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月15日至17日,是中国革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纪念日,数月业,河南新乡军分区和新乡日报社《重走长征路》联合报道组等有志之士,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感受红军艰辛,弘扬长征精神,在他们采写的一则则新闻的背后,有着无数感人的新长征事迹。为此《遵义日报》记者采写了这篇文章,作为对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2.
新闻业务上的进步,是需要各种指点的。我在16年新闻工作的生涯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誊抄自己采写的、经过编辑精心修改后的稿子了。记者、通讯员业务上的短处一往往通过稿件被编辑无情地揭露出来。因此.誉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06,(20):F0002-F0002
自8月29日,大众报业集团“重走长征路”大型集体采访活动开始。在为期1个多月的采访中,集团6位记者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对长征中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点进行了实地采访,感受当年红军长征波澜壮阔的场景,发回了大量报道。  相似文献   

4.
我同何卓新、余辉音共同采写的《首都人民喜谈“没想到”》(刊于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北京日报》)一稿,被新华社评为一九八二年度得奖好稿。回顾这篇稿子的采写过程,我从合作的老记者和修改稿子的领导、编辑身上学到许多东西,特别是在选择报道角度、运用典型材料、认真锤炼语言几个方面,更是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5.
干新闻这一行,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尽可能写独家新闻。用独特视角写稿,让自己的稿子充满个性。在追求个性的旅途中,也有许多新闻同行常常发牢骚:本来自己的作品很有个性,可借稿子被改了!可借稿子在哪个环节来被通过!笔者也曾发过类似的牢骚。个性的作品究竟如何产生?又如何让大多数读者共同感兴趣?在采写《140万双袜子的命运》的过程中,笔者有一些感受。一现代新闻业的竞争,第一个竞争点在于竞争新闻线索。在计划经济时代,各单位都有一个通讯员负责报道,线索“抓”记者的多。如今进入市场经济,通讯员的积极性已不如从前,记…  相似文献   

6.
我当兵6年。学习新闻报道已5年有余,稿子写了一大摞,获报刊编辑和读者好评的优质稿也不少。作为一个资深“网络记者”,我采写的稿件网络点击量也持续攀高,可唯独个人档案袋里的“荣誉系数”却一直上不去。  相似文献   

7.
办报纸,编辑部设有第一读者。每张报出版前,第一读者先品尝。听名记者田流讲,他也有第一读者。有一次,他到福建采访,写成5篇稿子,其中有2篇就是被家庭第一读者否定了的,没有拿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夫人把关!”我写稿,家里也有第一读者。每次写出草稿,先交妻子、女儿、儿子看看,请他们提意见,发议论,看稿子能不能拿出去。有一次,我到牡丹江市采写了篇通讯《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交大儿子看后,就纠正了不少错别字。这以前我写稿用字常不规范,而且并不在意,这以后,每写完一篇稿子,让家里人帮我挑错别字,及时改正过来。不然,当了几十年的记者,  相似文献   

8.
探索重大历史题材报道新路策划实施"长征工程三年计划"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提议并策划了"长征工程三年计划"大型采访活动.长征采访组先后于2004年10月16日至2005年1月13日和2006年9月15日至10月30日,乘车沿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及红四与红一、红二方面军会师路线采访.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对历史的采访,应该从何处找到契机,写出新闻,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拓宽读者的视野呢? 寻找历史老人。他们是创造历史的人。在这些历史老人身上投入采访时间,记者一般都可以挖掘出新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浙江日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一系列报道中,凡是以采访这样的历史老人为主的报道,大都受到了好评。在长征路上,浙江日报采访组每到一地,首先关注的就是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广元市是原川陕苏区核心区域、后期首府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拥有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其中,包括大量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红军石刻标语。本文通过对红军石刻标语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对于记者特别是党报记者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练就“十八般武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出高质量新闻稿件,能起到学习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你来信说,做记者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一年来的记者生活是愉快的,但是也常常为抓不住重要报道题材而烦恼。见报的稿子都是一些小鼻子小眼的东西,不要说读者了,连自己也不想再去看它一眼,因此怀疑自己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的“细胞”。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仅表现在你身上,可以说在许多青年记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是你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细胞”,而是看你头脑里有没有宏观意识,懂不懂得进行宏观思维。  相似文献   

