯言。当你看家王玉那厚厚的六大本剪报时,就会觉得,几年来,他发表的近千幅摄影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沂蒙老区特色。和他细哈,又知他不仅仅只是“抓住了当地特点”,…  相似文献   

3.
马毅敏是晚我多年的南开大学的小师弟。他从小酷爱摄影艺术,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摄影专业毕业后,20世纪90年代初调入新华社山西分社任摄影记者。前些时,久未谋面的他突然登门造访,给我带来两样东西,一是一幅他自己制作的古代壁画宣纸摄影画轴,一是登载他若干作品的画报。看着他的作品,听着他侃创作经,真叫人有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十多年来,马毅敏在他的职业摄影生涯中,本已小有名气,但他仍以创新为己任,坚持独辟蹊径。他经常利用外出采访和节假日采风拍照,在实践中积累素材,在拍摄中获取美感。为了拍摄古代壁画精品,他的足迹遍…  相似文献   

4.
当获悉“棉农抢栽摇钱树”这组我拍摄的照片获得新疆新闻摄影作品一等奖时,使我深受鼓舞,也促使我从中深思新闻摄影该走的一条新路子。 新闻摄影,作为迅速快捷、形象引人的独立兵  相似文献   

5.
他是位工人,却又爱好业余摄影,尤其是新闻摄影。说起他的业余摄影来,着实有段不平凡的经历,他数十年坚持学习摄影,他的新闻摄影、艺术摄影作品,常常见诸报端和杂志上,且荣获摄影世界摄影作品五等奖。摄影体会文章等,他就是哈密地区汽车大修厂车工丁旺有。说起丁旺有的摄影爱好来,他虽白昼在轰鸣的车床旁伫立一天,可是他却几乎用了全部8小时以外的时间,自学摄影技巧。1985年他自费购了一部海鸥牌照相机,以及扩冲洗印设备,自费  相似文献   

6.
1988年,我还在黑龙江省七台河日报当记者,这一年报社来了个叫孟庆裕的年轻人,总编辑安排他做摄影记者。和小孟有过不多的几次共同采访之后我就从报社调出,当时,我除了感到他干起活来很投入、很认真之外,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 可是后来,孟庆裕的摄影作品(新闻摄影、纪实摄影,间或也有艺术摄影)不断地在国内报刊上露脸,自1989年起,除了七台河日报以外,小孟还在《半月谈》杂志、《中国记者》杂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作品,不仅其摄影作品总数不下  相似文献   

7.
刘亚 《军事记者》2008,(10):52-54
人们关注和研究沙飞,有两点被忽视了。其一,只看到他是中国革命摄影的奠基者,而没有看到他首先是一位中国军事新闻摄影的杰出代表。其二,研究者的注意力更多被他的摄影作品所吸引,鲜有透过摄影作品看到并深入研究他的军事新闻摄影思想的。  相似文献   

8.
了解摄影有一种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了解一位摄影家开始.从他的摄影作品、他的言谈以及细细地观察他是如何运用摄影技术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9.
[光耀小传]郭光耀,山东冶金报社副总编辑、摄影记者。近十年来,他拍摄了一大批有深度,感染力强,反映冶金战线火热生活的优秀摄影作品和社会新闻作品.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有3000多幅作品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并有近百幅作品获奖。他还建立起《山东冶金报》摄影通讯员网络,培养出了一批新闻摄影骨干,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冬风是辽宁科技出版社的一位文字编辑,为出书我们有过很充分的接触,目睹他编辑作风之扎实,感叹他宽阔的知识视野和相当的才华,侃谈间很受他艺术气质的感染。但我却一直没有发现他在摄影方面有的专长,甚至连他有这方面的爱好尚知之不详。所以,当我突然看到由沈阳出版社出版的《渴望苍茫·冬风意境摄影作品选》时,着实是吃了一惊的。待看到其中的作者照片我才敢确认这就是那个冬风。 这本作品选所收入的冬风意境摄影作品很快便以它们所表现的凝练的人生体验和有深度的内涵抓住了我。它们富有诗的韵味和音乐的律动,艺术的生命在这一幅幅照片中闪射  相似文献   