12.
一切都似乎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有人说我去年另辟蹊径,寻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在重大题材上有所尝试。说实在的,去年的一年,在忙乱中我几乎是遇到什么写什么,很少有另外的想法。这里,只能回过头去,寻找一点采写的体会。(一)我感觉中的“重大”1992年聂荣臻逝世,我很快写出了近万字的《十大元帅都走了》的稿子,被《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工商时报》抢着先后在两天时间里用整版刊登,接着被几十家报纸转载、连载,全国发行量最大的《读者文摘》以6个页码的篇幅在头条全文转载。如果说重大题材,这是我写的第…  相似文献   

13.
<正>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要讲话之际,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专程来到我馆,视察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和"信念·精神·传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刘奇葆同志首先来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展厅,在反映十送红军、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草地等题材作品前,不时驻足,仔细观看。他说,美术家们用生动感人的艺术语言来再现红军  相似文献   

14.
李卫星 《军事记者》2006,(12):11-11
黑格尔说:“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家就永恒。”在长征这一历史题材中,属于今天和未来的,就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回首长征,缅怀红军创建的宏伟业绩,追思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为了十分珍惜和充分运用这座精神宝库,获得一种现实力量,让我们在新长征的征途上脚步走得更远、更稳健、更自信。对长征的理论宣传是整个军报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具有不同于其它宣传的特殊性和规律。如果说报纸的新闻宣传和文艺作品,主要是…  相似文献   

15.
今年十月是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长征题材自然成了新闻媒介关注的热点.在众多关于长征题材的视线中,当年红军长征所经过省份的电视台如何拍出新意,创出精品?今年初,就成了这十一个省、自治区电视台新闻部重点考虑的课题.终于在贵州电视台的发起下,全国十一家电视台决定联手拍摄专题片《今日长征路》,重点反映红军长征途径地区的新面貌、新风尚,形式为3—5分钟的新闻专题,由各省、区台分头采访,十月份在各省《新闻联播》中联手推出.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各家电视台的优势,拍出精品.同时,通过重走长征路,让我们的年轻记者接受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6.
采写舆论监督稿件首先要有新闻线索,新闻媒体的新闻线索主要由群众来信来访等提供.这些线索提供者多数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有的想借助媒体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这些线索难免有不准、不实之处.记者在选定采访目标、拟订采访计划以后来到实地采访,鉴于这种情况,致使预想的稿子写不成的事并不鲜见.为了避免徒劳往返,就需要记者随机应变,在现有的条件下寻找其他有新闻价值的线索采访,或者改变原来采写的角度,争取把稿子写成.我通过多年的采访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做记者几年,稿子写了不少,但能让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采写这组<创业时代·就业故事>图文系列报道,感觉自己在新闻业务上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报业市场的竞争,今年各家报纸纷纷进行新闻改革。原先那些纯工作性的一村一店的报道不搞了,记者自己采写的稿件相应增多了,这对写惯了这类稿子的通讯员是个很大的冲击。 基层宣传干部和通讯员如何适应这个改革呢?我个人体会是要敢与记者争夺版面。截止4月底,我在《湖北日报》发了好几篇自己满意、领导也满意的较有份量的稿子。如 4月 10日 A2版刊发的《武当山游客量为什么增长慢》,2月14日A1版刊发的《武当山庙产不再是“唐僧肉”》,以及与记者合作稿子《武当山精心筹办“旅游套餐”》(3月21日B1版),《武…  相似文献   

19.
打开我们的报纸,经常看到一些工业三部曲、农业四季歌式的报道,年年花开总相似。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增加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把新闻写出点新意呢?近年来,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有3篇稿子获得了河南省好新闻奖。我以为从锻炼自己的采写基本功入手,放开眼界深入思考,准确地使用新闻的价值尺度,是写出有新意的新闻的途径. 留心平常处记者要采写那些读者欲知而未知的不平凡的新闻事实,同时也不应忽视那些许多人都熟视无睹的事物,因为生活中越是平常的  相似文献   

20.
<书刊报>从2006年9月25日至12月4日,历时两个多月,连续10期刊发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的关于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的32篇稿件,"十大元帅的长征时期"、"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和"长征中的重要会议"三个专题同步推出.这一系列报道的策划和实施,历时之长,规模之大,效果之佳,在<书刊报>办报史上是空前的,是<书刊报>2006年编务工作的重头戏和压轴戏.这一浩大"工程"集中体现了<书刊报>的定位和特色,充分发挥和彰显了自己的优势,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书刊报>进一步从事重大历史题材的宣传报道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开辟了更加牢靠和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