11.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刘晋拍摄的延时摄影作品《大学》受网民关注,央视对他进行了采访.在一年时间内,刘晋用1 3万张照片组成了延时摄影短片,储存下自己的大学回忆.一名非新闻摄影专业学生的摄影作品能产生如此影响力,值得思考.延时摄影:影像作品的动态表达从传统媒体一统天下,到新媒体崛起及多媒体融合格局形成,媒体环境在近年内发生巨大变化.任何一种单一技术、单一形式的影视作品,都将接受多媒体融合时代的冲击,多元影像融合的发展趋势开始崭露头角.《大学》虽然还只是一次尝试,但它却处在媒体发展趋势的前列.这种融合多元影像的表现形式,恰好适合眼下多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去年“八一”前夕,驻吉林某部传来喜讯,战士詹恒亮的新闻摄影作品《载誉归来》和《闹春》参加《江城日报》举办的“华丹杯”新闻摄影大赛双双获奖。同时,该报“新闻桥”专栏还以1/2的版面剖析了《载誉归来》的新闻价值与美学价值。一名普通战士何以取得如此成绩?当笔者问及詹恒亮时,他不无感慨地说:是书籍铺平我的成才路。几年来,他共在中央电视台发稿50多条,还在各类刊物、报纸发表图片近百幅,并多次获奖。詹恒亮当兵后被分配到政治处当公务员,并负责管理图书室。因喜欢读书,1993年,单位购置了一套录像设备,当要选拔一名录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变迁,纪实摄影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改革开放为界,我国纪实摄影前期主要是以纪实的创作手法,记录当时的社会形态;后期的纪实摄影才真正聚焦到社会问题,关注人性苏醒和回归.在此进程中,人们对纪实摄影专题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摄影师来说,怎样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纪实摄影作品,如何将个人见解蕴于作品之中,表达出对当今世...  相似文献   

14.
石少华同志是我国老新聞摄影記者、老摄影艺术家之一。二十多年来,他紧密地结合革命斗爭,创作了許多优秀的为群众所喜爱的摄影作品。最近,中国摄影学会在北京展出了他的新旧作品154幅,这些題材、体裁、形式多样的摄影作品,集中地反映了石少华同志摄影艺术的成就和多方面的才能。  相似文献   

15.
198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专修科的徐光明,被分配到固始县委宣传部通讯组工作.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却频频获奖,文字、摄影双丰收! 当他捧起一份份奖励证书时,兴许是充满了喜悦之情吧!可是,当我和他谈起获奖的经过和感受时,喜悦并未爬上他的眉梢,他以《邮车他用》照片获奖的前前后后,道出了果实的甜酸苦辣。  相似文献   

16.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半年之际,2008年11月12日17时,当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杨继波郑重地从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手中接过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作品影像档案时,在场30多名媒体记者和部分出席“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表彰会暨向中央档案馆捐赠抗震救灾优秀作品仪式”的摄影家将照相机对准了这一时刻,镁光灯一片闪烁。这是中央档案馆首次接收重大活动专题摄影作品进馆。  相似文献   

17.
沈文 《新闻实践》2009,(12):53-54
一个成功的摄影记者被人们记住,通常是一幅触发读者心灵激荡的照片,它往往通过反映人物命运的典型瞬间而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怀。当我捧读大学好友、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卫兵记录他20年新闻摄影生涯的纪实作品《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时,  相似文献   

18.
人物摄影     
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江志顺的人物作品富有感染力。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内涵、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外在美与内在气质的统一。前不久,他在成都等地成功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这里,选登他拍摄的部分人物摄影作品。人物摄影@江志顺$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19.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半年之际,2008年11月12日17时,当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杨继波郑重地从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手中接过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作品影像档案时,在场30多名媒体记者和部分出席“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表彰会暨向中央档案馆捐赠抗震救灾优秀作品仪式”的摄影家将摄像机对准了这一时刻,镁光灯一片闪烁。这是中央档案馆首次接收重大活动专题摄影作品进馆。  相似文献   

20.
一本精美的摄影佳作摆在我的案头,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是那样传神、耐看。它由极具权威的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著名摄影家吕厚民题写书名——《赵有强新闻摄影作品》。而它的作者却只是我省一家地市报——《常德日报》的一名年轻记者。他叫赵有强,今年才38岁。赵有强"出道"的时间不长。初识摄影时,他还在企业工作,只是偶尔拍拍照片。虽说在几年内有100多幅新闻、艺术照片上了全国的诸多报刊,也有10来幅作品获奖,但他仅能算一个"低烧"都不是的"发烧友"。1992年11月,常德日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他才挤进新闻圈,成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开始了在新闻摄影这条长路上的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